
摄影忆旧
汪凤岭
我从1976年8月与拍照发生了联系,那是一个在中学有学工学农的时代,西郊公园是上海的名片,我意外地被突然增补到了摄影部,而原来是应该为饲养员做下手的。
当时上海只有外滩和动物园是外地游客集中的地方,57路公交车终年拥挤。我经历了伟人辞世,曾破天荒地闭园三天,还遇到国庆节创最大工作量拍了44卷的纪录。
本来就是跑龙套配合师傅的,没想到天天看着,还就大致偷学了,人家一放手,实践也跟上了,而且学会的是全套,包括暗房的全套技术,诸如冲胶卷、印晒放大照片,甚至所有的专业用纸和药水配方。有三个同学,可能另外一男一女没有兴趣吧,因为我与一个师傅后来几十年成了朋友,他当时还没结婚,而我看着他拍照到老。

那个年代谁都穷,而且物资匮乏,我在80年以后才在中百一店排队买到了第一台海鸥牌4B相机(89年动迁搬房我在外地就此遗失多种物件),专拍120胶卷,一卷胶卷可拍12张或16张,当时胶卷很便宜,副品的只要几角,我在78年左右就抽空做“黄牛”拍照生意,借师傅的相机就拍西郊公园,给谈朋友的年轻男女拍照机会多一点,开拍就是一卷,拍完就脱下衣服折叠一下,里面用两个小盒子分别放着显影和定影水,动作细微,算时准确,才能让客户验货满意,从来没有出错,一卷净赚一元钱,每次收到钱欣喜若狂,又一次逃脱了投机倒把的罪了,今天回想起来,若是拍坏冲瞎被抓挨罚,一定会真的打脸啪啪,因为输不起啊。
那个年代,海鸥照相机就是民族尖端工业技术,4A只拍12张,右手有个手柄,拍完一张就卷到底再回转,可以理解为自动装置了,这是摄影部的标配装备,市场价约200元。4B最简单,全手动,相机后有红窗,边卷边确定定格胶卷位置,价格120元。中国人有奇思妙想,于是4C诞生了,它的原理是可以把感光框缩小到兼用135胶卷,可伸可缩,长裤卷起来就当短裤穿,贫困的思路也是无限的。
如果要谈到海鸥Df是需要咽口水的,四五百元的价格离开买房子已经不太遥远了,问题是任何相机都是紧俏商品,DF就是神话,镜头据说是人工手磨的,光圈超大,当时感觉哪怕丑鬼也能拍成花朵的,师傅的父亲是旧上海白领好像也不敢买。

在八十年代中,曾经有人跟我兜售日本亚西卡相机,漂亮死了,同样的东西,明显海鸥就是抄袭人家的,但是我买不起,甚至怀疑是赃物。人不淡定,不该拥有。
后来看花眼了更多,德国的罗莱也是方型机,好像构造更复杂一些。再后来我就买进了亚西卡大镜头相机,玩了几年后,初识高式熊老时随手奉上,老先生开心啊,挂在嘴边好几年,在新世纪之初,再送他第一台松下数码相机时(当时价格上万),老人玩相机的时间已经没有了。
作者简介:
汪凤岭(大凡),上海诗词学会顾问,温哥华枫华诗社顾问,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作为艺术家免面试移民加拿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