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垛愚叟
来自话题
#百味人生,情寄古诗词


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
一夫鲁白翁(洛阳)
灶爷是日朝宫殿,御驾祥云遨玉穹。
瑞虎金牛更时序,疫除花艳沐和风。


有关于小年的诗词10首
导语:
瑞雪飘飘小年到,大家都喜上眉梢,打扫房屋乐无忧,快把年货准备好,亲朋好友聚一聚,说说笑笑真热闹,祝你小年快乐。接下来小编整理了有关于小年的.诗词10首,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1.《二十四日》
年代:宋 作者: 文天祥
壮心负光岳,病质落幽燕。
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
岁时如有水,风欲不同天。
家庙荒苔滑。
2.《小年》
年代:宋 作者: 文天祥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
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3.《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李士谦》
年代:宋 作者: 林同
杀生非孝也,人未必云然。
绝口杀害语,君看自小年。
4.《醉眠》
年代:宋 作者: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5.《黄龙寺》
年代:清 作者: 闵麟嗣
万木乱参天,孤峰对铁船。
客因看画至,寺以伏龙传。
宝笈悲前代,薄团坐小年。
松花吹不定,半落讲堂边。
6.《失骏子》
年代:宋 作者: 姜特立
舐犊情何限,亡羊意易迷。
聊为暮景玩,遽与小年齐。
涨乳空宵哺,深闺失晓啼。
已知真幻泡,感至一悲栖。
7.《和黄彦华帅机六言十首》
年代:宋 作者: 刘克庄
吾尝评论齐物,未知彭殇孰贤。
蒙庄略晓些子,分别小年大年。
8.《祝二岩》
年代:宋 作者: 戴复古
仆本山野人,渔樵共居处。
小年学父诗,用心亦良苦。
搜索空虚腹,缀缉艰辛语。
糊口走四方,白头无伴侣。
前年得严粲,今年得严羽。
我自得二严,牛铎谐钟吕。
粲也苦吟身,束之以簪组。
遍参百家体,终乃师杜甫。
羽也天姿高,不肯事科举。
风雅与骚些,历历在肺腑。
持论伤太高,与世或龃龉。
长歌激古风,自立一门户。
二严我所敬,二严亦我与。
我老归故山,残年能几许。
平生五百篇,无人为之主。
零落天地间,未必是尘土。
再拜祝二严,为我收拾取。
9.《绮阁吟嘉州李使君命官妓段倩乞诗席上为赋》
年代:宋 作者: 李新
秋风瑟瑟吹帘旌,浪英碎玉秋渚平。
绮阁美人抱明月,坐洒银钩锥画雪。
神情何似卫夫人,小年学歌风挽云,
锦囊乞句苦不早,种树江南今亦老。
阁中璧月闲摇空,美人巧笑开芙蓉。
凌波莫背栏干立,郑帘但放余霞入。
茂陵白马何时归,江北枫花处处飞。
10.《华严知客寮》
年代:宋 作者: 刘克庄
檐外苍榕六月秋,小年来此爱深幽。
坏墙萤出如渔火,古壁蜂穿似射侯。
涉世昏昏忘旧话,入山历历记前游。
故人埋玉僧归塔,独听疏钟起暮愁。


小年,中国传统节日,即传统的祀灶日。
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祭灶在我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1]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郑玄注《礼记·记法》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这说明至少在汉代,祭灶习俗已经在我国北方中原地区流传。[1]
中文名
小年夜
外文名
New years Eve
北方地区
腊月二十三
南方地区
腊月二十四
江浙沪赣
除夕前一天
日历中的百科全书
让你了解更多知识点!
立即购买
小年来了
“二十三,糖瓜粘。”随着农历小年的来临,农历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对于小年,人们的印象可能是祭灶、吃糖瓜等。另外,不同的地方,小年日期也有所不同。小年,通常是指扫尘、祭灶的日子。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有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等说法。
新华网2022-01-25
快速
导航
各地日期习俗
历史
祭灶是小年的主要习俗,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祭灶在我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祭灶,是小年这一天重要的活动,扫尘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也都要"请"回来一张新的灶王像。在中国民间诸神中,灶神是个非常重要的居家神,掌管着人间衣食与祸福大权,人们自然而然对之产生敬畏感和依赖心理。
小年腊月二十四,是古老的传统,这从历代词的题咏中,也能得到印证。比如,流传颇广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便明确了腊月二十四是小年。
《祭灶词》——宋·范成大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范成大的诗中,详细说明了宋代的祭灶神场景,可谓十分详细,趣味横生。大意是:古人传说腊月二十四日,灶王爷要向天庭报告人间事。那一天,灶王爷乘着云车和风马,腾云驾雾在人间行走一圈,家家户户摆上美食和美酒来祭祀,向上天祈福。老百姓献上烂熟的猪头肉和两条鱼,另有甜美的豆沙团子和粉糕,家中男子斟酒祭拜,家中女子临时回避,烧纸钱、洒上酒让灶王爷开心愉快。丫鬟之间的争吵您不要听,猫狗的打斗您也别管,您酒足饭饱登上天门,家长理短的事不过问,向上天讨来大吉大利,回来一起分享。
范成大的诗,写出了祭灶的日期、祭品和风俗,也反映出宋人对于祭灶已有一套规范,比如“男儿酌献女儿避”等民间传统,可谓研究古代民俗的一手资料。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把灶王爷恭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足见对祭灶的重视。
在清朝中期之前,祭灶日一直是腊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时期,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祀。《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中说,乾隆一朝,每年腊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于坤宁宫。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上行下效,北方地区的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1]
各地日期
祭灶日期,由于各地方风俗习惯不同,其日期也不尽相同:
南方:
南方大部分地区:腊月廿四
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祭祀灶神的那天称为“祭灶”,而把“除夕前一天”称为小年夜,与除夕当天“大年夜”相对,这里的“大年夜”和“小年夜”都是指一整天,并不一定是夜晚,也没有“小年”这种说法。
台湾地区:除夕前一天
南京地区:正月十五,即元宵节
部分地区有腊月二十二送灶神的习俗,这天也成为该地区的小年。
北方:
北方大部分地区:腊月廿三
习俗
扫年
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当时它是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据晋代名人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宋代范成大所作的《祭灶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美美乐乐一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