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陶景生 网名:淡然 吉林省洮南市人,机关退休干部。酷爱文学创作,退后常以小诗打扮生活。

年味(原创首发)
作者/陶景生
春节将至,我冒了严寒,乘车前往百里之外的故乡,看望久久牵挂且又久病在床的高堂老母。

一路经乡掠镇,入目而来的是由远渐近年的脚步。浓浓的年味,飘在大小不一的超市里;挤进沿途两侧的集市内;吸在了砍价还价的叫卖中;钻进了顾客鼓鼓的背包里......。

刹那,关于“年”的往事,象一幅卷起的四扇屏,在我的脑际中慢慢地展开,展开......

迄今上推六十年,那时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对于年的企盼,情有独钟,甚者甚矣。父亲母亲那时正值当年。尽管家境贫寒,但一到了年,总是尽其心,竭其力,用十倍的痴心,百倍的辛劳,调剂着浓浓的年味。

年的脚步近了,他们开始忙碌起来。掏米、压面、蒸馍、磨豆腐、清扫房屋、涂刷墙壁、沾贴年画、喜贴春联......。喜庆中,我们领略了幸福。欢快中感受到了愜意。那种快到年又未到年的滋味,真是太诱人了。不用说整洁的房屋、宽敞的院落、贴上墙的花花绿绿的年画令人艳羨。就是一项小小的制作,都有着无限的乐趣。灯笼的骨架,取材于高粱杆。做灯笼需要经过选材、削烤、整型、固定、裱糊五道工序。如果不是年的需要,何曾得知灯笼的诞生还有这么多复杂的经历。还有刻“挂钱”,写春联都由手工操作。今天想想那才叫年,如果都来得容易,年味就打了折扣。

年的高潮当数年三十。吃过年午饭,穿上母亲缝制的新衣,提着父亲做的灯笼,高高兴兴地放着鞭炮,太尽兴了。最尽兴的是吃完年夜的饺子,给祖父母拜年,可获得一笔可观的压岁钱,真乃快哉,乐哉,美哉!

世间流行着一句话叫:“过年就是过孩子”。是啊,为了孩子,父母当年在冰冷的碾房里筛面,手都冻僵了,用嘴哈一哈,继续劳作;为了孩子,蒸豆包、做豆腐一忙一夜,忘了累困;为了孩子,寒冷的冬天,母亲去场院为他人筛谷糠,用一点一点积攒的钱买布缝衣;为了孩子过年能吃上肉,将喂养才半年的小猪忍痛杀掉.....。感谢我的父亲母亲,当年用亲情调剂出的年味,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中......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某一乡村学校教学,虽离开本村,却离家很近,每天吃住在家,方便又自在。突然一天,一纸调令,改变了我的一切。要走的那天,母亲一边为我做着早餐,一边掉着眼泪,她哭了。父亲劝着母亲,虽无动容,却分明听到了话语中的颤音。我的心酸酸的。二十多年我从未离开过家门,从末离开过父母、弟弟妹妹。一张薄纸,却将我的今生移植在他乡的土地。从此再也不能与家人相守。别了,家人!别了,家乡!至此,每逢过年,远在异地的游子,恨不能一步迈进家门。

终于回家了,手拎着单位分得的年货,下车,步行,爬着山坡。家越来越近了。见着了,见着了。北山,山下,冬树下那三间土房,外屋的门似呼还敝开着。百八十户的人家,从东到西排列的分明。啊,这就是我的家,从小到大生我养我的家,长大后又离开的家!弟弟妹妹们奔上山来,左手接过我的欢乐,右手接过我的思念。父亲母亲向我走来。亲情、团圆、欢聚化作一抹绚烂的彩霞,飘向节日蔚蓝的晴空......。这样的场景一直延续到我成家之前,大抵次次如此,年年如此。
成家,生娃。再也不能赶到年三十在家过年了。但都提前在小年左右回一趟家,送去年味,带回年味。有时一人独往,有时领着孩子而归,有时全家都去。相聚时间虽不长,但团圆的气氛却甚于从前。因添加了妻子儿女的音符,故使团圆的大合唱妙到极处。 
九十年代中期,腊月二十六日,和以前一样,如期而至。因为众多亲朋相陪,父亲舍座离屋,与孙子院外点焰了鞭炮,将满腹的亲情与快乐送上晴空。

兴尽席散,轮动车行,回头张望,送行的亲朋中,我的老父亲还呆呆地站在那里望着,望着。在他抬手示意中,我分明看到了他对儿孙的恋恋不舍,分明看到了满布皱纹脸上的泪痕。我的心里一热,象被什么东西噎住了似的。父亲啊,您盼了一年,好容易年底回来,却没有机会单独的唠唠家事,又不能一家人清清静静地独享其乐。等来年,我一定悄悄地回来,时间不定,行程保密…。虽知那次一别,竟成永诀。我的老父亲因心脏病突发,大年初六,竟离我远去,给我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如今,我已是快奔七的人了,幸有高寿老母,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嗅着年味回家还是那么心盛.....。
作于2018.02.10
2022.01.21略加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