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之忆
户向发
那年,
我们迎着秋阳,
怀抱梦想,
离别亲情满满的家乡;
乘车来到庐山五老峰下,
许多陌生的面庞,
洋溢着灿烂的春光。
朝看五老烟岚,
暮赏鄱湖帆浪;
春采云雾一筐筐,
秋植嘉树一行行。
从此,我们朝夕伴读,
从此,我们情结同窗。
幽静的林荫道旁,
小鸟在欢唱;
明净的教室里,
书声琅琅。
我们读李白的奔放,
我们读老苏的豪爽;
我们读屈平的怨尤,
我们读李后主的哀伤;
我们读窈窕淑女,
在水一方;
我们读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游弋在古诗词的海洋,
我们激情昂扬。
两年的师范生活,
让我们久久难忘。
历历往事,
让我们追怀青春的時光。
曾记否,
白鹿洞的碑刻,
散发出千年书香;
海会寺的残壁,
仿佛低吟遥远的梵唱。
开先寺的烟尘,
诉说着无言的荒凉;
三叠泉的飞瀑,
如同万马千军的激荡。
周瑜点兵台的古墙,
沉淀着历史的沧桑;
远游龙宫洞的灰尘,
让我们如残兵败将。
曾记否,
午课的铃声才刚拉响,
我们就奔向饭堂;
饭菜的喷香,
早已亢奋了我们的饥肠。
一稀二干,
是海会人的独创;
红烧鱼块,
是铭记于心的余香。
曾记否,
露天电影放映前的操场,
沸反盈天,歌声飞扬;
拍摄《敌营十八年》的现场,
观众演员个个有模有样。
曾记否,
庐山南山的一场山火,
闹得人心惶惶;
彻夜不眠地奔突,
让我们辛苦备尝。
怎能忘,
慢条斯理的语文王,
把我们引进了国学的殿堂;
他那不苟言笑的模样,
镂刻在我们的心房。
怎能忘,
上课需打伞听讲的英语张,
总是激情飞扬;
把十二念成臭腐,
把学校读成死哭,
总能激起阵阵笑浪。
怎能忘,
勤恳朴实的物理方,
她渊博的学识
掩盖了其貌不扬;
激情四射的课堂,
总能给我们带来新的能量。
怎能忘,
兢兢业业的教师群像,
他们虽然操着北调南腔,
却如同我们的再生爹娘;
如甘甜的春雨,
滋润着大地,
让我们畅饮知识的琼浆。
忘不了,
儒励学校的实习生活,
让我们初赏为师的心慌;
甘棠湖畔的高树低影,
给了我们许多的畅想。
能仁寺的千年古塔,
掩映着清丽的湖光;
环湖晨练的脚步,
扣响了城市的繁忙。
迈步同文中学的操场,
我们畅谈理想;
为了丁点小事,
呶呶不休,各不相让。
寻遍浔城的大街小巷,
把所有影院一扫而光;
只为把一个好心情,
带到明天的课堂。
四十年的时光,
一如幽梦一场;
热情似火的岁月,
只化作片片断想。
当年的毛头小子,
今天已然是两鬓如霜;
岁月催老了我们的容颜,
但童心依然如开春的初阳。
作者简介:
户向发,男,1963年出生,字旷达,号鹤湖散人,自称江州布衣,江西九江人。一直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现就教于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兴中学校。爱好文学,尤爱古典文学。好读书,不求甚解。业余时间喜好信笔涂鸦,近十年写有古诗词数千余首,聊以自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