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 伟
前 言
原27集团军240团步兵第4连,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英雄连队。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荣获“崮山连”“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新兴里战斗模范连”等荣誉称号。2019年10月1日,在建国70周年的阅兵典礼上,“新兴里战斗模范连”的战旗在天安门广场前,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1986年12月至1988年6月,我作为这个英雄连队的指导员,带队赴滇轮战,圆满地完成了作战任务。2021年底,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为我的英雄连队题词“英雄崮山连,中华好男儿”。如今,经历血与火的洗礼和永不退缩的“崮山连”战旗,在新时代强军征程上继续飞扬。
1986年12月14日,我时任原27集团军240团步兵第4连指导员,带领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英雄连队赴滇轮战,圆满完成了老山战区防御作战任务,全连于1988年5月24日胜利凯旋,实现了在527天的南疆烽火硝烟中,96名官兵“一个都不能少”地班师归来,铸就了我人生中最豪迈、最雄壮的一段“峥嵘岁月”。
魂魄托日月,肝胆映河山。1986年12月,我们全连官兵以一张“全家福”告别了家乡,经过8天8夜8千里云和月,跨黄河秦岭、越巴山蜀水,途径5省奔赴祖国西南边陲,展开了为期四个月的临战训练。从带队出征的第一天开始,我就立志发誓要领着勇士们上刀山,定要把弟兄们带出“火海,”并全部交给他们的父母。
决胜在疆场,练兵在今朝。我们围绕“认清两个关系,看到一个差距”开展训练发动,让战士们认清练精兵与打胜仗的关系,增强官兵搞好战前训练的责任感、紧迫感;认清训练多流汗与战场少流血的关系,增强官兵苦练杀敌本领的自觉性;要看到自身训练素质与实战要求的差距,激发大家高标准的训练热情,使战士们懂得了平时多交“学费”,战时少交“血费”的道理。我们本着“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原则,练“会吃”“会睡”“会打”“会藏”“会救”;练“红蓝”双方对抗演练;以袭扰反袭扰、渗透反渗透、攻击反攻击为重点,做到练“走”,有敌伏;练“攻”,有敌阻;连“守”,有敌袭;练“住”,有敌扰。面对战场山高坡陡、草深密林、道路崎岖、气候炎热、雨多潮湿的艰难环境,练就了官兵在断水、困乏、高温、潮湿、饥饿等情况下的耐饥、耐渴、耐雨淋、耐疲劳、耐虫咬的能力,增强了官兵的耐力、体力和毅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集团军战前考核,我连以技术、战术综合考评91分,名列全师第一名、全军第三名的成绩,荣获“临战训练,成绩优异”锦旗一面。
岁月弹指刹那,人生何惧天涯。1987年4月,摩拳擦掌的全连官兵,义无反顾地接防了八里河东山马家湾7个阵地30个哨位,部署在长1.8公里、纵深600米的狭长地域,严阵以待,阻敌入侵。4月22日夜,我连第一次遭遇小股多组越特工“试探性”袭扰。首战中,初试锋芒的战士显得有些“手忙脚乱,”连长宋明玉在连部指挥所果断指挥,我深入56号前沿阵地“坐镇,”党员骨干身先士卒“五在前”,成为了“阵地之魂,战士之胆”, 战士们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了“君子坦荡荡”的英雄本色。我们谨记“要谨慎但不优柔寡断;要冷静但不呆板迟疑;要勇敢但不盲目蛮干;要灵活但不投机取巧”的作战原则,所有阵地不慌不乱、临危不惧;所有哨所以静制动、以稳求胜;所有官兵机制灵活、英勇顽强,成功地阻止了越特工的多次渗透,我们首战告捷。
6月24日夜晚,我连遭遇两个多月来,越特工较大规模的“报复。”越军约一个加强排的兵力,分成2至3个组,分别偷袭我55号、56号、59号等阵地。55号阵地处于我连右翼“前锋”的位置,59号阵地处于我连左翼“居高临下”的位置,两个阵地像一把钳子一样,牢牢地把住了全连的“门户。”24日23:00左右,狡猾的越军,趁着黑夜悄悄地渗透到我连的“七寸”位置,先是集中2个小组偷袭四班55号阵地,班长兼阵地长程怀周,率领战士们英勇阻击,在58号阵地机枪和59号阵地60迫击炮的支援下,击退了越特工4次袭扰。25日凌晨1:30左右,占不到便宜的越特工,后又组织兵力骚扰我制高点59号阵地,当特工渗透至前沿阵地约30多米处时,八班班长谢恩举率领战士果断出击,以投掷手榴弹和冲锋枪点射,对阵地前沿两个区域的特工分别实施阻击,狡猾的特工趁着夜幕继续渗透,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我连指命令官兵钻入猫耳洞守住阵地,并果断请示营属120迫击炮火力支援,3发迫击炮弹分3组实施齐发,前两组弹着点分别在阵地前沿约80米、50米处,由远至近陆续爆炸,第三组弹着点距离阵地前沿30米处爆炸,打得越军丢盔卸甲,狼狈逃窜。谢班长见状在电话中直呼:“神炮,炮兵万岁!”第二天早上,我急忙赶赴前沿阵地勘察,在55号阵地前约30米开外等多处,发现一滩滩血迹并遗留大量带血的纱布,可以确定越军损失惨重,现场初步判断歼敌3名、伤敌11名。这次战斗,越军碰上我连这个“硬茬,”再也不敢在“崮山”脚跟下“撒野”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从次往后的战斗中,我的地盘我说了算。1987年5月25日,时任团长张秀明、政委陈富书给我连发来贺信,祝贺我连初战告捷,无一伤亡,取得了“小代价、大胜利”的战绩。
在接下来的多次近战中,我们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阻敌不能“越雷池半步”:以巧制拙、克敌“智”胜;“夜猫子逮耗子”,以暗制明;巧设雷、活投弹,形成立体“防火墙,”巧用炮、活用枪,步炮协同显神威;巧设伏、布圈套,以静制动;军民联防、共筑长城,阵地前沿犹如“守株待兔”“定点封喉”“张网捕鱼”“火力围歼”的阻敌态势,做到了寸土不丢。
官兵们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顽强。56号阵地长兼排长薛根龙,率先潜出战壕处置敌情,被侧翼越特工投掷的手榴弹炸伤。四班战士黎正芝在作战中击退越军进攻后,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右腿受了伤,被战友们发现流血后,才紧急采取了包扎措施。三炮班班长杨振玉为了支援其他阵地作战,冒着炮阵地暴露并随时被偷袭的危险,连续发射迫击炮弹。七班战士李永江在阵地上右胳膊受伤,仍坚守在岗位上不下火线。一年的“三反一抗”作战中,我们共粉粹越军各种偷袭、骚扰和进攻40余次,取得毙敌17名、伤敌25名的战绩。连队荣立集体三等功。
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从出征的第一天起,我就把连队党支部当作“战士之家”,把官兵当作亲“兄弟”,以“父母官”的用心良苦,立争把“全家人”都带回来。我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保障作用,在“英勇献身,无私奉献”教育活动中,树立官兵正确的“生死、得失、苦难、荣辱”观,人人争做“两师一队”优秀战士。在“向老山看,向战场走”的过程中,我率先第一天入驻56号阵地,与一线官兵并肩战斗5天5夜,稳住了全连防御的阵脚。党员骨干喊出了“向我看、跟我上”的口号,成为作战中的“马前卒”。我把“一个优秀的政工干部往往善于捕捉常人所忽视的事情”当作座右铭,贴在我的床头,做到“制度上绝情、管理上无情、指挥上有情,”把战士的生命控制在硝烟的“缝隙”中,尽可能做到“少流血、不流血。”当越特工在阵地前“蠢蠢欲动”,或在左邻右舍的阵地上出现“声东击西”的时候,我们把握住“火候,”告诫战士们不要“盲打,”不把阵地当“热点,”不急于求战,不贪婪战果,做到“你打你的,我守我的,”不放空枪,以稳制胜。我把“尊重生命”作为一种无形的战斗力,把管住战士的“手脚,”转化为官兵的“理解”,把“一个都不能少”转化为一种严肃的“爱”,实现了全连无战斗力减员。1987年7月1日,我连被云南前指评为先进党支部。
初战稳住阵脚后,我们提出“宁可修工事累死,决不让炮弹炸死”的口号,用一个月的时间,将7个阵地全部建成“能藏、能打、能生活、能机动”的一体化工事,受到军、师首长好评,并颁发“模范阵地”锦旗。我深入猫耳洞,点亮战士“心灯,”活跃阵地文化生活,在“八一”建军节前夕,亲自给每一位战士家中手写“家书”,让父母亲放心。我把“阳光”撒入猫耳洞内,变“死洞”为“活洞”,让“团徽”在猫耳洞里闪闪发光,让“崮山连”的英雄旗帜在战火中“永生。”大年除夕夜,我开始深入59号、55号、56号阵地,每天与官兵同吃同住同乐,用微笑向战士问一声好、点一支烟、敬一杯酒、唱一首歌,用自身的“温暖”,驱除猫耳洞里的“湿寒”;用自身的“兵味”,驱散阵地上的“硝烟味”;把“柔”的功力用在“刀韧”上,把“善“的功德化在“生命”里,让每一个士兵都挺起胸、昂起头、踮起脚,离阳光更近一些,给红尘征程吹入一缕春风,给苦难岁月注入一线希望,让96朵怒放的“蔷薇”在烽火台上,花枝招展,迎风飘扬。1988年1月5日,我在集团军基层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汇报了我连的做法,受到军首长的好评。
风吹浪打知生活,苦尽甘来懂人生。我把“一个不体谅下属的指挥员是永远不能带领部队打胜仗的”格言,贴在床头上,以“排战士所忧、帮战士所需、解战士所难”为己任,为了实现“一切为了战士,一切为了胜利”的作战目标,无论多么艰难困苦,都要确保一线阵地“人有粮、枪有弹、医有药、供得上、救得下”。从“军马未到,粮草先行”,到“民以食为天”;从“一锅粥”到巧媳妇“能”做无米之炊;从救死扶伤,到决不能丢下一个战士;从通信指挥“生命线”,到“永不消逝的电波”;从军工之路“难上青天”,到战士的脊梁背负着民族的希望,万般皆苦,唯有自渡。战士们在钱国樑军长“无私奉献,精忠报国”题词的感召下,以苦为荣,以“洞”为家,忍辱负重,默默奉献,甘愿吃亏。9班战士吕学田战前母亲去世,他来不及送母亲一程,就踏上了奔赴南疆的征程;5班副班长任福元的母亲双目失明卧床不起,福元无法做到忠孝两全,凯旋后一个月母亲遗憾离世;战士付松柏、付良的祖父先后去世,家中一直把噩耗瞒到凯旋后;7班战士陈国辉的父亲因胃穿孔急需手术,他天天夜晚在哨位上“望星空”,期盼着父亲平安无事。我理解战士所需,体谅战士所难,想方设法解决“急难愁盼,”当好战士的“大管家,”办好阵地生活的“服务中心,”切实解决喝水难、吃热食难、饮食调剂难、娱乐难、学习难、洗衣洗澡理发难、防潮防蚊防病抽烟等难题,让战士们苦中有甜、难中有盼、洞中有乐,做到“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当年,我们同睡一张铺、同吃一锅饭、同练兵操戈、同蹲一个洞,并站在马家湾的阵地上,见证了每一个森林密布的狂风骤雨、每一个阵地前沿的烽火硝烟、每一条风雨无阻的军工路、每一个猫耳洞里的黯然神伤、每一把千锤百炼的锋芒利剑。96个“中华好男儿”,用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弘扬光大了“老山精神”,并在每一次生与死的大考前写好了答卷、每一步的攀山越岭中不辱使命、每一条披荆斩棘的道路上不负韶华、每一段奋斗的征程中超越自我。
2021年底,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感同身受地为老山轮战的“崮山连”点赞,并亲笔题词称赞四连官兵:“英雄崮山连,中华好男儿!”
昨天,我们熬过了“一番寒彻骨”的日子;今天我们拥有了“梅花扑鼻香”的诗和远方。我们把亮丽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边陲哨所,把南疆的烽火硝烟飘成了祖国的蓝天白云。我们有无比绚丽的青春和生机盎然的岁月,我们的青春与高山雄伟对话,与黄河圣母畅谈,并在生命长河的交相辉映中彰显生机与活力。
英雄四连的“老山”战士,我为你们而自豪和骄傲!
英雄“崮山连”的战友,我向你们致敬!
二零二二年一月二十日
作者简介:姜伟
1976月12入伍,1979年5月入党,1986年12月赴滇轮战,带领“崮山连”坚守老山战区八里河东山马家湾阵地,圆满完成了作战任务,荣立一等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