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年” 说“年”话 (连载二)
忙年
文‖ 周大策
引言:
过“年”,各个地方都有当地的传统习俗。从今天起,我在连载二、三、四中,分别说说我小时候农村过“年”的一些习俗。
现在想想,这些习俗的形成是有历史背景的。
大约三百年之前,东北地区没有汉族人,只有满、赫哲、朝鲜、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土著少数民族,其中满族占大多数。后来出现“闯关东”潮流,从山东、河北等地陆续“闯”入关外大批关里人,从此大东北才有了大量的汉族人。
我家在吉林磐石市一农村,村里就有汉、满和朝鲜三个民族。民族不同,在语言和生活上存在不少差异。但随着时间的推够,生活文化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吸纳,使日常生活习俗和语言越来越同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差异越来越缩小。尤其是汉族与满族逐渐趋于一致。因此形成了现在的地域性的东北人、东北方言。所以我记忆中的一些习俗,是汉族和满族生活文化结合的历史产物。

今天说说“忙年”的事儿。
除夕日,是一年中最后一天的忙碌。
腊月不论是“大晋”三十,还是“小晋”二十九,最后一天,东北人统称为“年三十儿”。
“年三十儿”,这一天要做的事挺多,人很忙碌。人们管这个忙碌称之为“忙年”。
其实,一进入腊月门,尤其是从二十三过“小年”起,人们就开始着手“忙年”了,如杀年猪,宰鸡鸭、蒸粘豆包、冻大豆腐,购买年货、打扫室内外卫生,拆洗被褥等……到“年三十儿”这天,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忙碌了。
那么,都忙什么呢?
我将这一天的主要活动罗列如下:

女人贴年画、剪窗花、制作贡品、准备过“年”的菜肴一一烀肉,缓冻鱼,炸丸子,炸油糕,炸豆腐泡,蒸馒头,剁饺子馅儿……
男人忙着劈木柈,往屋内抱烧柴、挑水,水缸要装满水;装点节日气氛一一清扫院庭、立灯笼杆、挂灯笼、贴对子(春联)、贴门神……

灯笼杆顶端绑上一束翠绿的松枝或“冬青”。用一根细麻绳将红灯笼拽到灯笼杆顶端。灯笼是自己用铁丝或高梁杆、小木板条制作的,外面糊着红纸,或蒙红绸子,里面插着蜡烛或安放油灯。

贴春联,贴“福”字的地方比较多: 屋门、房门和院门贴春联。还在畜棚、猪圈、鸡架、仓房、车辆,水井、水缸等处,分别贴着“六畜兴旺”、“肥猪满圈”、“金鸡满架”、“粮食满仓”、“车行千里路 人马保平安”、“井泉大吉”等横幅或条幅,水缸上倒贴福字。在屋里墙壁明显处贴“抬头见喜”,在院门外立一块木板或木桩,对着庭院贴“出门见喜”、“出入平安”。

“门神”贴在院门或房门处。门神,是道教和民间信仰中每个家庭中司门守卫之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国民间深受人们欢迎的守护神。
各年代和地区门神画像不同,人们用的多是唐太宗手下两位开国武将尉迟恭(字敬德)与秦琼(字叔宝)的画像。
门神画像,有的是两位武将在一幅画上。有的是两幅,秦琼和敬德各一幅,左右并贴。

中午之前男女“贡大纸”。就是把“族志”(俗称“家谱”)请出来挂在卧室正面墙上。家谱上记载着列祖列宗的名字,意味着请祖先一同过年。
没有“家谱”的人家,不知道曾祖父以上祖宗的名字,就立一个牌位,上面写着“三代宗亲之位”六个大字。
在“家谱”或牌位下方的贡案上,摆放着香炉香碗、蜡烛和各种贡品。这是怀念和报恩的一种敬祖仪式。

到中午时,由于各家各户都“贡大纸”了,为了避免打扰别人家的祖先,大人和孩子都不出院,缺什么东西也不到他人家求借。村里基本没有人走动了,静静的,但时不时地能听到零星的鞭炮声!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周大策,祖籍山东高唐县,出生于吉林磐石市。现年八十二岁,从机关退休。爱好文字,喜欢动笔。自2020年初入井冈山二群开始习练诗文,成为群友中一名老龄小学生。我的诗观是: 力求书写让人能读懂、有共鸣、有情怀的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