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去哪儿了》――消逝的年味
作者 崔海霞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味不同!
热闹的集市,摆上了年独有的商品一一一对联,赶集的人们一改常日匆匆忙忙的脚步,慢悠悠的逛着,琢磨着大年夜那道精美菜肴,招待亲朋好友的拿手菜,鸡鱼肉蛋的佳肴,美味小菜的搭配,都要合理规划。
我已强烈地感受到年味的前奏,可是当我想捕捉儿时对过年的感觉时,个中滋味,如鱼戏水冷暖自知,细细品位,其中的味道已不复存在。冬月,寒气袭人,唯有心动的年味让我情怀缱绻,不禁挖空心里去寻找这消逝的年味。

什么是年味?
心中的年味就是一种喜庆、幸福的感觉,是我们对过年留下的片刻记忆,总结一下往年的成败得失,重整心情再次出发。年味是游子拿到回家过年的火车票时露出的微笑,是集市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是磨刀霍霍向猪羊时的瞬间,是挂春联帖福字时的欢愉,是父母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更是烟花绽放夜空的美丽。 年味,持续的时间最长。即从先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起到第二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踩高翘,搭戏台。正月十五是过大年后的顶峰,白天舞龙耍狮,夜晚烟花绚丽多彩,人人如痴如醉,都表达着勤劳的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笑脸。

多年来,心中的年味,永远芳香。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这一天,经济宽裕的家庭还会给小孩买各种干果点心,夜晚点上白菜疙瘩灯,欢送灶王爷,“天上耳目臣,人间烟火主”的灶王爷要送一年美食,又叫辞灶。为了使他“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闹言碎语不必讲,好言善语奏玉皇”,廿三晚上由家庭主妇在锅灶周围点烛祭灶,为其“送行”。人们在过小年前一天要搞大扫除,叫“扫屋”,这类清洁平时是不大做的,但等到要过年的时候,就要把房间彻彻底底的清扫一遍,“扫屋”并不单指清扫蜘蛛网、墙顶或者屋顶灰尘,而是清洁卫生的一个代名词。以前农村是烧的柴,屋顶上方上面全是黑漆漆的一层灰尘。随着生活水的提高,现在的家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都很少有烧柴的了,但是大打扫还是必须的。

农历一年最后的一天是除夕,即大年三十,户户剪彩纸,贴春联。全家团圆聚饮,菜肴有余有剩,叫吃团年饭。吃饭的时间是不定的,从凌晨十二点到早上八点之前都可以,这段时间听到哪处有鞭炮声,表明就是哪一家开始吃团年饭了。现在更多的是增加节日气氛了。不过现在很多城市禁鞭,无形中削弱了过年的气氛。唯有在乡村响声震耳,硝烟弥漫。放鞭炮也有许多讲究,鞭炮在不同的时间燃放,就有着不同的含义。除夕这天晚上,就要放三次鞭炮:一次是在吃团年饭时放,告诉人们吃团年饭了:再一次是在新年钟声敲响是放,意为辞旧迎新;另一次就是早上开门时放,表示迎来一个崭新的美好的年头。鞭炮的大小、燃放的时间随各家定,但有一点是鞭炮燃放时不能中断,如有中断,来年可能有不顺利的事情发生,这是每一个人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人们放鞭炮时,都特别仔细,尽量避免中断的出现。

曾经的年味,透着真,含着善,秀着美,尽管贫穷却无限精彩! 曾经的年味是走过的每一段路,呼吸的每一口气息,看到的每一处风景,涌起的每一份欢笑,撞到的每一次痛楚。
生活越来越好,可曾经的年味却离我们越来越远,那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现如今笑着笑着就哭了。
生命是华丽的错觉,时间偷走了一切!
漫步集市,曾经人们为了庆祝而创造了年,现在又因为时尚而丢掉了年,如同人尽可夫的女人,都挂着一个淑女的招牌。"劳动人家庆有余,生产门第春常在",你在哪儿?是你忘了我,还是我忘了你? "劳动光荣","一室儿童喜,满堂笑语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忠厚传家远”哪去了?谁能给我最好的答案?"财源茂盛达三江,金银财宝悉数来","财源广进","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何时替代了"家庭和睦福寿年年增",贪婪恋财是什么时候成为主流? 还有谁在薄凉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每一付不曾起舞的对联,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说好的拜年呢?你去哪儿了?匆匆忙忙串门,微信短信聊天,工作应酬金钱那么重要? 也许 累了,痛了,想的多了。
干瘪的小村里,瘦弱的小河边,风干了所有的美丽,零落了芳香的年味。
亲爱的,于我,于你,于我们这些众多工作在一线的劳动者,于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年味,无论多少,都已渐成回忆! 年味怎么了?年味怎么了………?
曾经的年味躲在光阴的深处,轻轻唤我们。那些欲语又止的心情渐渐苍凉。惟愿回首之时,祝愿我们,依然别来无恙! 在俗世的烟火里依然灿烂绚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