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建功
陶贯一先生,名传道,字贯一,临邑陶家庄人。在民国时期为临邑的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1958年在昌乐中学教书时蒙冤受屈,被遣返回乡居住;1980年先生突发中风病故于家,葬于陶家庄祖茔。
1984年昌乐中学来信告知冤屈已经昭雪,恢复名誉。其子陶家栋、陶果二人去昌乐中学领回父亲的平反证明材料,到父亲坟前告慰了这个喜讯。
陶贯一先生墓碑先后两次被毁,令人唏嘘,究其原因,纯属有人为发泄与陶家栋的个人恩怨所致,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墓碑第一次被毁发生在1993年的清明节之前。据陶贯一先生长子陶家栋分析,此事是事出因,是因为自己无意中涉入了村里的一桩纠纷,代人写了一份诉状,因此遭到对方的仇恨,招致父碑被毁,并且累及自己妻子张慧卿和弟弟陶果的墓碑一起被毁。
为此,陶家栋身心受到重大打击。事后,专门进城找到席文天先生诉说此事。席文天先生劝说他今后不要再参与村民们的一些闲事,安心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陶家栋点头应允。经过一番商议,决定由席文天先生重写碑文。
墓表是:“犁邱宿儒贯一陶先生之墓”,碑阴是:“陶贯一先生墓表碑阴记”,
全文如下:"陶先生名传道,字贯一,以字行幼,清寒读书。长娶陈氏甚贤淑,夫唱妇随,孝顺翁姑,和睦乡邻,生子二,曰家栋、曰果(今逝),女一,曰枚。先生山东优级师范毕业,任教曲阜二中,北伐后返乡,高等学堂任教,继任师范讲习所所长,县教育局局长。解放之后,执教济昌邑一中,晚年归里,八十而寿。先生毕生治学诲世,临邑党史、鲁北文学载其故事。今家栋兄与余言,欲勒碑铭父行懿,余谓:斯公也,一方乡望,宜其付诸贞珉,以有方史,为记"。
落款是"中国书协山东分会会员、县政协常委席文文敬撰,并丹书碑阳"。
中国美协山东省分会会员、副研究员王占山篆额,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画研究会会员许木林碑阴书丹。临邑光明小学校长任长明为其安排选石刻碑。
在1995年的清明节前夕,陶家栋重新为父亲陶贯一立碑,特邀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席文天先生、临邑政协王羽副主席及作者参加仪式,席文天先生、王羽副主席分别发了言,王羽还讲述了陶贯一先生的行懿。
不料,清明节之后,墓碑再次被人毁坏。陶家栋获得消息后痛哭流涕,犹如婴儿之状,他发誓第三次重新立碑。经过众人劝解之后,仍然无法释怀。最终,王羽副主席劝说道:“两次立碑,两次被毁,我们不立了,看他怎么砸”。于是,第三次立碑的事在众人的劝说搁置。
为此,陶家栋一直闷闷不乐。父亲的墓碑被毀,他也明知是谁所为,因为自己没有有证据,又不能上门与其理论,如果报告公安机关破案,势必会造成双方更大的仇恨。思来想去,只好作罢。
1999年陶家栋又请席文天先生重新书写了碑文,将它装裱每逢清明节就将它悬挂起来,以缅怀父母亲的养育之恩。一直到迁居济南为止。
陶家栋晚年以85岁高龄重修老宅,他有两个强烈心愿,一个是待恩怨化解之后重新为父亲立碑,一个是在自己百年之后,把自己的这处老宅改造成"陶贯一故居"。可惜,这两个愿望至今没有实现,实在是可惜可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