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了一年,向你们道声谢谢
俞荣斌
今天遇到一个支部的熟人,建议我写封表扬信,表扬我们所在的北京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立休养所服务管理一科的几个工作人员的努力与付出,说他们也很不容易。刚开始觉得犯难,写什么呢?没有轰轰烈烈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尽是一些日常生活,一些平凡琐事。仔细想想,还是有事可叙,有人可写的。写他们的平凡,写他们的付出,写他们的温度。当然,这不是一个退休老干部对干休所工作人员的表扬,而是一群年老体弱的老人对一帮年轻人的感谢!
设服务管理一科,这是干休所工作模式,说明干休所对老干部的管理服务面对面,落实到了人。
我们服务管理一科工作人员也就三四个人,而通过他们的努力付出,让老干部有了一个大家庭的感觉。
我们服务管理一科管理有七八十名退休干部,但住得很分散,有的不住在所内,有的甚至不住在京内,人难碰面,事难沟通,甚至通知个事都有很大工作量。于是服务管理一科建了一个微信群。
这个群不是一个普通的微信群,也不仅仅是上传下达的平台,而是將分散的拢到一起。互不相识的在群里相识了,互不来往的在群里聊着聊着就比较熟了。这过程中工作人员功不可没。

(服务管理一科工作人员)
他们把服务管理一科与工作群都变得有温度
服务管理一科的工作人员,把一个一个格式化的通知,划出重点,找出关键词,编写成短信,告诉大家。让我们感受到有一种邻居敲门轻轻告诉你什么事的温暖。当你对通知要求整不明白的地方,只要你提问,他们又总是那么耐心地一对一的解答,而且不论是上班还是下班时间,都答复得那么及时。似乎他们随时守候在你身边。所里发个粮油和消毒物品,他们不仅在群里发个通知,还专门打个电话告诉你,东西有点重,要带个手拉车。去领取时,他们又主动把东西装车上,提醒你拉时注意安全。这一举一动,这点点滴滴,总让人有一种亲切感,有一种温暖。有时上服务管理一科,如果要找的人不在,总会有其他人热情接待,而相关人尽管忙其他事去了仍会在第一时间给你一个真诚道歉。长此以往,日复一日,服务管理一科那个门还会难进吗?脸会难看吗?事会难办吗?不会的。这不是衙门这是家。
他们对合理意见不仅听得进还改得快
说起工作慢节奏,一般都会联想到干休所。在这里没有风风火火的事,没有急急忙忙的人。拖也拖不出大问题,慢也慢不出大后果。但服务管理一科的同志不是这种工作状态。在前不久一次支部会上,有人提议发老干部的东西,人不在所里的可用快递送上门。这无此先例。没想到时隔不久,服务管理一科居然就按建议做了。省了一些老干部多少麻烦。当然,也多了服务管理一科的许多工作量。
参加活动是保障,参加会议是解决问题
组织大型外出活动,对任何组织者都会有很大压力。何况,老干部年大体弱,无论是身体、饮食还是交通的安全都有很大风险。但在干休所每次组织中,最忙最辛苦的无疑是干休所尤其是服务管理一科的同志,忙前忙后,周到细心,把孝老融进了工作,把真情体现于服务。凡是子女能做的,他们都做了。在这里他们不仅是尽力了而且尽心了尽情了。
他们也经常参加我们支部会议,但不是只带耳朵来听的,也不是居高临下来打官腔的。他们会把会上提出的问题及时疏理,能解答就现场解答,不能解答的承诺带上去。这次支部年终总结分管我们支部的一科科长在支部会上就这么干的,很受欢迎。也增进了彼此关系和信任。

(一科长与老干部支部骨干合影)
做老干部工作,尤其处在一线的服务管理一科同志不仅要任劳而且要任怨。
可以这么说,对老干部的关心照顾这个功劳无疑归组织归单位;而对某些问题不满意可能就会让具体工作人员来担责。这就需要他们任劳的同时更要任怨,对自己工作标准要求更高。 但凭心而论,他们也人到中年,他们也有父母需要照顾,他们也有妻儿需要陪伴,他们也有家庭需要负担。但他们为了我们还是舍弃了很多,忍耐了很多。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因为我们而亏欠了亲人很多。

( 老干部支部书记与一科科长为老干部送慰问金)
每次过年,都是你们工作人员代表组织给我们送年货、送祝福。今天,过年前,我也代表我们支部和一些朋友,给你们送上一句祝福"新年好!"送上一句致谢"谢谢您"。
最后说一句悄悄话:如果让我再选一次干休所,我还是选"安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