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密克戎下的悉尼 一
澳大利亚•陌桑
奥密克戎的日感染数接近十万了。昨天,新南威尔士死亡了二十九人。
每日,澳洲的电视新闻只是打出一个疫情数目,其它,再无异样。仿佛奥密克戎是发生在另一个星球的事情?死亡的人数,也只是一个冰冷的数目而已。然而,昨天,蓝山地区走失了一个小女孩,电视却很详细地报道此事。这种避重就轻的报道,使我大为恼火,艾伦还在一旁为政府辩护。
我心里明白:悉尼在挣扎。
政府的这种放弃,在我的眼里:与敌人攻城,守军弃城逃跑,放任敌人屠城没什么两样。
艾伦已经快两个月不上班了。我也呆在家里。
阴霾笼罩着悉尼,笼罩着澳大利亚,笼罩着人类。
前几天傍晚,我突然听到一阵突兀惊悚的鸟儿的尖叫声,出门观望,但见天空有几百只白鹦鹉(凤头鹦鹉)在急速地盘旋,边飞边尖叫,一群鸽子也集结一起,盘旋在天空,那情景不由得令人紧张,加上疫情的重压,我陡然间被这种情景所震慑,以为真的是什么事情要发生了,赶紧登高远眺,遥看远处的山峦,除了云有些重之外,倒也无恙,渐渐地松下绷紧的神经。继而,是一阵悲哀,由心中升起,蔓延开来。
自从2020年新冠疫情开始,已经两年有余了,历时之长,是我有生之年,第一次遭遇,迄今仍看不到尽头,且有越演越烈之势,何时了断?人类真的能够战胜新冠?新冠为何而起?
纵然人类的科技文明如此发达,为何面对这病毒,就这样地软弱无能?答案在哪里?我们人类,仿佛是待宰的羔羊,等待着命运的裁决,却毫无反抗之力,甚至有点麻木。今天是他人被病毒夺走了生命,作为同类的我,并无多少的震惊和怜悯,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一切都是那么的无奈、无助。奥密克戎的狂野攻势,将我们人类几千年积攒下来的文明,消耗殆尽,回到了社会达尔文的时代,要靠本能、靠运气活着。今天活着,不问明天是否还活着。
莫里森总理说了,我们不会再封城,我们不会再向病毒低头,我们开放地生活,要把新冠疫情当大号感冒对待,他万分肯定信心十足地宣告:”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澳洲人民的心,同他们的总理一样宽广,大的能够容下天和地,大到和病毒共存亡。
有一种绝望叫心死。我真的感到有点绝望。无可奈何,我只能暗暗祈祷,为善良的人民,为那些正在遭受病毒蚕食的生命祈祷,祈祷上苍救赎可怜无辜的人们吧。
2022年1月15日


奥密克戎下的悉尼 二
昨天的新闻报道,悉尼的日感染数接近五万人,死亡二十人。前几天,有一位二十几岁的奥运举重冠军也阵亡了。
每日看着这些心惊肉跳的数字,想象着那些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病毒啃食而逝,想象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心情万分沉痛。然而,这种沉痛持续的太久了,就像医生看惯了病人一样,神经趋于麻木。日子照样,老百姓也乐观知命。这种现象是基于昂撒民族的基因,他们有着“为了自由,生命也可抛”的乐观无畏主义。在我这个传统的东方人眼里,真的是不可理喻的。
凯尔,我们的邻居,刚刚完成了房屋的翻新工作,大功告成,在院子里举行派对,灯火通明,笑声朗朗。
当然,我并不是责备他们,总不能让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压抑、恐惧、无望之下吧,即便是不可抗拒的灾难来临,人类也得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才是。只是我内心里有那么些的酸楚,这欢歌笑语的场面,与那些在医院里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形成天堂地狱般的差距。
好在,自从新冠疫情来袭,澳洲的电视新闻,从来没有出现过医院感染病人的影像,只是报道一个数字。倒是人民群众心大,并没有责怪这种不透明,用艾伦的话来说:“不想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虽然,政府风淡云轻地处理国内洪水猛兽般的疫情;对于中国的疫情,却抱有特殊的热情,夸大其词地报道,以至于艾伦相信,中国难能独善其身。所以,每当有国内的朋友打来电话,尤其是他曾见过的好友,他总是在嘘寒问暖之后,打听国内的疫情,当一个个朋友,用肯定的语气回答:“我们很安全,疫情是零”时,艾伦的眼神是迷茫而复杂的。我清楚他内心的挣扎:一直秉承的信念,一直坚信的政府,怎么了?这种颠覆性的认知,和“不合理”的现实,让一个七十岁的,来自日不落帝国的子孙情何以堪?重新认识世界?何其难也。
令我欣慰的是,我们国家的人民很安全。
侨居海外的中国人,背靠着一个坚实强大的祖国,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是多么的自豪。这感觉,只有当你身居海外,遭遇到不可为的灾难时,这种刻骨铭心的感受,就涌现而出。
我同时也为澳洲人们的生命担忧。何时,这场人类的,旷日持久的灾难能够结束?
就在今天,澳大利亚又发出最新的海啸预警:昨天汤加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火山爆发,海啸正向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袭来。气象学家发出预测,全球将面临着两年的低温,动植物将受到很大的影响。雪上加霜?还有多少未知的灾难将要发生?人类的承受力还能够坚持得住吗?
2022年1月16日

作者简介:陌桑,女,1958年出生,祖籍山东潍坊。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喜欢文学、心理学、哲学等,在国内从事医务工作,闲暇喜欢写作,偏爱散文,经常在报纸、杂志等发表文章。2010年移居澳洲,从事针灸工作,解除众人身心病苦疾患,传播中华文化中医精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