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时的年味
作者/盛乐明
春节将至,城里渐浓的年味,激起了我对童年在家乡过春节欢乐时光的回忆: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令人为之振奋;大人小孩穿上了新衣裳,走街串巷;家家户户张贴着大红对联和福字,室内墙上贴满年画,处处洋溢喜庆气氛;各种肉类的熟制品和油炸食品香味扑鼻。男女老少喜笑颜开,欢欣奔走,无不沉浸在欢乐喜庆之中。
我老家胶东的旧俗,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一过,人们就开始为年而忙。首先是大扫除,把家里的物件全部清洗一遍,擦净门窗,扫除灰尘,干干净净迎接新年的到来。很多家庭,还杀猪宰鸡,请专业人员来到家里,七手八脚把自家喂养的猪屠杀掉,以备过年时家人和亲朋好友食用。各家一般都做豆腐,一大早,就将泡好的豆子,石磨碾成浆,过滤烧开点卤水,当形成豆腐脑状后,再舀到容器里压实,确保豆腐有一定的硬度。家家户户都做枣饽饽(大馍)和各种花样的面食,点染上以大红为主的五颜六色,格外讨人喜欢和欣赏。特别是要做几个猪头状和蛇状的面食,放在锅台上、粮囤及面缸里,寓意是“年年有余、越吃越涨”。在过年的前一天,一般是煎炸各种面食、肉丸子、豆腐丸子、油条等食物,品种繁多,各式各样。那时候,没有冰箱、冷柜,烹制的食品大多储存在瓮盆或纸盒里,放置在阴凉处,以保持其新鲜香甜。年三十就更热闹了,家家户户都准备一大桌子菜肴,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喝年酒,畅谈一年的收获,展望来年的期盼。大年初一,人们一大早就起床了,走出自己家门,挨家挨户相互拜年,祝贺吉祥如意。
我爷爷早年去逝, 每逢春节,奶奶都在老住宅和叔婶一起过,她端坐在炕席上,与前来拜年的本族人和乡亲们寒喧,把早就备好的红包送给孩子们,祝他(她)们在新的一年里好好学习,快乐成长。
我小时候,父亲在外地工作,每逢春节,父亲通常是在单位值班。所以,我在家乡过年,多数是和母亲、姐妹们一起渡过。从凌晨三、四点钟起床,放完鞭炮,就跑到奶奶和叔叔家拜年,然后跟着大人们再一家一户为长者拜年。这一大早晨拜年,我也能收入三、五元的压岁钱,那时孩童的我,高兴的心花怒放,充满着快乐和满足之感。初一早晨,要吃年饺子,里面包着硬币,谁吃出硬币,象征着一年的好运气,那个高兴劲,好像中了大奖一样。
五、六十年代,农村还不够富裕,但村里对烈军属、老党员还是很关心的。自我记事起,小年一过,村党支部就组识村民代表,敲锣打鼓给烈军属挂光荣牌,召开茶话会,张贴对联,发放慰问品和补助金等,利用这种方式,树立起为国奉献、当兵光荣的社会风尚。我们这些孩子们,也经常跟在大人们后面看热闹,有时大人们还能给块糖果和一把花生吃。看到这些情形,我脑子里就有了“还是当兵保国好”的观念,浮现出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
春节期间,农村的文化活动也高潮迭起。一进腊月门,村团支部就把有点文艺细胞的青年男女组织起来,排练演唱。年一过,各村相互交流演出。那时候,戏台子是露天的,每天傍晚,我拿着马扎子、小板凳先去占块靠戏台子近的地方,到了开演时,全家人坐在一起看演出,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观众们有的还跟着演员放声同唱。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 代初期,农村还没拉上电,村里晚间的集体活动大都是用汽灯,家庭照明都是用煤油灯。手电筒属于奢侈品了,能有个手电筒是大家期盼的事,走夜路看到谁打着手电筒,非常羡慕。有的孩子手里打着花灯笼,里面放一个小杯子,杯子里放入棉花捻,再装满豆油或花生油,夜晚点燃照明。也有的孩子拿着家里自制的花灯,那是用秫秸杆扎制,外面糊上薄花纸,里面插上蜡烛,夜晚点燃,分外明亮。这些花灯,虽然大小不一,孩子们提在手上追逐嬉闹,个个兴奋不已。
除夕过后,人们就忙着走亲访友。胶东流行着“初一初二看姑姑,初三初四拜丈母”之说。初一早晨吃了饺子,我就拿着母亲为我准备的礼物,跟着大人们去拜姑姑。我大姑、二姑的家离我老家足有十多里地,山区的小路崎岖不平,那个时候,家中没有自行车,只能步行。记得有一次,走过一个山头的松树林子,在离姑姑家不远的地方看到了一只狼,我们几个小孩吓得快哭了,叔叔很严肃地叫我们赶快往前跑,他在后面捡了一根树棍,边走边注视着狼的行踪,我们一直跑到姑姑家住的村头,狼才偷偷溜走。就是这样,每年过春节,我也愿意去看望姑姑,因为姑姑非要我们吃上两顿好饭,才让我们回家。初三我去拜外祖父、外祖母,初五开始又要拜其他亲朋好友。有时候,还要接待来我家拜年的亲朋好友。一个正月都是沉醉在欢快喜悦的气氛中。
如今,父母相继去逝,我也步入了老年行列。现在每年,基本都在城里过春节,但回味起儿时在老家过年的情景,心中还是那么香甜,那么留恋。
写于2021.12.28
作者简介:
盛乐明(明蒿),1953年2月生,1973年入伍,山东招远人,现居住青岛市,解放军政治学院哲学系毕业,大本学历,曾长期从事部队政治工作,海军大校军衔,转业地方政府工作,现已退休。热爱诗词,本人文章作品,散见于纸媒体和诸多文学期刊。
主播简介
张红(网名清风)山东人,现定居南京。退休职工,喜欢朗诵,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陶醉在文字中。被聘为世界联盟、当代新文学、中国民俗文苑、中国北方文学传媒金牌主播,并在新山东文学社、三苏文学诗社等多家有声平台担当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