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一种眼光看世界
——曹波诗集《另一双眼》序
吴思敬
诗之所以为诗,最根本的是看其有没有新的发现。诗不同于生活的照相,诗的发现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到”。“看到”是每个感觉器官正常的人都具备的感受能力,而发现则是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在“看到”的基础上的一个飞跃,这就不是每个感觉器官正常的人都能做到的了。这也许就是曹波把自己的诗集命名为“另一双眼”的用意所在了。
几年前,曹波出过一本《昨日集》,收的是他25岁至30出头时期的诗作。到了2016年,他看了许多书,突然醒悟,此后他致力于口语诗写作,出了诗集《你是猫》。现在推出的诗集《另一双眼》,则体现了他对口语诗写作的最新探索。
在曹波看来,“诗由事实出发,诗意全在事实中表达和体现”(《你的猫》后记)。这与里尔克说的“诗是经验”颇有暗合之处。实际上口语诗写得好与不好,不在于是不是用口语来写,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在事实中寻觅出暗含的诗意,能不能在经验中提炼出诗的内容。这就要靠曹波所说的“另一双眼”,也就是能敏锐地感知美、发现诗的能力了。像这首《沙丘》:“阿媛和我垒沙丘/一会垒成一个城堡/阿媛问明天它还在吗/因为不会再来我说它明天还在呢/阿媛怀疑的说如果明天它不在了呢/我说爸爸给你和它照张相吧/那样它永远都在你身边”。此诗以纯正的口语记录了父亲与女儿围绕沙丘的一段对话,洋溢着一种浓郁的亲情,但细味之,不难体会出某种同“美与毁灭”、“瞬间与永恒”等相关的哲思。
不过,曹波并不以写出这样地道的口语诗为满足,他还在继续探索。在《另一双眼》中,我们看到了他打通古今,沟通中外,力图拓展口语诗表现领域的努力。
曹波一直生活在三秦大地,这片土地不只培育了他,养育了他,更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滋润着他的心灵。在《雨中的马嵬驿》中,诗人先描述了马嵬驿的雨景:“八月十五的月亮/被云遮住/马嵬驿的空中/雨还在下//建设中的新镇/在贵妃墓边/被他们打算造成/唐代样……//有一头驴正在磨辣面/曹喻要上去摸/被我制止因为它没带眼罩//商店里五花八门/逛来逛去/没找到丝绸和香料/于是我购入一条粗布裤头/当做纪念”。以上是以口语来纪实,可就在这时,突然冒出了这样几句:“这时雨里的名镇/不复述月亮/伟大爱情的伤口/唐代早没影//杨玉环逃出墓穴//钻入厚云/只见她/在云中笑出眼泪”,这就是跨时空的穿越了,现实与历史巧妙地衔接到一起。最后那句“我请大家/吃了几碗裤带面/返回城市”,又把读者从想象拉回到现实中来。口语的写实与超现实的想象达到了一种自然的圆融。
在西方超现实主义诗人看来,梦境是非理性的,但不是非真实的。如布列东所说:“梦境与现实这两种状态似若不相容,我却相信未来这两者必会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绝对的现实,亦即超现实”(《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曹波的《Korea》一诗,便体现了把梦与现实统一起来的一种尝试。此诗先以讽刺的口吻写老G去韩国,和那儿的总理文化大臣会见,座谈,搞笑……,紧接着一问:“诗/写的咋样呢”,后边的“那远处美丽的山川河流大海岛屿海风灯塔细雨/斜着下/寂寞的街道/半夜/石头反射出/月亮”,当是老G所写诗歌的内容,而作者想象的渠道也就由此开通,随着下一句“我跳进海”,一个梦境展开了:“这梦/仍在我的脑海里/沿平滑的耳朵/饱满的/伤疤/顺流直下/黑色的痣/我的爱就在/那里/放/短暂的像宇宙大爆炸/爆炸以后/就放在那/等着/火山爆发/或者世界末日/来临/她一定/也这么想”。这是一段在梦中展开的超现实的、最终毁灭的爱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种失落感盘旋在字里行间,令读者难于忘怀。
读着《另一双眼》中的这些新作,我很欣慰。可以看出,曹波学习了口语诗,却没有陷入某些口语诗人“写了口语,丢了诗性”的魔咒,他以别一种眼光看世界,不断求新求变,为当代诗歌的口语写作开了新生面,相信他能够在诗歌之路上越走越远。是为序。
2020年12月6日
诗一首
《以长安之名》
一片一片棉花云,夏荷已
残
夕阳射进星
中
我到达故乡,长安
长安
它未给过我一件
好东西
却令我不断
到达,到达到达
我越来越爱它
长安
它雨后也,碧空如洗
我马上到达,而你刚好
马上起飞
授奖词
曹 波
站在领奖台上,我首先要说的是感谢各位评委老师对我作品的认可,能和全球顶尖诗人和各位同仁同台获奖,对我来说可谓荣幸。我生长在古城西安,这里是唐诗的故乡,也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诗的沃土滋养了我。诚如老师和诗友们所说,中国诗歌需要连接丝路,走向未来,进入世界诗歌之林,需要我们更加敞开心扉,实事求是,全方位地和世界各地诗歌交流、融合,真诚学习。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节作为一个极好的平台,希望它能一直挑起这份重担,为汉语诗歌现代化走向世界推波助澜,我们这些汉语诗人重任在肩、责无旁贷。我们共同努力。
再次感谢评委授予我这个奖!
谢谢大家。

吴思敬,1942年出生,北京市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诗探索》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理事。长期从事诗歌理论研究和中国当代诗歌批评工作。2001年8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9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主要学术著作有:《诗歌基本原理》《诗歌鉴赏心理》《诗歌鉴赏心理》《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冲撞中的精灵》《心理诗学》《诗学沉思录》《文学原理》
学评论的写作》《文章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