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灵魂的呼唤
职业教育的灵魂理应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抽象的说,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不断地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地改善自己的工艺,不断地精益求精,不断地打磨自己的产品。工匠精神实质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打造同行业无法匹敌的最优质产品。
激发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之灵魂,把工匠精神具体化、细致化地贯穿到职业教育全面工作中尤为重要,也是提升职业教育的最为重要一环。
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最根本任务就是∶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再者就是教会学生高超的专业技能。
教会学生做人。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树人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来抓紧、抓好,先做好人再成才的理念牢牢地扎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实践中。人生因爱而美丽,教育因爱而充实。要用爱心教育学生,从学生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关爱,帮助一些问题学生从沮丧、甚至堕落的情绪中拉起来,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其实,学生就像是一块块等待雕琢的玉石,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唤醒他们内心深处对爱对美对善的需求,让他们重新认识到生活的真谛。为此,我们引导、要求学生写好学习、生活日记,定期批阅学生日记,把我们学生的进步做以高度的肯定和表扬,把我们学生的不足做以婉转的批评和引导,把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提出来。同时,要定期的找每位学生进行交心谈话,倾听他们的烦恼,分享他们的快乐,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要求鼓励学生在节假日里要帮助父母做些家务,做些社会公益活动,和每位学生家长进行回访沟通,做好总结和评比。我们还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各项社会爱心教育活动,譬如定期组织学生到乡村去进行农工劳动,到各类工作岗位上参观体验,让他们充分体验失败、挫折,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爱大自然和万物、爱老师和同学、爱父母和长辈、爱学习和生活、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真正的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进步、快乐生活、快乐成长。为塑造他们的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目标,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会学生专业技能。职业教育是培养有一定文化素质和过硬专业技能人才的教育,职业教育的课程是直接帮助学生学习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就业能力。首先,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在学生的兴趣点上帮助选好专业技能课,告诉学生,无论是学习哪个专业,专业技能怎么样,最终都是实操技能创作的作品说话。
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我们教工要注重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给学生指出专业课的亮点,讲明不同的专业技能的社会实用性和自身价值,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操作的能力。明确专业课的目标和任务、制定专业课的计划和实施,从专业课技能实操作中验证理论与技能项目的实际表现,悉心帮助指导学生专业技能实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实行分组教学,实现学生小组组内相互监督,形成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控能力,明确个人在团队中的任务,从而提升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全过程中担任指导员、监督员和评价员的职责,对学生操作流程进行指导,协助学生完成任务,将学生实践操作与实际岗位任务相结合,对学生在专业技能实操过程中的不足与差错集中反馈,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高效完成自己专业技能的作品。及时召开学生作品展示座谈会,邀请社会企业家和学生家长参加,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的技能作品进行点评和评比,表优鞭劣,激发学生创造的潜力,让学生学有所用。
全国劳动模范、华山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任永敏说过“让走进校园的学生人人都自信,让走出校园的学生人人都成功。”这样一句话,我觉得挺有道理。职业教育相较传统初高中有它的特殊性及困难性,对于我们教师而言,首要任务就是建构新课程,有效教学。在教学上要由关注“教”向关注学生“学”转变。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不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而是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
我们教师在树人方面,要用爱心和耐心教会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三观,培育学生的爱心、感恩心和担当,让学生遵循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潜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做中学”,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交往中学习。要关注个体主动探究和情感体验,在行动上我们要赋予学生真实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对全体学生的关注,是一种对每位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平等的尊重,是一种深刻的理解,是一种“容错”的悦纳,是一种精神的激励。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研究学生,学生在面对一个问题时他们是如何思考和解决的,同时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教工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大好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专业课实操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将来用自己学到的专业技能很好的去立足社会。

年 轮
清晨,我和往常一样,骑着网购的老式二八自行车漫跑在街上,进行运动晨练,路上两旁杆子上的广播传来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买斤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儿歌声,我放慢了骑车的速度,时间过的真是快呀,又要过年了,我推着自行车慢慢地走在街上,眼前又闪现出了几十年前儿时过年的情景。
我的记忆中,到了冬天就期盼着过年了,儿时的我天天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我才会穿新衣服、才会吃好吃的饭菜、才会挣到压岁钱。
腊月二十三了,我母亲穿着一身旧衣服,戴着一顶旧帽子在厨房里进行大扫除,父亲和弟弟一块儿把灶台进行翻新,妹妹学着母亲的模样打扫、清理灶房的卫生,大半天的功夫,家终于收拾干净了,我一个人按照父亲的吩咐趴在红方木桌上写着春联,“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这幅春联的内容给我留的印象最为深刻。
傍晚时分,父亲把灶爷和灶奶的年画贴在灶台后面的墙上,两边和上边分别贴上“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一家之主”的小对联,跪在地上小声说着、祈求着让全家平平安安的一些话。
腊月二十六,爷爷和村里的几个人开始杀年猪,村上的男女老少围在一旁说笑着,我看着活蹦乱跳的黑猪在刀斧的砍割下,变成一块儿一块儿的猪肉,被村民一块儿一块地掏钱拎走,心里涌起了丝丝的伤感,心想人为什么要吃肉,一定是因为猪肉吃着很香,可是猪没有了生命,唉。
父亲把买回来的猪肉用铁丝捆好吊挂在房梁上,挂好后又扭头看了看,坐在小木凳上,掏出一朔料袋,拿出一张长条纸先是一折,又捏了一些旱烟片,熟练的一卷一拧,用舌头一舔一粘,一支旱烟算是卷成了,噙在嘴里,从地上抓起一根树枝往灶火里一放,对着火吸起来,吸了几口,站起身对在院子里忙活着的母亲喊道,“孩儿她娘,一会儿咱去给孩子买点布料,该给他们做新衣裳了。顺道再买些年货啥的。”
在院子里鸡窝旁收鸡蛋的母亲扭头应声道,“咱一会儿就去。”
正说话间,我爷爷推门进来了,我赶紧起来给爷爷让座,爷爷坐下后对我父亲说,“明天我和一胜、二胜去山上砍些松柏枝,大年三十儿晚上熬百岁用。”
腊月二十七的一大早,我和弟弟就拿着绳子跟着爷爷上山砍松柏枝了,爷爷挥舞着砍刀砍着松树枝,砍累了坐在山石上,点上一锅旱烟吸了两口,伸手摸着我和弟弟的头说道,“把树的分枝、乱茬都砍掉了,树也就长直溜了,长的也就更快了。”
晌午的时候,爷爷用绳子把砍好松枝捆好背着往家走,我和弟弟拿着砍刀跟在爷爷身后戏闹着、走着。
腊月二十八,我和弟弟、妹妹端着面糊、站在高板凳上贴着我写的春联,母亲忙着给我们兄妹做新衣服,父亲忙着劈柴。
到了晚上,母亲拿着做好的衣服让我们兄妹试穿,我们兄妹三个穿着新衣服坐坐、站站、走走、看看,高兴一片。过一会儿,母亲走过来说道,“把新衣裳脱了吧,等过年了再穿。”我和弟弟、妹妹依依不舍地脱掉新衣裳递给母亲,母亲把给我们做的新衣裳叠好,放进床头旁红色的木衣箱里。
到了腊月二十九,父亲和母亲忙着煮肉、炸丸子、烧豆腐、蒸馍,我们兄妹几个就帮着煮白萝卜、剁肉,盘饺子馅,家里是忙作一团,家里唯一一台红灯牌收音机里播放着家乡豫剧戏。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坐的坐、蹲的蹲,吃着热气腾腾饺子,萝卜猪肉馅的饺子吃着可真香啊,我足足吃了一大碗的饺子,吃的我直打饱嗝,全家人笑话我不知饥饱,父亲说:“孩子,这一年过完了,你们又长了一岁,要好好的学习,将来才能天天的吃饺子。”我和弟弟妹妹认真地点着头。
吃完年夜饭,院子里顿时热闹了起来,我爷爷点燃松柏枝,柏枝噼噼啪啪地燃烧起来,红红的火苗冲上天空,火光映红了家人们的一张张笑脸,一股松柏木特有的芳香弥漫开来,一大家子的人一个不少的围在火堆旁,燃烧松柏枝的“啪啪”声夹杂着我们的欢呼声、鞭炮声,院子里充满了浓浓的幸福年味••••••
爷爷、奶奶给我们讲了很多他们小时候的故事,我们津津有味地听着。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一直熬夜到天亮,爷爷、奶奶说这是熬百岁,一夜都不能睡觉。回到家里,母亲和父亲已经包好了饺子,母亲指着盛好的几碗饺子说道,“你们一人端一碗,看看谁能吃着饺子里的钱,谁今年就当家。”
弟弟手最快,上前抢了一碗饺子,坐在门槛上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我和妹妹各自挑了一碗饺子,母亲和父亲最后端起饺子,我吃着吃着,忽然觉得有东西硌了一下牙,我吐出来一看,是一枚一分钱的硬币,我高兴地叫起来,“我吃到钱了,我吃到钱了。”
弟弟看到我吃到钱了,便耍起性子来,把还没吃完的饺子往灶台上一丢,“我不吃了,我不吃了。”
母亲赶忙过来端起灶台上的饭碗,伸手掏出一枚硬币急忙塞进一个饺子里对弟弟说道,“今儿两碗饺子里包的都有钱,你吃完看看。”
弟弟抢过碗吃起来,快吃完的时候吃到了母亲塞进饺子里的钱,便蹦着喊道,“我吃着钱了,我吃着钱了。”
妹妹瞥了弟弟一眼没有吭声,父母异口同声地说道,“你哥俩今年当家,今年当家。”
妹妹喊道,“还有我呢,还有我呢。”
“你们仨都当家,都当家………
母亲抱起妹妹说道,“你们换上新衣赏,去给你们的爷爷和奶奶,叔叔、婶婶们磕头拜年吧。”
我领着弟弟和妹妹给爷爷、奶奶磕了头,奶奶给我们每人发了两角压岁钱,还给了我们几个核桃和龙虾糖。
我们又跑着去了叔叔家和邻居家,满村的家里整整跑了个遍。
晚上,我们兄妹几个整理着拜年挣来的核桃、花生、红枣、糖果,细心数着崭新的压岁钱,然后把压岁钱装进牛皮纸叠的钱包里,偷偷地藏了起来。
大年初二,我们穿着新衣赏,背着一黄皮包白面馒头,跟着父母开始走亲戚,亲戚又背着白面馒头到我家来走亲戚,我们小孩儿又挣了不少的压岁钱,心里美滋滋的、甜甜的。
俗话说,“不过正月十五十六都是年。”
没上几天学,正月十五的灯节很快就到了,村里早已是锣鼓喧天的热闹起来,我趴在凳子上写完作业,便匆匆领着弟弟和妹妹跑到村子里的打麦场,打麦场上站满了人,锣鼓有节奏的敲打着,传统的舞狮活动只有灯节的时候会看到,我爷爷拿着五颜六色的绣球吆喝了一声,狮子就跟着狮球跳了起来,狮子好像发怒了,前面双脚跳了起来,追着狮球跳个不停,两只铜铃般的眼睛眨个不停,在激烈的锣鼓声中,我爷爷拿着绣球爬上长板凳搭建的云梯,两只狮子追着绣球爬上了云梯的最高处,村民们一个劲地喊着好,整个村子里顿时沸腾了起来……
看完舞狮回到家里,母亲开始忙活起来,用黑豆面给我们兄妹三个做生肖面灯灶,母亲把豆面活成面团,揉啊揉,揉了好一会儿,揉捏的虎、猪、牛、龙生肖面灯灶栩栩如生,把捏好的生肖面灯灶放在蒸笼里开始蒸煮,我们兄妹几个围着灶台急不可待,灯灶终于出锅了,父亲找来稻草杆插在蒸熟的生肖豆面灯灶上,然后用棉花仔细地缠上,又放进一些猪油抹好点上说道,“等天黑了,你们就可以端上自己的生肖灯灶出去游玩了。”
我们兄妹几个点点头,目不转睛地端详着案板上的豆面灯灶,盼着天赶快黑起来。
我们兄妹几个端上各自的生肖豆面灯灶和村上的同伴们四处的游转,到了大半夜,灯灶里的油烧干了,我们才想起了回家,回到家倒头就睡,到了正月十六晚上,父亲再给我们的灯灶抹上一些猪油,我们就又端着灯灶出去游转,回到家里,开始吃自己的豆面灯灶馍,豆面的灯灶馍吃起来可真香啊,现在想起来依然是让我垂涎三尺。
我推着自行车走着、想着,不知不觉的就到了家门口,放好自行车,走进家里,妻子早已做好早饭在等着我,还没坐稳,我就对妻子说道,“老婆子,过几天就该过年了,赶紧打电话通知咱们的儿女,早些准备准备,咱们要早早的领着儿孙回老家,和父母一起过年咧。”
妻子眼都不眨地看着我,笑着说道,“嗯、嗯,老头子,又想吃咱娘包的萝卜猪肉馅饺子了,又想挣压岁钱啦。”
我点了点头,上前紧紧的抱着妻子说道,“我的老婆子,还是你懂我,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谢谢你不离不弃的陪伴。”

我的父亲母亲
我们一家人开着车奔驰在高速的路上,妻子看了看前方对儿女们说:“快打电话给你们爷爷奶奶,就说我们在高速上,过两个小时就到老家了。”
儿女给我父母打着电话,妻子轻声对我说道:“老公,开车累吧,要不让儿子开会儿。”
我看了看妻子说:“媳妇,回老家怎么会累呢,放首歌听听吧。”妻子按动开关,歌曲《我的父亲母亲》飘荡在车内。
一家人不断轮流地接到我父亲、母亲打来的电话,询问走到哪儿了,让开车慢点,给我们说别在外边吃饭,家里都做好饭了。
一路的颠簸,终于回到了老家,父亲和母亲早已站在家门口等着我们,车还没停稳,母亲就走到车旁说道:“你们走了这么久,早已都饿了吧,快回家,我给你们擀的面条,先吃饭。”
父亲迎过来,我打开车后备箱说:“这是我买的年货,还有给您和我妈买的衣服。”
“家里啥都买了,你又花钱买这么多。你们赶紧回家吃饭,我来拿。”父亲边说边拿东西。
吃着母亲做的手擀面,依然是小时候的味道,母亲给我们添完菜说:“我把你们住的屋都打扫过了,被子也都晒了,你们跑了几个小时的路也累了,吃完饭早点歇着。”
吃完饭,和父母说了会儿话,我和妻子便进屋休息,开开门的那一刻,我的眼前一亮,两年多没回来了,屋子里地板干净如新,空调静静的吹着暖风,桌子和沙发异常的干净,妻子掀开被子说道:“真暖啊,咱妈还给咱铺了电热毯。”
我的眼睛湿润了,对妻子说:“咱父母都七十多岁的人了,以后咱再忙,都要常回家陪陪父母。”
妻子点点头说:“老公,我懂。”
清晨,睡的正香,被院子里轻微的声音给惊醒了,我和妻子穿上睡衣开开门一看,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雪花像千万只蝴蝶漫天飞舞着,父亲和母亲在清扫着院子里厚厚的积雪,头上落满了雪花,我赶紧走到院子接过母亲手里的铁锨说:“妈,您和我爹回屋歇着,我来。”
母亲一只手抖动着头上的雪花说:“你们咋不多睡会儿,我们扫雪把你们吵醒了吧,天冷,别感冒了,火上熬着红薯稀饭,我再做几张你们爱吃的葱花饼,凉拌一盘热豆腐。喊喊孩子们一会儿吃饭。”
吃完早饭,我和父母亲拉了会儿家常,站起身说:“妈,您一会儿给我理理发吧,头发太长了。”
母亲看着我说:“华,你整天在外边见的人多,我怕理不好,你还是去咱镇上的理发店理发吧。”
父亲接着说道:“你妈妈的眼睛也花了。”
打量着眼前已是满头白发的父亲和母亲,发现父母的背驼了不少,也瘦了很多,我的心猛地震颤了一下,心想,父母慢慢的老了,以后该好好陪陪父母了。
我坐到母亲的身边说:“妈,我从懂事到上大学,穿的衣服都是您给我做的,也都是您给我理的发。”
母亲开心的笑起来,停了一会儿看着我说道:“你上小学的时候还听话,到了初中就不听话了,说我理不好,嚷着要去理发店理那个啥发型来着。”
“明星头,爆炸款发型。”我抢着说道。
妈妈若有所思地说道:“记得你和我赶集回家的路上,背着我偷偷到了理发店把头发烫了,理了个啥明星头,回来还让你父亲数落了半天。”
父亲站起身,从抽屉和柜子里翻出了已经生锈的推剪、扩剪和木梳说道:“这都放了多少年了,都生锈了。”
我接过父亲手中的推剪和木梳,看了又看,递给妻子说:“媳妇,把它们珍藏好了。”
我站起身对父母说:“爸、妈,我出去一下,一会儿就回来了。”
我和妻子告别站在家门口的父母,开车走在雪地上,妻子说:“老公,走雪路,开慢点。”
我看了妻子一眼说道:“媳妇,你说的对,咱爸今天一早就把车上的积雪给弄干净了,还让把轮胎防滑链给装上了。”
太阳出来了,路上的雪慢慢开始融化,妻子忽然说道:“老公,你给我说说咱爸妈年轻时候的故事呗。”
我点了点头嗯了一声,思绪回到了几十年前……
经媒人介绍,父亲和母亲相遇了。风华正茂的父亲是村上的一名民办教师,母亲是一名戏曲演员,年轻美貌、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母亲让父亲沉醉,父亲英俊、善良又正直,让母亲深爱。他们很快就沉浸在甜蜜的爱河中,婚后的父母是幸福的。
那个时代里,所有年轻人一样,沐浴着时代的阳光雨露,积极工作,努力生活着,几年后,家中相继增添了我们兄妹三个,父亲和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我们,呵护着我们。
那时日子虽然苦了些,有时候还吃不饱,可我依然觉得很幸福。记得我姥爷时不时会走几里路,背着一小袋白面往我们家送,临走时还会给我母亲一些钱做为接济。
为了养活我们一家五口人,父亲白天在学校努力工作,趁闲暇时间便带我们兄妹三个砍柴、种菜、采山药,母亲是村里的妇女大队长,工作之余,她会给村里的父老乡亲们无偿的剪裁衣服,说媒什么的,非常有人缘。
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父亲每次回到家里,就会拿出母亲为他缝制的旱烟包,旱烟包上绣着一朵红色的梅花,也许与我母亲的名字有关吧,我母亲叫松梅,父亲拿出一叠裁好的长方形纸片,先是握个折,从旱烟包里掏出一些揉碎的旱烟片摊匀,在手里拧上两圈,伸出舌头一粘,一根自制烟卷算是卷成了,父亲掏出火柴点上烟,美美地吸起来。
父亲工作之余,拿上镰刀和绳子到山上去砍杀荆条,背回家后把荆条编成四方耙子,晒干后用独轮车推到离家几里路的煤矿上卖些钱,回来给我们兄妹几个买些油条、包子等好吃的。
母亲只要闲下来,就会拿起弄好的麦杆掐辫子,不一会儿功夫就会掐很长很长的麦杆辫子,掐好后挂在屋里的墙上,积攒的多了,就把麦杆辫子拿出来卖给上门收购辫子的人,卖些钱补贴家用。
就这样,在清苦而不乏快乐的生活中,我们兄妹渐渐的长大,父亲转成了公办教师,当起了学校校长,我当了兵,转业回到地方先是到了日报社工作,后来又到电视台当了干部,最后又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弟弟依靠开大车的本领搞运输,妹妹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随着时光的流失,父亲和母亲渐渐地老了,但老了的父亲和母亲却更加恩爱了。他们肩并肩的徜徉在家院里;他们一起去田间地头劳动;他们一起喂鸡喂猪;他们一起做饭;他们一起去看戏;他们一起刷抖音拍抖音;他们恩爱和睦的情景就是一道美丽的夕阳红。
我和妻子说着说着就到了家门口,下了车,妻子挎着我的胳膊走进院子,父母迎了出来,母亲说:“我和你爸刚从家门口回来,就觉着你们快回来了,赶紧进屋吧,外边冷。”
儿女们也跟了过来,我们一家人进了堂屋坐下,母亲说道:“你兄弟一会儿就回来了,你妹小妞听说你们回来了,明天学校放假就回来看你们。”
我高兴地应着,让妻子把我买的推剪、扩剪和木梳拿了出来,我双手递给母亲说道:“妈,我新买的的推剪和木梳,您给我理发吧。”
母亲看着我很久没有说话,站在一旁的父亲说道:“你就给孩子理理发吧。”
我儿子站起来说:“奶,您给我爸理发,也得给我理发。”
母亲说道:“那好,我给你理发,你可别嫌我理的不好看。”
“妈,说啥呢,您理的发型最好看。”我说完便坐在凳子上,等待着母亲给我理发。
父亲把老花镜递给母亲,母亲戴上眼镜,把我买的斗篷给我围好,拿起木梳梳着长发用扩剪先是“咔嚓咔嚓”地剪了一会儿,又拿起推剪剪了起来,儿女们高呼着:“奶奶太棒了!奶奶太棒了!”
我闭着眼睛,听着推剪的咔嚓咔嚓声,一颗心仿佛又飞回到了孩童的那个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