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征途》不日将与读者见面,《诗苑》一书正在征稿中,欢迎大家踊跃报名!投稿热线 :czj690430

腊八粥

时光从不在每一个节日里停留,当匆匆忙忙的脚步踏入2021年的腊月,迎来了传统节日“腊八节。” 我仿佛听到了孩提时代的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淋淋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除夕夜里闹一宿。腊八节已经充满了年的味道。
说起腊八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腊八粥来自印度,它的普及多亏了佛教。众所周知,农历的十二月初八也是佛祖悟道成佛之日。根据民间传说,在未成道之前,释迦牟尼周游了印度许多地方。一天,他又累又饿,昏倒在路边。一位牧羊姑娘发现了他,采摘树上的果子和蔬菜给他饭吃,释迦牟尼很快恢复了体力。然后,他在附近的河里洗了一个澡,独坐在菩提树下,静观思维。苦行六年后,终于在腊月初八之夜一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就在腊八节这天用五谷杂粮和蔬菜做成腊八粥来纪念释迦牟尼佛祖。虽然关于腊八粥的传说有好多,但是我更愿意相信这个传说是真的。

腊八粥,我们那里习惯了叫腊八饭。对于现在人来说只是一个可有可无,平时吃的饭也比那时候的腊八饭好吃很多,对于七十年代人来说是期待已久的奢望。腊八节的那天早上,父亲早早起床去三里开外的集市上买上一大块猪肉,一块豆腐,几颗大葱交给母亲。母亲就开始张罗做腊八饭的食材:晒的豆角干、白菜干、萝卜干、平时树上采摘来的野生木耳都用温水泡上。再取点自己种的黄豆,红小豆,蚕豆等也用温水泡上好方便煮粥。通常父亲出去劈柴禾,我出去跑腿儿捡柴禾。母亲和上一大盆面,醒个十几分钟。然后分几次擀好。
那时候的铁锅很大,做一锅饭够十几口人吃饭。如果做上满满的一锅估计能够二十几个人吃饭。奶奶负责烧火,母亲倒上一大勺菜籽油,不够再添上半勺油,平时不舍得只倒上一碗底儿。油烧的冒烟儿,葱花、姜片、蒜瓣、花椒放进去一扒拉,香味就飘出来了。然后将切好的五花肉片倒进去翻炒几下,浓浓的肉香扑鼻而来。馋的我直流口水,母亲就会用筷子在锅里夹上一块肉让我尝鲜,问我熟不熟?我说吃一块尝不出来,母亲笑着再夹一块塞进我嘴里,说我:小馋猫,玩去吧,等会儿来吃饭,让你吃个饱。我还是赖着不走看母亲做饭,她把泡发好的干豆角、萝卜干、腌白菜放进锅里,再切几个土豆和南瓜块依次倒入锅里翻炒几下,放上盐和花椒面,炒菜的程序才算完成。那时候好像还没酱油,或许是不舍得买。反正我记得饭里是没有酱油的。然后添上满满的一锅水烧开,淘上点小米放进锅里。放点红薯粉条滚上几滚,直到菜和肉豆子酥烂,母亲把擀好的面条丢进去,点两次水就熟了。出锅时把自家种的芫荽撒进去,那香味飘的满院子都是香的。奶奶和母亲用勺子先舀上两大碗端到上屋的方桌上,说是敬拜祖先的。然后给我们每人盛上一碗,寒冷的冬天吃上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喷香喷香的,热的我头上冒着热汗,那滋味别提多爽了。母亲和奶奶则去给近门的大伯,大娘,叔叔、婶婶一家端上一小盆。然后村子里平时相处好的邻居都送上一碗尝尝鲜。我说母亲,人家都做的都有腊八粥,您们为啥那么麻烦呢?奶奶就说:小孩家你不懂,人家给咱家端饭,咱得给人家回礼,这叫礼尚往来。再点各家做的饭的味道不一样,可以尝尝谁家的手艺好啊,明年咱们也可以照着做。我点点头,算是明白了大人们的心意。

母亲和奶奶给自己家的牛倒上一大碗,说是牛吃了腊八饭,耕地有劲儿,来年会五谷丰登。给自家猪喂一碗,说是猪吃了不害病长到二三百斤。年底杀了留下自己吃还能卖一部分肉好花钱。然后给柿子树、梨树、桃树、石榴树的根部挖个坑倒上一碗,说来年果实结的稠。再倒一碗在院子里,说是让喜鹊、麻雀吃。能让吃的都吃了,剩下的和左邻右舍送的,每天热一热,能吃上三两天的都是富家,表示年年有余。也许是一种美好的寄托吧,年年做腊八饭,年年如此。
随着年龄的增长,腊八粥,腊八饭慢慢的淡出了记忆。特别是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已经记不起腊八粥的味道了,腊八粥已经成为过去的一个印记。对于生长在农村的我,到腊八节这天,象征性的做一锅腊八粥吃,但是,再也做不出童年时的那个味道了。


吴新霞,渑池县人。微信名字:云水禅心。从小爱好文学尤其喜欢诗歌。诗歌和散文以及小说发表在多家报刊杂志和文学平台上。现为三门峡市作协会员,郑州小小说传媒公司签约作家。工作之余用文字煮酒品味诗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