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于奶奶讲湘西剿匪的往事
刘文钊(原47军退役军人志愿者)

十二月,走进绵阳,清冷的风带来远方的思念。此行,我们采访47军老战士于秀清老人,拍摄当年参加湘西剿匪作战的老战士的影像纪录,为湘西剿匪胜利纪念馆收集更丰富的历史资料。
在绵阳,朱京陵阿姨、鲁长江叔叔夫妇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提前给我们张罗住处,为我们远道而来接风洗尘。跟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朱京陵阿姨的父母都是革命老战士,她的父亲朱以武,是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老红军,湘西剿匪时在47军140师侦察二科;母亲于秀清,是1947年参加东北民主联军的老战士。京陵阿姨的公公(即长江叔叔的父亲)鲁祥云,是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老红军,婆婆彭玉兰是1945年从山西文水县参军的老革命,可惜,现在只有于秀清奶奶健在了。得知这些,我暗自叹息:好多战争年代的往事,如果再不抓紧时间收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时过境迁,不被后人所知了!当年的老战士们年事已高,时间不等人呀,为参加湘西剿匪作战的老兵留存资料、存照留档刻不容缓!于秀清奶奶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西剿匪、抗美援朝,1955年3月在朝鲜复员。这两个家庭的后辈们,也大都参军入伍,是名符其实的两代军人之家。

在游仙区的(亚东山水御苑)居民小区里,白发如雪、胸前挂满勋章的于秀清奶奶,坐在沙发上微微地笑着,阳光的碎片透过晨雾,在发际飞舞。满头银发,像在诉说着她经历的不平凡的岁月。她身穿淡紫粉色的棉袄,藏青色棉裤,脚上穿一双绿色的棉拖鞋,说话透着东北口音,声音宏亮,一头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眼神特别明亮,额头、脸上留下了岁月风霜行走的痕迹,用一个词语形容的话,就叫鹤发童颜。若是光听说话,看行动,谁也不会想到这已是九十多岁高龄、耳背得啥也听不到的老太太。虽然于奶奶年事已高,但依然精神矍铄,散发着老兵特有的精气神。

泛黄的勋章年代久远,留着烟火烙印,解放东北纪念章、解放华北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湘西剿匪胜利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是老人当年参加一场场战斗的见证,写满了战斗往事;还有近年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等,闪耀着属于老战士的荣耀。京陵阿姨说,老人因为年龄大了,耳朵听不见,但她识字,平时与家人大多通过写字板交流,可以写给她看。
得知有来自湘西的代表,以及老部队的晚辈前来探访,于秀清奶奶非常高兴,拉着我们的手在沙发上坐下。湘西代表邓海燕在写字板上边写边问:奶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哪年入伍的?
“93岁了,1947年5月从松江省(黑龙江)五常县山河屯参军,到85团(140师418团)。”
小邓把“山河屯”写成了“三河屯。”于奶奶立即纠正:“山河屯,大山的山,河水的河。”还说:“五常县是出大米的地方。”
于秀清老人1929年出生,是战争年代被宣传队“拉”进革命队伍的。1947年,于奶奶老家黑龙江省五常县山河屯来了一支队伍,当年部队驻屯子里,于家是当地有名大户,为人开明,家境好,宅院大,于奶奶打小就能上学接受教育,85团的宣传队住进她家院里,打水、打扫卫生,宣传队的战士走到哪演到哪,宣传到哪,一天到晚的又唱又跳,那年她还不到18岁,空闲的时候,跟着宣传队员天天嘻嘻哈哈,很快就混熟了。
于秀清奶奶心里想当兵,部队快开拔了,宣传队的战士悄悄跟她说:夜里几点部队要开拔,想当兵就跟着我们走吧。估摸着快到时间了,她偷偷摸摸起来,拿了张包袱皮,包上两件换洗衣服,背上就出了家门。二姐和她年龄相近,悄悄起来送她,姐妹俩到村头抱头痛哭一场分了手。就这样,于秀清奶奶跟着部队踏上了革命道路,成为光荣的东北民主联军战士。
因为上过学,有文化,能识文断字,于秀清奶奶先当上了85团的文化教员;后来,又从85团调到140师宣传队,那时候哪里用人哪里调,再后来,她想学技术,又到军部医训队学习了一个月,当上卫生员,以后参加行军打仗,虽然没有拿枪参加战斗,但经历了一次次的战场救护。
时光久远,记忆却历久弥新。1948年10月,打黑山阻击战,新兵于秀清勇敢地执行了战场救护,那会儿,还是个十八九岁的小姑娘,说起黑山阻击战,她至今记忆犹新:“战争是很残酷的,黑山阻击战太惨烈了,漫山遍野都是敌人的尸体和我们牺牲的战士,伤情很重,鲜血淋漓,有的脑袋肿得像锅那么大,许多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101高地’。为啥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多少战友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问:“奶奶,当年在战场上,是怎样救治伤员的?”“护士就是按照医生的指示,包扎伤口,擦点红汞啊,抹点紫药水。那个时候没什么好药,外科内科也没有分,就用担架抬了伤病员救治,有时候冬天哪,流的血和伤口连在一起了,搁剪子从底下把裤子剪开。那时候的伤病员可怜,不像现在(有野战救护方舱)。抬下的伤员在野地外面置一个站,在雪地里头搭一个棚,在路边上不远又置一个站,从前方抬下来的伤员,先从担架上看看,从上面用剪刀一划,把衣服裤子打开,轻的枪伤把血止一止,打了个洞的就用急救包堵上,绷带缠一缠,缠缠包包又抬回去了,重的就往后方送。伤员很坚强,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受了伤,忍着痛不哭不叫,打起仗来都有一股子拼命的劲。”
正聊着,绵阳广播电视台的摄像师张师傅等人也到了,他们带了专业的摄像器材,支架子,调试补灯光,连接摄像机,挂麦克风,一阵忙活。话题落到了剿匪战斗的历史上,湘西往事的回忆,如一卷红色的历史长卷,在我们眼前慢慢展开。

小邓接着问:“奶奶,您什么时间到的湖南湘西?
“我到湘西是1949年,在湘西沅陵、芷江都待过,在芷江剿匪。”她用东北方言说成是“巢”匪,大家都笑。“在湘西的时间长。从1949年11月到湘西沅陵,到1951年2月从芷江离开,两头占着是一年半时间。大女儿是在湖南出生的,叫湘陵。湘西剿匪结束后,我们家老头(朱以武)随部队去了朝鲜(抗美援朝), 1952年被派回国到南京,参加南京总高级步兵学校团级班学习,二女儿出生在南京,叫京陵。几个孩子的名字,都随着地名叫的。”
“当时面对的湘西土匪是个啥情况?”
“湖南是和平解放的,湘西是匪患重灾区,当时的土匪,主要是被打败的国民党军残余力量、潜伏特务脱了军装,收编惯匪,形成了反动武装势力,祸害百姓,阻挠建立民主政权。湘西“山多、沟多、水多”,大山里到处悬崖陡壁,地形复杂,土匪们占据有利地形,在打枪、作战中是有一定优势的,所以湘西的土匪是最不好打的。土匪白天活动穿的老百姓的衣服,走到小路上,来到人跟前,趁人不备就给你一刀。我们在医院里,有时部队改善伙食,派几个人,到老百姓家买一口猪,抬着回来。你看着是老百姓过来了,等你抬着猪走过后,他转过身来就开枪。还有就是在地里刨地、在水田里头干活的,看着都像是农民,根本就看不出是土匪,等你走过去了,他把枪拿出来就打。所以,土匪经常打黑枪、打冷枪,解放军当时执行剿匪任务是非常复杂、艰巨的。”
“那时候,当兵的也没啥证件,都穿军装。土匪就根据解放军的衣服,来区分不同部队。当时有这么一个区别,二野部队穿是的黄棉袄,从湘西过境解放大西南;四野部队穿的是绿棉袄,47军的任务就是进驻剿匪的。当时,土匪提出的反动口号是“抓到黄棉袄的就扒,抓到绿棉袄的就杀。”抓到黄棉袄的战士,要扒掉他的衣服,再把人放了;如果抓到穿绿棉袄的战士,就要杀掉。土匪很凶残,曾把我们(剿匪)的战士,今天割一只耳朵,明天砍一根手指,把活脱脱的人凌刀碎剐后送来,向解放军示威,反动气焰非常嚣张。”

于奶奶拿出一本当年卫生所所长杜瀑写的回忆录《艰苦岁月的回忆》,讲起一段往事:1949年,部队从东北进关,于秀清调到了留守处卫生所,部队去执行湘西剿匪的任务,留守处跟着从长沙到了益阳。留守处行政股长方荣华是从湖南新化入伍的老红军,参军十几年了没回过家,一到长沙就想回家,到了益阳要回家的心情更迫切了。留守处曹处长也是个老红军,对方股长说,湖南是和平解放的,土匪很多,情况很复杂,现在忙着回去很危险,等安定后再回去吧。其他人也认为这时候回家不安全,大伙都劝他暂时不要回去。可方股长认为部队到了家边上,十几年没回过家,太想家里亲人了,一定要请假回去看,逢人就说回老家的事,执意要回家。曹处长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了他,给他十天假,还派了一个通讯员陪他一起去。那时交通不方便,要坐一天汽车和渡船,回来时他乘坐小船,被摆渡的土匪发现,在家附近把他杀害了。“方股长死得太可惜了!一想起来就难受。”忆起这段往事,她声音哽咽,双眼噙满泪花,以手拭目,为战友的牺牲而伤感。
1949年11月后,留守处卫生所转移到了湘西沅陵,负责军机关和警卫营的保健工作,每日门诊和打针等,有时候老百姓也来看病,部队不收他们的钱,群众对解放军十分亲热,卫生所杜瀑所长给一个弹棉花人的老婆接了生,走时群众见他们一不收钱二不喝水,马上就跪下磕头并说:“叫我怎么感谢你呀,你们解放军真好!”部队边剿匪,边服务群众,发动群众,从日常为群众解决的困难里,让百姓认识解放军,感恩解放军,结下了军民鱼水情,赢得了群众的支持与配合。
我们的指战员在湘西剿匪作战中不怕牺牲,英勇作战。古丈县有个土匪头子叫张平,被编为国民党暂11师少将师长,常到沅陵危害百姓,罪大恶极,影响极坏。1950年3月的围剿中,我军侦察员围住了他,这个恶贯满盈的土匪头子因拒不缴枪被打死。剿匪部队决定采取政治攻势震慑顽匪,将被击毙的土匪在沅陵中南门城楼示众。时值夏天,于秀清奶奶和卫生所杜瀑所长、王医生一起,对示众的“匪首”进行防腐处理,四面八方的百姓来观看后,伸大拇指称赞解放军为民除了大害。这也说明,危害人民的反动土匪,无论如何狡猾凶残,必然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为平定湘西匪患而浴血奋战的人民军队,注定赢得人民支持。
在清剿土匪的战斗中,人民群众给部队送情报、带路,有力地支援了解放军。于奶奶说,“曾经有一个土匪头子,是这么被我们抓捕的:开始时总抓不到他,后来剿匪的部队在行军赶路时,这个土匪头子坐着滑杆(轿子),几个人抬着他朝部队迎面走来,抬轿子的人,给路过的解放军比了个手势,我们的官兵立刻包围上去,这样才把他抓到的。”正是依靠群众的力量,我军不断取得剿匪的胜利。

“这张是1950年2月20日在湘西拍摄的‘临别纪念’,有几名朝鲜籍女战士。是47军140师卫生部护士班欢送朝鲜籍同志回国临别纪念合影。”于秀清奶奶非常怀念自己的军旅生涯,想念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她找出一张女兵的集体合影军装照,讲述当年的湘西经历。我们看到,照片上共8名女战士,(前排左起:1、张民茹;后排左起:1、窦素文3、张翠华4、于秀清)其她4人为朝鲜籍女战士。(此时,南北朝鲜处于紧张的对立状态,武装冲突一再升级,这几名朝鲜籍女战士回国后改编入朝鲜人民军,从此失去联络。)这些当年47军的老兵,共同参加黑山阻击战,冒着敌人的炮火救治伤员,共同南下追歼、湘西剿匪,经历了血与火的战斗考验。
从老照片里,我们不仅贴近当年湘西剿匪的岁月,还感受到中朝两国人民深厚的渊源,在彼此遭遇危难之际,都曾相互给予过巨大帮助,真是“用鲜血凝结成了兄弟般的深厚友谊”。当年她们分别以后,又走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只是由于当时通讯不发达,失去了联系。上世纪七十年代,于秀清走在绵阳街头,感觉一辆擦身而过的三轮车上,坐着的像是自己的老战友,于是一路追车到绵阳军分区招待所,确认果然是分别多年的班长窦素文,大喊一声“班长”,于奶奶不让老战友住在招待所,坚持要她住到自己家里,照片中的两位老战友,分别二十多年后又相逢,听起来好像一段传奇。前排左一的张民茹老人也在一直在寻找老战友,天天把这张“临别纪念”合影照揣在身上,走到哪个干休所逢人就打听,连住院都不忘向人打听,但一直到去世也没找见一个当年战友。后来,京陵阿姨参加一次纪念黑山阻击战的活动,在纪念馆的照片墙上认出了张民茹——照片墙上的阿姨和自己家合影上是同一个人,可惜此时老人带着对战友的思念和遗憾走了。于是辗转联系上了老人的子女,张民茹的小女儿得知后,专程从广西桂林赶到绵阳,来看望妈妈日思夜想的老战友,替母亲完成了当年的心愿。其他战友,则一直没有打听到下落。

“这张像片是140师(侦察)二科,这个人是我家老头(第二排左二:侦察科科长朱以武),旁边是他的警卫员,这是部队要参加抗美援朝了,快要走了,‘140师二科全体合影纪念,1951年1月18日,于湘西芷江’。这个是沈孝乾(音),这有一个是朱参谋。”于秀清奶奶的丈夫朱以武,当时任140师侦察科科长,经常带着战友,换上湘西群众的便衣,外出侦察匪情,这一工作很危险,因为也有许多土匪混在百姓中间探听消息,监视剿匪部队的动向,一旦暴露了真实身份,就会被土匪杀害。为了战友的安全,朱以武特别向于秀清再三交待,在营区外,凡见到穿便装的我军人员,就装作不认识,一律不能打招呼。黑白照片里的战士,都是当年的革命先辈,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了青春,挥洒了热血,我们应当铭记他们的功绩!

一上午聊天,意犹未尽,担心老人太累,我们要结束采访了,于奶奶给我们拿水果,剥桔子,一个劲地让我们,看我们吃完了,接着又拿一个剥开,递着让着,慈祥的笑着,温暖的阳光里,白发如雪,笑容如菊……47军老兵志愿者孙赤兵深深地给老人鞠躬:“我代表47军老兵问候您,代表47军的后辈来看望您,代表后辈们给您鞠躬。您老的身体这么好,这么多子女来照顾您生活,我们很放心,希望您多保重身体,长寿健康!我们会常来看您!”
走过风雨飘摇的岁月,走进家国安宁的年代,听于秀清奶奶讲述当年的故事,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革命先辈英勇作战的情景,在她零散的回忆中,我们更加懂得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深刻含义,感受到先辈为祖国和人民奉献青春、挥洒热血的赤胆深情。辽沈战役、湘西剿匪、抗美援朝……先辈们的精神品质都是一样的,是听党指挥的奉献精神,是能打胜仗的顽强精神。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更需要永世传承。也提醒我们年轻一代: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在新时代火红的道路上,奋勇前进向未来……
2022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