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域军魂》作品集锦
血染的战友情
作者‖宁交发
组稿‖格桑花
引子:
阅历丰富了精彩的人生
岁月记录了过往的曾经
皓首回眸不曾有憾
记忆中那段
刻骨铭心的永恒
是战友们用鲜血凝结的友情
在雪域高原上
四十多名战友
深夜统一行动
目标——
向酉西医院出发
去挽救战友的生命
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么有一段美好的故事,要么有些痛苦的印痕。特别是人老了之后,值得牵挂的往事,有些终身难忘。 作为一个退役军人,品味、回忆当年那个绽放青春年华的艰苦时代,刻苦铭心的事儿,时时刻刻在我的脑海中流放回荡。

我是怀着保家卫国,巩固国防和保卫边疆的初心,从农村来到了荒凉而又美丽的西藏邦达,我们所在的0075部队执行修建邦达机场的国防施工任务。


那是一九七一年五月初,邦达高原五月的气温,还在冬末时节,有时还下雪。炊事班的战友每天早上起床后,要到玉曲河边取水煮饭,便用铁皮小桶把河面上那层薄薄的冰层敲开,由此可见高原的气候不是一般的冷。

我们连队当年的施工任务,是到三号沟去挖一条深宽都不能少于2米的排洪沟,目的就是拦截从山上流下来的雪水和雨水,防止山上的水下来冲垮公路。
那天上午九点多钟,我连二班副班长是四川省南江县人,他叫谢仕鹄。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挖土方时,由于对这里的土层地质结构还不太了解,结果一不小心裂开的土方一瞬间就塌了下来,大约有3至5个立方的泥土压在谢班长的大半个身子上。在此危急时刻,工地上的战友们一样涌而上,有的用铁铲铲土,有的用手刨。为了战友不受到第二次伤害,离班长身体上比较近的泥土全部要用手去刨。
由于邦达的泥土中带有细石和沙子,许多战友的手指甲都抠翻了,鲜红的血从指甲缝里流了出来,钻心的痛。但一看到我们的战友、谢班长还被沉重的泥土死死地压在下面,看着班长一脸痛苦的表情,人已经慢慢地昏迷过去了。
我们在场的全体战友根本顾不上疼痛,继续用手拚命的刨土。大家不断地喊着:“班长,班长!你一定要坚持下去!”
大约用了近四十分钟的时间,终于把被塌方“活埋”班长从泥土中掏了出来。
上图:谢班长与战友们合影(左一)
战友们把谢班长抬上早就准备好了的架架車上,推着他向公路下面的团部卫生队飞奔。在卫生队通过简单的止血包扎处理后,挂上氧气和盐水,卫生队用汽车送到离邦达机场最近的酉西医疗所救治。
夜幕降临了,工地上没有了推土机和压路机的声音,战友们结束了一天繁重而高强度的施工任务。晚上的熄灯号过后,战友们都进入了梦乡。
夜深人静,连部的灯光突然亮了,营部通信班长曾宪德打来了团卫生队电话通知,酉西医疗所要我们连队连夜送战友去医疗所化验血型,因为谢班长做手术流血过多需要给班长输血。

连長龙华清让我马上吹紧急集合号,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全连战友都在连部门前集结待命。值班排长张存怀向连长报告了列队人数后,连长宣布:“接医疗所通知,我连将挑选20名身强体壮的战友,以最快的速度赶往酉西医疗所化验血型,去给受伤严重失血太多的谢班长输血。”
连长的话音刚落,全连战友都自告奋勇的要求去。连长非常激动地说:“同志们,大家的心情我理解!但目前团里只有这一辆汽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尽最大可能让更多的同志前去,一路上大家绝对要注意安全”。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最后决定,一共去了近40名战友。
排队、抽血、化验,一切都有序进行,不少战友与谢班长属同一血型。当战友们的鲜血缓缓输进谢班长的体内时,因失血过多的谢班长脸色慢慢变得红润起来,他终于得救了。
看到谢班长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一些战士当场激动地哭了。是啊,还有什么能比救治好謝班长重要,还有什么比战友情更亲切呢?
几个小时以后,为班长验血输血的战友们,都从酉西医疗所平安地回到了连队。这时邦达高原东方的天空,已经露出了鱼肚色的亮光。
2019年7月18日初稿
2022年1月20日修改
上图:谢班长
下图:谢班长与家人在一起
后记:
多年后的今天,宁交发战友的一篇小散文,呈现了当年发生在雪域高原,玉曲河边一群戍边军人在国防建设——西藏邦达机场建设中一些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这些故事质朴本真,暖心亲民接地气。没有华丽的词藻修饰,没有格律的平仄规范检测,却在战友中“一石击起千层浪”,浪筑千堆雪。

战友们纷纷微聚言情忆当年——
本文作者(宁交发):
这是一个埋藏在心底又时不时的窜出来的心事。几十年来常常念起,那时正青春。
杜红宁(成都军区医疗队):
谢班长是1969年12月的兵。
谢班长和我通话时很激动的,他说分别时他使劲哭,战友们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救命之恩永生难忘。
谢班长现在日子过得还算可以,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包括他的军人残疾补贴等。
谢班长:
我在医院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出院后一直在部队休息了一年多,到了七四年元月份才退伍回家,我评的是一等乙级伤残,把我安置到南江县图书馆,干到体制改革,员工可以自愿离职下海经商,我就离开图书馆回家经商,虽然事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了,回想起在邦达参加国防施工时,受伤的情景,就像是过电影一样,时常在我脑海里出现,特别是在酉西医疗所为我的体内输入鲜血的七位战友,我们五连的三位藏族战友,分别是,四郎泽仁,白础,四郎穷迫,特务连的通江籍战友毕仕宝,还有三战友,其中有一位陕西岐山的战友张永峰,我在这里借贵平台《雪域军魂》栏目,向为我输血的七位战友,发至肺腑内心语言,说声谢谢你们了,我的生命里仍然循环着战友们的血液!
三个藏族兵每人输了四百毫升血,四名特务连战士每人输了四百毫升血,只记得一个战士叫毕仕宝其他人名记不得了。总共去了四十人。
上图:献血的毕仕宝战友
下图:献血的张永锋战友
输血的七名战友中有三人忘记了名字,当时得,买了笔记本送他们。
献血的战友只允许休息一天,每人一斤白糖一瓶水果罐头。
宁交发本文作者:
战友说,因为要选健康的,合适血型的战友。我当时很瘦弱,没选上献血,觉得很遗憾。
在酉西医疗所住了整整两个月,稳定后去了75医院,住了363天医院,连续做了三次手术。
回来后身体不行了不能施工,批准回家休养,直到1973年底回到邦达办理退伍手续。
战友献血全是无私的真诚的爱。谢班长大肠小肠全部挤压坏了,膀胱破裂,右腿股骨骨折,打钢板……大量内出血,差点没命了。
上图:献血的康定藏族战友龚绍荣
选人输血时,有些战友高血压也不行的,多数战友都是紫色的缺氧面容。
我想酉西医疗所也会为战友们行动感动万分,去了四十个战友,够条件的七人。
听说谢班长病情有了好转,战友们都高兴(激动的)哭了!
上图:谢班长受伤前在部队
编者:
这里还要再添一笔——
关于龙连长的记忆
杜红宁(成都军区医疗队):
龙连长是1960年入伍的兵,参加过大比武的,軍事能力极强,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敢作敢为礼贤下士,对战士可好了!
龙连长七二年在邦达施工时,不听工指统一调遣,看战士们太辛苦了,就擅自决定给七团五连上工地的战士放假,他把口哨一吹说“五连的回去休息”!
最后工指处分了龙连长。说他“敢罢共产党的工”?!对他作了退伍处理!
龙连长回乡后的第七个年头就病逝了。他返乡后学木匠活讨生路。在部队是连长,战友们去看他,他很乐观的。
他走时战士们都哭(痛哭),舍不得呀,好兄弟!

编者: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人民军队一切行动听指挥!
人民军队(战友们 )是人民的子弟兵,是保家卫国,捍卫和平,开疆破土,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投身到军营,热爱自己部队,更爱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亲如兄弟的亲爱的战友和连长。
但是在感情与法理上,有句话叫“法不容情”就是指在人性与法理上出现差异时,要“以理服人”。当人性中的“本我”出现时,一定要控制这种“本位欲望”战胜自己,服从全局也就是“大我境界”——即全局利益!
龙连长是一位军界奇才,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军事管理能力,更是大比武中的英雄!是个好人。
可是,一时的拍案(揭杆)即“妇人之仁,匹夫之勇”是利人一时,害己终身!
在后来的时日里,想必龙连长一定为自己的 “即兴决定”懊悔终生……!
在这里,战友们在向龙连长的在天之灵叩拜之余,敬上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域军魂,刻骨铭心,你永远是我们的好连长,好兄弟!我们怀念你! !
2022年1日31日
杜红宁(右一)本文对话作者
曾宪德班长(左四)及下图

上图:康禄祥(成都军区某部部长)
下图:《征程风云》一书总编
编后
前文曾曰
宁交发战友一篇
《血染的战友情》
一文击起千层浪
浪卷千堆雪
果不其然——
此文一经刊发,便引来了战友们的纷纷联络关注,雅赏和美誉。
应战友们提议和组稿总编的要求,现将《征程风云》一书总编、成都军区某部部长(大校军衔)的置评选摘刊发于此,供战友们分享。
康禄祥·大校军衔
(成都军区某部部长)评论——
难忘 2022年1月31日 拜读了宁交发战友撰写的当年在邦达施工时为战友谢仕谷献血的动人事迹,心中很不平静。实际这篇文章我已看过N多遍了。
在编纂《征程风云》时,宁交发战友的此文就被选入。这次又认真看了一遍,心中泛起漪涟,又一次把我带进了那个年代。
邦达,海拔4300多公尺,荒无人烟,虽说是草原,却大平小不平,草矮无尾鼠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邦达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为了国防建设,经毛主席和周总理亲批,在这里修建世界上海拔最高、跑道最长的一座军用机场。我们背负着祖国的希望,七团、305团等部队开进机场施工现场,工地有一万多人战斗在施工前线。
在邦达工程指挥部的指挥下,经过六年多的奋战,机场主体工程終于建成。 邦达由于海拔高,自然空气稀薄,走一步都要气喘吁吁。特别是到了冬天,天寒地冻,零下30多度,晚上常常被冻醒。
给养全靠几个汽车团从内地拉食品供应,都是些干菜系列,吃的战士们指甲都卷了起来。燃料则依靠两个连队轮换在洛隆大山里砍伐供应。由于机械有限,施工基本上全靠人力完成,条件异常艰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战士们虎口出血,仍然推着架子车拉着石料,奔跑在工地上,连于连之间搞起了劳动竞赛,每天都超额完成了任务。 
在一次施工中,谢仕谷战友被坍塌的土石方埋在土石中,战友们抓紧时间,迅速用手去创挖,有的手指出了血也不吭一声,一个心眼就是尽快把谢班长救出来。当时的情景很危急,谢班长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由于伤情较重,医院急需献血。连队当即组织战友们到医院去参加献血。战友们纷纷站出,要为谢班长输入自己的鲜血,坐车、排队、验血,输入……其中还一位战士由于过废疲劳又献血 500CC,还昏迷住院输了一天的液!
上图:献血的韩卫国战友
由于抢救及时,使得谢仕谷班长获救。这就是当时的环境,这就是当时的情景,这就是我们的战士!这就是“邦达精神”的鋳造者!
应该说,不愧为一代可爱的人,不愧为人民的军队,不愧为西藏的建设者!
我们难忘那个年代,难忘邦达,难忘战友情。为邦达机场的建设者致敬!为邦达机场建成而自豪!为今日通航给西藏经济建设注入活力而付出的军人们致敬!为机场建设而牺牲的89名战友致敬! 

记载当年为国防建设作出贡献的勇士们功绩,宁交发战友算是一个,为您点赞!我们永远铭记,这一代亲手参加邦达机场建设的士兵们!
雪域军魂不朽,英雄浩气长存!
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
2022年2月2日
《三亚头条·雪域军魂》编辑部
作者简历:
宁交发,1952年八月初一生在流浪文豪艾芜的故里,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1970年12月入伍,在四川省軍区,原0075部队服役,任五连战士,司号员,于1975年2月退伍,1992年任村委会主任到2007年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