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诗絮文化中心》
漫谈历史与人物专栏
特邀刊发
从北宋风云
到今日三潭印月
作者:王佐臣
审核 东方旭英
图文音乐合成 尘缘
○○○○○○

—————————
《从北宋风云到今日三潭印月》
作者:王佐臣
聊到北宋,就联想起苏轼、王安石、司马光这三位,更绕不开当时文坛政坛领袖欧阳修。他对这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提携,影响,也有恩怨情仇。后人将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然司马光以一部《资治通鉴》,晓喻天下,名垂史册。那亦师亦友的欧阳修,比司马光大12岁,比王安石大14岁,比苏轼大30岁。此人的功绩与威望因篇幅有限,姑且一笔带过,不作陈述了。本文只想着重谈谈另外三人。

大家或多或少领略过司马光的资冶通鉴,读过王安石变法史书与苏轼的豪迈诗词。可是有几人知晓?那才气绝高三人同朝为官,本该互为良师益友,未料想他们竟一生为敌之事呢?当时围绕国家何去何从,各持不同政见,产生了分岐。尤其在宋神宗继位之后,年轻皇帝深感宋朝国力每况日下,国家财政年年入不敷出,就想改变这现状。王安石的一封奏折,让刚继位不久,想有所作为的神宗帝,看到了几分曙光。这篇奏折,就是史上大名鼎鼎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王安石在这篇奏折里,探究了北宋立国以来,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同时,同时剖析了种种弊病。并透过那“百年无事”的表象,揭示了危机四伏的实质,犀利指出:执政不图进取,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危害。并就吏治、教育、科举、农业、财政、军事等所有领域,提出了改革意见。对于王安石倡导的新法,司马光不赞同,他觉得:天下的制度与财富是不可乱序,变法则是攫取小民的利益,如果国家财力不够,那么就应去减少开支为上策。然王安石则不这样认为,他觉得应重在开源,而不是光靠节流,并说变法是“民不加赋而国足用”,变法并不会影响小民的利益,还会让他们过得更好。最终宋神宗采信了王安石,并任用他为相,着手推行变法一事。

当时反对者不仅司马光,朝中也有许多大臣,如富弼、文彦博一大批人,都不赞同王安石变法。所以王安石就选用了不少底层官员,从而也使许多贪名图利的人,纷纷混进了变法派。苏轼与司马光常抨击王安石任用小人,急功近利败坏国事,在朝堂上同王安石针锋相对。王安石依仗皇帝对他的信任,将司马光驱赶洛阳,司马光抵达洛阳之后,就隐忍不发,成天埋头写书,谓之穴居。与变法派政见不合的苏轼就沒那么幸运了,遭受排挤流放外地,而后又被举报,他在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于是一贬再贬四处漂泊。在王安石变法十年中,苏轼一直流放在外,常有到任还没多久,又被贬谪向更穷更远的地方去了。所以苏东坡的日子,充满了不安定与凄苦。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苏轼的诗词才越发接地气,有烟火味与豪情万丈,倍加使后人敬仰。这期间司马光呆在洛阳,完成了赫赫有名的《资治通鉴》。北宋通过王安石的变法,收入变得丰厚起来,在王安石的支持下,那王韶完成了拓边河改造大捷。可惜天有不测风云,王安石最大帮手,他的长子王雱不幸英年早逝。没过多久,更大的噩耗又传来,皇帝神宗因病驾崩了,遭受到如此重大的变故,王安石心灰意冷,便辞官回乡去了。

此时,司马光机会来了,那继任的宋哲宗年少,太后高滔滔垂帘听政。这太后本来就厌恶新法,于是,她召回司马光,并委任他为相主政。轮到司马光施展政治抱负与报仇了。他为宰相后,立即发布诏令,命全国五天之内,全部废除新法。而正是在这次废除新法中,奸臣蔡京因为执行力强被司马光大加赏识,从此进入国家权力中心。经过多年磨难的苏轼,长期在底层生活,深知王安石的新法,其中不少地方是对国家和黎民百姓有益的,他就事论事劝谏司马光,不要急于废除新法,殊不料又被新当权者。视成眼中钉,又一次次流放,远走天涯。有则趣事,说苏轼在这期间,曾探访过王安石,两个人携手同游钟山,俨然一对相交多年的老朋友。他们诗酒唱和谈禅说佛。彼此不计仇,我想,人生至乐也不过如此罢!不久。王安石便去世了,又没过多久,司马光也去世了。尽管如此,苏轼仍没逃脱新旧两党双重夹击,继续过他颠沛流离的日子

历史上曾有这样一段传闻,当司马光得知王安石的死讯时,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悲哀失去了王安石这样一个非凡对手,顿觉生命再也没有了激情和斗志。然司马光和王安石的一番神操作,把一代文豪,书画家,历史伟人的苏东坡弄懵了,被贬的经历,人民的疾苦,让他彻悟什么叫活着的意义。在王安石,司马光相继离世不久,苏东坡就在西湖修了三潭映月,足见他的心灵天地,如此宽广与聪慧。亦如他的戏言:“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可见东坡先生对自己人生跌宕,对子女寄言,渴望风平浪静。其实,无论是司马光,还是王安石,都曾是苏轼人生的贵人与导师。也许是他做人过于刚直不阿,也许他不想在这红尘和稀泥,换句话说。是源于他的真性情,不惧权贵,不向困境低头的品格所致。当神宗在位时,北宋面临着巨大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已经成为天下大势,苏轼我行我素,不断力陈个人不同政见?司马光虽坚决反对,但处事为人非常谨慎,给自己留下了东山再起的余地,故虽身处逆境,也未遭受什么大冲击。苏轼则不识官场内“庐山真面目”,总是不计后果去“惊涛拍岸”,难怪一再成为替罪羊了…………

有人说:东坡先生诗很好,做人圆滑不够,我认为这是天性使然与可爱之处。这点,连对手也对他尊重!若重温“乌台诗案”那定罪的反诗,“竹篱茅屋趁溪科斜。春入山村处处花,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就可看出他多么地直率,与多么不识时务了。幸好,他的对手也是一代豪杰,正人君子。尽管当时的“乌台诗案”,震惊朝野,但作为对立面的王安石还是巧妙地保住了他,只是贬谪黄州匆匆结案了事。经过一次次打击,苏轼终于明白,人生是要讲究策略的,冲动从来不是立身之本。为此后来他在写千古文章《水调歌头》时 ,非常巧妙地拍了拍当朝皇帝马屁,传说那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让神宗帝看了心生怜惜,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纵观,东坡先生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之人。王安石变法时,他思考丰收的情况下,老百姓为什么交不起租子仍要逃荒的怪象。王安石的下台后,他没否定一切。甚至对司马光的一系列不理智举动,提出了心中质疑,所以又走上了一贬再贬的流放之路,将好不容易回家机遇,瞬息泡汤。难怪他在杭州,修建西湖景观时,把一口大缸倒扣西湖,只露出水面三个脚,倒映蓝天白云,尽享鸟语花香,成了今日名胜《三潭印月》

其实,王安石、苏轼、司马光都是同一类人,不甘沉寂,都想在历史上呼风唤雨,造势与借势,去实现心中的理想。他们的过人知识,和深远的思辨,尤其是东坡,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无论王安石变法,还是司马光砸了新法,以及苏东坡屡屡遭殃,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当苏轼看破人生后,觉得应放下心中的“压力山大”,与其纠结不能实现的心愿,倒不如依偎西湖消遣,释放心头阴云万千。苏东坡去世前二个月,曾对自己功过是非盖棺论定,“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就这样,一代伟人,落幕了!只留下惊艳时空的诗词,还有西湖中的苏堤与那代表心中理想的三潭印月杰作。
—————————

【作者简介】
王佐臣,笔名尘缘,1953年出生,上海籍。散文作家,自由诗人,诗评,旅游与美食爱好者。



—————————
《江南诗絮文化中心》
名誉总社长 桑恒昌
顾问:岩青 金建民 冰清
诗歌总监 维港泊人
一分社社长 雪潮
二分社社长 岳利平
三分社社长 向日葵
古韵社社长 一箭寒梅
微诗社社长 淡泊风云
诗译部部长 尘缘
诗评部部长 曲士文
总督导 伊人溪部
诗歌校对 陈晨
副总编 曲士文
副总社长 朱志岩
总社长 雪儿
总编 王佐臣
二《投稿作者-须知》
1:插图和音频部分来自网络。
2:本平台推出的作品内容上如有异议,烦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正或删除。
3:所有前来投稿的作品均视为“独家授权江南诗絮发布。不同意者,请勿投稿。
4:谢绝抄袭、一稿多投。
5:零容忍反党反社会主义以及侵害他人权益不当言论,严禁黄赌毒传播,严禁各式商业广告。
6:文责自负。如有作者侵犯他人著作权及侵害他人权益各种行为所发生的纠纷,均与《江南诗絮无关》,应由作者夲人自行承担法律与经济上的责任。
7:以上条款,敬请各位作者必须知晓与遵守。特此告知!
8:《江南诗絮》投诉电话
02166272798 021662699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