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于白鹿洞书院
汤美桃
今年七月的一天,我到了九江。在那儿我的诗友们已经在毛家饭店,预先定好设宴招待了我一番。他们正当年,白天忙于工作,只好用晚上时间聚聚,谈谈当下文坛诗写现状。九江文联主席还朗诵了他在上海获得一等奖的“太阳之舌(组诗)”。我们都谈的很尽兴,气氛和谐、热烈。最后文联主席一再要求我必去白鹿洞书院一览。
8.11.我走过浔阳街头,在南门湖口,看到去星子的滴滴车,也就不管天气如何了,便乘了上去。(付了80元)为的是不放过去白鹿洞书院的一次机会。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东南麓,四山环合,清邃幽深,俯视如洞,唐代李渤隐居在此读书,养白鹿自娱,故有白鹿洞之名。南唐940年先主李知诰在此建“庐山国学”与秦淮河畔国子监齐名,自此始迄今已逾千年。北宋初年白鹿洞书院正式定名,与岳麓、嵩阳、应天并称“四大书院“。南宋1179年大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出任南康知军,共复白鹿洞书院,使之成为南唐后书院教育的典范。元明清三朝办学不断,明代正统元年维修,奠定明清以来白鹿洞书院建设规模和基础,达到了历史发展顶峰。享有海内书院第一。是古代千年学府,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今星子县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间,中国一个重要的文化摇篮中心。
当时已经具备完整的教学体系,直到今天中外各大教学部门仍在学习效仿。
怀着这样急切想深入了解的心情,和对祖先的崇敬、谟拜,我随即就坐上车飞驰而去,不问天气变化如何。沿途是满眼的葱绿和红土地的大山。路上行人很少,看见的是来往的小车和正在送货中奔突的大卡车。除了这些就是拔地而起的高楼,镶嵌在山水之间,给人一种寂静乡野之感。
山坳里是散建的红顶白色别墅房。周边看不到一个人。司机说年轻人读书完了都进了大城市,现在家里是一些老头儿和小伢儿,守住这一半蓝天。
映入眼帘的乍一眼望去,是各种式样的别墅,款式气派令人目迷。有欧式的、美式的风格特色㢠异。这些是我往年住在大都市里尚没有领略过的。车到的随处,除视野的深远外,是二线城市的华丽大厦,街市、学校、山庄,这些也足以叫你忘记今天这儿曾经是个小山村。
沿途是看不到旧式农民的打扮穿着和古人笔下的柴草房。别说那个时期的农村,就连戴着斗笠身着蓑衣,牵着牛,背着耕犁悠闲自得的模样也都看不到了。那时的他们只要管好自家的三分地就乐呵呵了。冬天围着小火炉,烤着粑,守着清贫,互相憨憨的莞尔一笑,就是最好的客套。而现在最为奇怪的是看不到人下地,到时候却能有不小的收成。进出的都是汽车奔驰于两地送货。
到了白鹿洞书院入口处,要登记疫情表,身份证。当儿天气阴沉下来,我庆幸自己带了把伞。走到山深处突然下起雨来。雨越下越大,还夹着几声雷鸣。在这前不见村后不见店的空旷里,又缺少人同行,单个是怪害怕的。耳边只有自己的脚步声和着低声杂乱的鸟吱吱的幽咽,身边那山中急流而下的溪水哗哗不止,这时候要是打雷,如果雷神将火光放出,是没有躲处的。一阵绝望涌上心头。我唯一的是求佛了,让佛护佑我一路平安。
好不容易到了书院。我的衣服全湿了。书院里有几名散客。我在细细琢磨其校舍,课堂,活动场所,字体篆刻,藏书,膜拜了孔子,逗留了四个小时。看到祖国的传统文化底蕴的深厚是无法可比的。心中荡漾着一种自傲,中国人就是行!
学府笼幽四面围山,青翠欲滴。
我走过一间间设置的房舍、庭院,有在山上的,有在溪水旁的,院落幽静深深。因为雨未住,不便去一一探个究竟,寻根问底。可完整的教学体系一览无遗。进来先是迎客室即接待室,接收各方莘莘学子。有会议室、有课堂、有教师办公室、还有而现在所没有的是祭祀部分。祠堂内设有孔子尊像,分春秋二个时序,学子须礼仪跪拜。这五个部分学成归来,使学子们做上了士大夫贵族,成了礼仪中国,温良恭谦让的一派。几千年的文化氛围就是这样缔结而成。如果按这样学习起来是要从娃娃抓起。
最后我坐在当年的课桌椅子上,体验了一下做学者和作讲学的不同感受,获得了文化品味和滋养,体会到专注和虔诚是读书人的高贵所在。
当即我兴然作词一阙:
忆少年
——8.11.去九江白鹿书院雨中记实
骤然天黑,
阴沉欲雨,
一时无躲。
看林木无数,
偶有蝉飞过。
倏忽倾盆滂薄裹
又雷鸣、细泉声和。
向烟雨深处,
白鹿书院坐。
作者简介:
汤美桃,女,原上海曹杨中学老三届学生。曾经在黑龙江嫩江农场为下乡知识青年。回沪后曾经在省吾中学担任过待课老师。退休于甘泉街道经济科。(主管财务工作)工作期间参加了立信大专学习并获得证书。因为酷爱文学,常常游览于山水感受文学之美。现居上海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