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品曾遭遇过的盗版
作者:赵国春
我写的作品,也曾经遭遇过抄袭和盗版。身边的文友们劝我:你应该感到高兴,说明你的作品写得好。今天的盗版者也很聪明,也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据说正版书上出现的几个错白字,盗版时都给改了过来。
我的单篇作品最初遭到盗版的,是1997年11期《中国农垦》发表我的纪实文学《文化名人在北大荒》。这篇作品的影响,是在1998年第2期《读者》选载后。外地的朋友首先打来电话祝贺,周围的朋友也表示恭喜。我也很长时间处在兴奋之中,十年前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第一次发表散文时,也没有这种感觉。据说当时《读者》的发行量在国内是最大的,大概在400多万份。我也是这本刊物的老读者了,确实办得不错。
当时,我工作的单位还在佳木斯市。我们刚刚开完了文代会,我当选为北大荒作家协会的常务副主席。我们几个人来到哈尔滨市,在省文艺干校张罗第二期垦区文学创作讲习班。省文艺干校紧挨着哈尔滨师范大学,一天晚饭后,我们几个人去逛书市时,我在地摊上发现了《青年文摘》和《读者》的合订本。我好奇地翻开看了看,很快我就发现了我的这篇《文化名人在北大荒》。这两个合订本,都是32开的缩印本,印刷得不清楚,装订得也很粗糙。根据印刷和装订质量,我判断都是盗版。《读者》合订本上,在我这片文章的前面,起码还刊登了我的名字。盗版的这本《青年文摘》,连我的名字都没给登。当时,我每样买了一本,想找人理论理论。后来时间一长,也就淡化了这件事情,再说,又能去找谁呢?
十几年过去了,我几次淘汰旧书,都没舍得把这两本版的合订本抛弃。不管怎么说,也刊登了我的作品呢,留个纪念吧。
我的整部著作也曾经遭遇过盗版。2000年1月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传记文学作品集《荒野灵音——名人在北大荒》一书。这部书也是我的最早由出版社纳入出版计划的,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发行的。当时在全国引起一定的反响,尤其在北大荒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几年后,我听外地的朋友说,我的这本书已经再版了,可我既没有接到出版社的通知,也没有接到任何人寄来的稿费。一时间,我在网上也搜索到了这本书,有许多网上的书店在销售。可我与人家联系,都没有音信。于是,我也让在北京的朋友,和在天津工作的儿子,帮我买一本。我好看看是怎么盗的版,可两年过去了,一本也没有买到。
就在我对这件事逐渐淡忘的时候,也就在去年6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南方寄来的一本书。我打开一看,是从江苏省常州市寄来的我的《荒野灵音》。我再仔细一看,这本书已经不是2000年出版的第一版了。封面的颜色与原来的不一样,责任编辑也换了。最可气的是,把书的勒口处的作者介绍,也给删掉了。定价由原来的19.80元,也涨到35元了。看来我的书升值了,我是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我的书在出版了近8年后,能够再版,真的不容易。生气的是,我的作品再版我这个作者竟然不知道,就不用说稿酬有没有了。我仔细一看来信,原来读者是个老先生。他把这本书夸了一番。
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时下出版物数不胜数,标牌各异,花枪种种,但满坑满谷多为生猛海鲜之类,既贵又怕吃坏肚子,而实实在在如您著作般的五谷杂粮,反倒成了难得一见的稀罕物,叫人无话可说。
拜读《荒野灵音》,对北大荒这一当代史中重要的一页有了更深的感悟。常见皇皇巨著,正襟危坐,高山仰止,总感有些惶惶然,读您的作品,则顿觉心清神爽,受益匪浅。
近日重品,遥想您举重若轻的风采,虽不能至,人心向往,不禁妄生冒昧之念,托付鸿雁,冯上尊著,恭请题辞,以感谢您所赐那一片可贵的清心天地。
看完了这封热情洋溢的来信,我也给他回了一封信,告诉他这本书是盗版的,而且我到处买都没有买到。我给他一本正版的,认真地签上我的名字。我同时有赠给他一本我新出的书,也签上名字,盖上我的赠书章,一同给他寄回。
没多久,我又接到了这位汪先生的回信,在此不妨也给读者一阅。
赵先生:
您好!
大札、赐著奉悉。
因重读您的著作,深感教益良多,冒昧寄上,敬请题词,蒙您厚爱,更另赐著,既感激,又为给您添的麻烦而感心下不安。
真不好意思,我寄来的竟是一本盗版书,这让我很惊异。您的《荒野灵音》是很严谨的著作,不是那种大红大紫,一蹴而就的快餐之作,居然也会被盗印,很能说明您的著作受欢迎。关于对盗版的追查,我在报纸上也见过类似的报道,一般最终也都不了了之,再无下文,所以我对中国目前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和决心是抱悲观态度的,要想认真追究,只会使自己伤神。我觉得积极地看,盗版书对读者了解北大荒那段珍贵历史,倒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我原是学中文的,却阴差阳错,从事了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只是没有烟酒之嗜,未能忘情于文,业余读一二会心著作。在这浮燥成风之世,还能读到您的作品,真是一种享受。
盼有机会能当面向您讨教。
更令我生气的是,前年有一天我从《农垦日报》上看到了一篇抄袭我的文章。那是《农垦日报》的星期天版,写的是《姜昆在北大荒的故事》。我多年来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凡是写北大荒的,尤其是写北大荒文化名人的文章,我都认真看。我读着读着觉得不对,我马上翻出我写姜昆的那篇文章,仔细一对,几乎都是我原来写的。太气人了,我马上就给责任编辑拨通了电话,可责任编辑刚刚出去了。我又给总编辑打电话,总编辑也解释说,他们是从网上下载的这篇文章。我当时要求报社给我更名,给我补发稿酬,给我造成的损失补回来。总编说等我们调查一下再说。我也到网上搜索了一下,确实有一篇署这个名字的同样文章。
过了一段时间,我的气也消了,这件事我也就不再提。因为,我们的作品经常会遇到白用(不给稿酬)的,有和他们打官司的时间,我们再去写一篇吧。谁让我们在明处,人家在暗处。我们又能去找谁呢?
(2009年5月)
作者简介:赵国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北大荒作协主席、北大荒博物馆原馆长。1978年开始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读者》等73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50多篇,有120多篇作品先后入选全国《2010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等70多部文集。著有《荒原随笔》等散文集、传记文学等21部,490多万字。散文集《生正逢时》,荣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传记文学《北大荒的“管天人”》,荣获第三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2015年荣获中国散文学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传略收入《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东北文学60年》等书。曾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