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幕遮*除夕夜
文/汪汉云(安徽)
庆新年,辞旧岁。爆竹声声,定把瘟神灭。绿水青山依旧美。好运长存,富国兴邦切。
喜盈盈,情烈烈。曲曲升平,劲舞长歌里。一夜无眠难入睡。奋发芳华,沐浴春光醉。
老农吟
文/汪汉云(安徽天长)
风霜炎热任阴晴,锄草施肥劳苦行。
力竭筋疲忙到老,只求温饱不图名。
新年到
文/汪汉云(安徽天长)
四九连天飞雨雪,天人合一把瘟灭。
九洲欢笑接新春,民族和谐情意切。
壬寅新年献词
文/汪汉云(安徽天)
光阴飞渡快如箭,转背工夫又一年。
辛丑牛身归去影,壬寅虎啸动前川。
凯歌嘹亮旌旗舞,捷报频传锣鼓喧。
一曲升平人尽乐,复兴之梦好甜绵。
余年更要惜光阴
文/汪汉云(安徽天长)
岁月悠悠天不老,八十生平情未了。
冷暖炎凉识浅深,悲欢离合知多少。
古木争荣莫觉迟,余年发奋应须早。
坚持每日著诗篇,笑对夕阳无限好。
过小年随笔
——儿时的记忆
文/汪汉云(安徽天长)
过小年是中华民族流传几千年的民风民俗,至今亦然。
北方多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多是腊月二十四。这其中当然是有来由的,居我现在的推想,一因为北方是汉文化的发源地。在奴隶封建制时期,帝王將相的家族北方比南方多。南方那时期,多是蛮夷和北民南迁的家族居民。二是王族和贵族高出平民一等,有一传说:“君三民四奴仆二十五。”说的是皇家过小年是腊月二十三日,贵族將相家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日,平民过小年腊月二十五日。但无从考证。
我的老家东至县在江南安徽最南瑞,与江西省接界,当地的文化和民风民俗,是南北文化交汇地,还带有的少数民族的风味。这里就不去提了。
我当地汪氏家族不知道为什么过小年在腊月二十五日。我族的祖先是汪华,唐太祖李世民封为越国公,將相阶级范畴,是贵族將相的后裔。又不是奴仆后裔,至今也想不通,也无法查证。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逢腊月二十五日,父母早早的起来,打掃卫生。把各房间厅堂厨房及院里院外打掃得干干净净。当地方言“打扬尘。"然后母亲又把碗厨灶具餐具及锅台仔细的清洗干净。父亲又在灶台的墙上贴上八寸宽尺来长,方形大红纸,上面中间写着"大善灶神之位"大一点字,左右两边写上小一点的字是"上天奏善本,下地保平安"的字。贴好后,一家人站在灶台的地上面对神位,烧香烧叩拜。母亲还口中喃喃轻声地言道:"请灶神对我家多上奏好言,拜上拜上"。礼式完后,我母亲对我说:"这是过小年先送灶神上天去"。方言叫“送灶神"。
那年是一九五0年的春节,江南老家刚解放。我才五岁,我哥汉民才十一岁。在腊月二十后的一天,母亲把我和哥哥叫到她跟前,千叮万嘱道:"儿呀马上就要过年了,要少说话,多做事,多读书。更不要说坏话和不吉利的话啊,过一个安定祥和的年,如果说坏话我是要'封印'的啊!听到了吗?"哥哥应声"是,听到了。"转背后,我问哥哥:"哥哥'封印'什么回事?"哥哥在我耳边轻声说:"是挨打呀,掌臉打屁股呀!"我听了真有点害怕。
下午近傍晚,母亲早早做好了晚饭,过小年吗,做了许多好吃的莱,鸡鸭鱼肉都有,还煮熟了一整个大猪头,还有酒,都摆在一个大托盘上。我用小手去抓那鸡腿。母亲阻止道:"不能动,祭祖请祖先回家后,有你吃的。"随后又叫我父亲带我兄弟两去接祖。
我父应声而来,双手捧着托盘,哥哥拿着早就备好的香纸鞭炮,父子三人走出大院子门,来到大弄口,只见大弄两边墙上斜着,而不是垂直贴的,红黄绿色标语条。“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移风易俗!""破除迷信!"等。
来到村前小河边的小石拱桥头,西北风刮的呼呼叫,日近西山。前头坂一片白茫茫的雪,依旧覆盖着田野,小河面冰封,能行人。父亲放下祭品。烧香纸放鞭炮,又跪下叩拜完毕。接着父亲捧着托盘供品,父子三人来到香火堂祖宗神牌前,顶礼莫拜。
只见爱堂大爹也来到,香火堂祭祀。他穿着长大褂,我父穿一身深蓝色中山装。他俩老兄弟见面时,爱堂大爹说:"而今要破除迷信了,可是大家还依然祭祖。"我父说:"是啊,迷信应当除,可祖宗恩德不可忘啊!"接着又补上一句:"我一直都不相信迷信"。
告别了爱堂爹,我父子三人回到了家厅堂,在供桌子上摆好供品,又是烧香烧纸叩拜一番。把香炉插上许多香,摆到条桌上。随后父亲把供品拿到了厨房。
不一会母亲喊父亲上莱,又把我祖母扶到堂前餐桌上方坐下来吃小年饭。父亲母亲坐左边,我和哥哥坐右边,下方空着。父母和我兄弟向祖母敬酒,这就算是过小年了。也是送了灶神上天,接祖宗回来过年了。这一送一接总算是完毕了。
但是过了大年三十,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送祖宗接灶神。这个风俗真是有点太复杂了,更在情理上有点讲不通,灶神是神灵,逝去的先祖也可以是神灵呀,为什么不能共处一室呢?再说祖先接回家了,为何又要送出去呢?永远让祖先与后代家人共处,不是更好嗎?不是更有尊祖敬祖的人情味吗?又何必送出家门呢?真有点弄不明白,使人迷惑。反而这风俗却一直延续下来。
在人民公社时期,过小年似乎消失了,过大年也无年味了。到了一九六一年六二六三年,刘少奇的三自一包时,过小年大年又恢复了原来的场景。文革十年中,过小年过大年又淡漠了。改革开放至今又复新了这一风俗,也经历起伏浮沉,三起三落的动荡岁月。
我自三十五岁在异乡成家以来,也真是移风易俗了。过小年大年,也不接送灶神和祖宗了,只是买些香纸和阴币,在馬路边焚烧祭祀一下。十多年前来到天长,也还是如此简单,而自解自释是,身在异乡为异客吗。但又存有自愧感。真是大逆无道啊。

(作者简介):
汪汉云,一九四六年出生世代书香门第。从小爱好古典文学,得益于家庭父亲的熏陶。中华诗词学会,安徽诗协会员。诗词杂散文在各地和境外刊物发表,著有《银汉星云诗集》。

巜华夏诗词文学社》通告:
各位诗友:本着对文字的敬畏和对平台工作人员的尊重,作为诗者,请尊重自己与别人的每一件作品,不剽窃,不抄袭,不一稿多投,不在群里频繁改稿,不给编辑工作增加负担。投稿作品请作者要写上(投稿)二字。本群收现代诗,格式如下:
投稿
一.题目
二.文/作者(省份)
三:空一行后
正文******
本群可以投稿也可以分享互动,做到有赞必回。但禁止一切商业链接!本社为纯文学平台,禁止发黄、赌、毒链接!禁止反党、反国家、反社会主义言论!禁止在群中相互贬损辱骂行为!望大家严格遵守群规,守护文坛这片净土,静心创作,携手并进,为打造一流文学平台,而共同努力!加油💪
《华夏诗词文学社宣》
2021年5月12日
华夏诗词文学社团队名单
总顾问: 韩春见
燕赵风云人物,著名诗人。现任中国文化管理协会科技促进会顾问,中华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全国诗词大赛评委副主任。“中国改革开放诗词终身成就奖”得主。《韩春见诗词歌赋序论集》《南湖红船赋》等作品被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周恩来纪念馆暨社会名流收藏,并在央视、《人民日报》等融媒体报道。其《南湖红船賦》《圆梦园赋》《云岭书画赋》《曙光赋~大钊魂》等名弛海外,声赫文坛。
总社长:鲍桂芊-管玲玲
社长:赵继洲(副总编)
特邀顾问:石生
国家级著名作家,编剧,当代文化名文。
特邀顾问:国家一级作家
常跃强
特邀文学顾问:
付凤云、王相利、段清华
赵继洲
副总社长:王炳华
总监:王炳华
现代诗终审总监:任泳儒
古诗词终审总监: 张大千
主编: 朱建新. 陈艳丽.
任泳儒.徐西珂
一分社社长: 朱建新
副社长:王兴文
二分社社长:总监:张大千
副社长:徐西珂
三分社社长:赵继洲
诵读投稿群社长:梦露
宣传部部长:
梦露:王兴文:赵继洲
英语翻译: 徐思静
特邀:
《金声玉音》文化传播公司杨浩然老师,专业制作音频配音、视频MV。配音员具备中国品牌声音,保证质量和效果,有需要作品配音的诗友,请联系:
13969166185
诗歌朗诵团队:金牌主播
智昊-梦露-惜缘
并非不同.(男主播)
周莉莉- 细细的雨.
编委会收稿人:
全体编辑部人员
作者须知:
1、插图和音频部分来自网络。
2、本平台推出的作品,内容上如有异议。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正或删除。
3、所有前来投稿的作品,均视为"独家授权"华夏诗词文学社发布,否则请勿投稿。
4、为不给编辑工作增加负担,作者在投稿前必须认真仔细检查作品,纠改错别字,并按格式等要求投稿。
5、谢绝抄袭、一稿多投。
6、文责自负,如有作者侵犯他人著作权,及侵害他人权益等各种行为所发生的纠纷。均与华夏诗词文学社无关,由作者本人承担一切法律、经济等相应责任和后果。
7、以上条款,请各位作者严格遵守。
8、作者稿费据打赏费决定,10元以上反馈诗人百分之50,领取请加主编微信,以便及时发放。凡无转发朋友圈或点赞不足一定数量者,本社将不再编辑刊发。
投稿热线:王炳华
13465675384
平台投稿人:管玲玲
13969166185
头条编辑:猫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