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
文/大漠苍狼

佛说:与你无缘之人,终究并非一路人,等徒劳,辩徒劳,怨徒劳!佛说:与你无缘之人,最后只会背道而驰,爱无用,求无用,恨无用!滚滚红尘中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对于美好的爱是世人皆向往而追求的目标。然而,当每个人都在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上走下来的时候,真正能拥有的能有几人?
——题记。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当我们看到这首优美的诗歌,我们就会想这首诗作者徐志摩,他短暂的一生却在情海的折磨中度过。这位优秀的新月派诗人轻轻地走了,却将无限的悲伤与思念留给陆小曼。是是非非都变得苍白无力,所有的琐事都变成了过眼云烟,唯有爱情经得起生死的考验。曾经以为的天堂变成了地狱,那时候的地狱却成现在美丽的梦幻。生活就是一个骗子,戴着和善的面具欺骗着所有无知的人。只有真情与信任能够逃过生活的骗术,但是,很多人不经意间丟弃了曾经的真心,陷入它精心设计的琐碎。有时候,它是一个魔鬼,会将一个个的撕得粉碎。
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三日(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1918年去美国留学,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了他浪漫主义诗风。

世间女子,纷丽多姿。唯独有她,哀艳如诗。林徽因,一代风华的绝世佳人。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也是一个温柔的母亲;她是一个心性敏感如花蕊的诗人,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建筑学家;她是一个被诸多精英男人追捧欣赏的名门淑女,也是一个眼光卓越胸怀广阔的传奇女子。1920年徐志摩认识了林徽因,并且深深地爱上了她。但徐志摩当时已有自己的结发妻子张幼仪,已经是个3岁孩子的父亲,却没有经过真正的恋爱。张幼仪嫁给他的时候和林徽因同岁,张家也是江苏宝山的名门,但他不爱她。尽管张幼仪端庄贤惠,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他遇见她,爱上她,好像如梦初醒一般,明白了谁才是与他相配的那个人。他们有太多的共同语言,而不是跟张幼仪那样相对无言。他谈自己的求学经历,政治思想;他们讨论着济慈、雪莱、拜伦和狄更斯,丝毫不觉得时间飞逝。时间于他们,或者说于他来说是静止的。他期望时间静止,这样就能待在她身边不离开了。
那些日子,伦敦的雨雾好似特别在为徐志摩和林徽因因造一种浪漫的气氛,若有若无地飘散着,笼罩其间的剑桥仿佛少女湿漉漉的眼睛,看不真切却无限动人。这对年轻人漫步在康河畔,听着教堂里飘出的晚祷的钟声,悠远而苍凉。三三两两的金发白裙的少女用长篙撑着小船儿从叹息桥的桥洞下穿过,青春的笑声撞开了雾和月光的帷幕。
爱是伟大的,它的力量是无穷的。真令人难以想象,在妻子怀有身孕的时候,徐志摩能弃她而去,和她离婚。有人说,你守得住一个负心汉,却守不住一个痴情郎。徐志摩到底是专情还是无情呢?别说什么要听从自己的心,听从自已的心,就要伤了别人的心。远在异国的张幼仪已经开始了新生活,她不恨他,可是她结了茧的心,再也抽不出丝了。
那么对于女儿和有妇之夫的交往,林长民(林徽因之父)欣赏徐志摩的浪漫诗情,认为女儿可以与他恋爱,但需要适可而止,且不可论及婚嫁。他与好友梁启超早已有口头之约,要把林徽因嫁给梁思成。年少的林徽因夹在两个男人中间,也许她无意间破坏了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不管怎么说,他们最终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他们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耀眼而又短暂,仿佛是流星刹那划过天际。在徐志摩余下的生命中,林徽因成了他的挚友、知己。这位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真爱的诗人曾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己。”
对于已经不再爱的那个人,有人选择还是朋友,有人老死不相往来。这两种态度不能说谁对谁错,因为性格决定选择,想要以何种关系继续以后的生活,就要保证自己不被那种关系所搅乱。林徽因和徐志摩此后一直是好朋友,因为林徽因够理智够清醒,她知道自己的心已经给了梁思成,再无可能与他分开,所以才能坦然地与徐志摩相处。

人生如戏,一场落幕下一场又要开始,自然也不必过分耽于昨天。你记得也好,你忘记也罢,生命本就如轮回一般,来来去去,何曾为谁有过丝毫停留。陆小曼,一个生性聪慧多才多艺的娇花名蕊;一个浪漫孤寂命运坎坷的痴情种子,一个备受争议却不辩白的倔强女人。她虽生于富贵,却不慕富贵,她最重的是真情。她豪爽意气,不追名逐利,个性鲜明,真诚待人。她我行我素,自由自在,最重个体生命的自由。十九岁的陆小曼嫁给了比她年长七岁的王赓。自结婚以来,她的心一直充满了孤寂。她的丈夫每天忙于公务,早出晚归。而生性灵动的她不想做男人的附属品,她是一个女人,一个名嫒。她需要丈夫的陪伴,并能支持她的优越感和虚荣心。她不是一个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摆设。爱情是一滴甘露,能够滋润枯竭的心灵,就像春天的烟两蒙蒙,那么细腻,那么柔软滋养着美丽的花朵。徐志摩与陆小曼两个人的相遇是一种不期而遇的美丽,是一种内心的契合。爱上一个人或许就是裙摆飞扬的瞬间,嘴角上扬的弧线,不经意的一个眼神。我们感叹爱的奇妙,又不禁意识到这种偶然中的必然。正如张爱玲所解释的爱: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在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这就是缘分。王赓、徐志摩、胡适都是留美派,都是梁启超的弟子,又都是北京社交界的年轻俊杰。他们不仅认识,而且还是好友,在这样的环境中,徐志摩认识了陆小曼。
他爱上了小曼,爱上了朋友的妻子。陆小曼心也跳动起来了。婚后的她过着如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徐志摩的出现,她的心开始有了涟漪,徐志摩就是她梦里的那个男人,能够温嗳她心灵的那个人。陆小曼感受着这份柔情,已经开始倒戈的心毫不犹豫也偏向了另一边。王赓没时间陪小曼,志摩就陪小曼参加社交舞会。他们一起跳舞,他们俩个都是艺术感觉十分敏锐的人,美妙或激越的音乐和舞蹈能唤起人的的情感,激发人强烈的情感,更何况他们是如此般配的一对,才子佳人,一个浪漫风流,一个如花美眷。飞扬在舞池中,他们显得那么夺目,那么耀眼。他们一起喝酒聊天,袒露胸襟,说出自己最隐秘的痛苦和喜悦。这两个内心极端孤独痛苦的人,发现对方都是心底单纯,极其美好的人,于是他们同病相怜,互相需要。爱的初衷就是相互欣赏,相互安慰。感情就像两条小溪,而后汇聚成一条大河。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没有人能够拒绝。爱情就是这么美妙,他们发现自己还没有真正爱过,这就像是他们的初恋。他们需要对方,已经离不开对方了。
当他们意识到自己这种情感时,他们有些害怕,也有些内疚,但他们已身不由己,心不由己。他们顾不了他人的感受,他们只能不顾一切地走下去,因为太美了,所以舍不得,他们只能将错就错,于是震惊北京城的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就如此这般开始了。世间有多少人面对爱情能够保持理性,一辈子总要疯狂地爱一次,这才不枉费来这世上走一遭,他们注定要在一起。我们惊叹爱情自私,同时又赞美着爱情的美好。看似矛盾的感情实则有其相同的地方,只是世人的出发点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上,自然会看见不一样的结果,感受到不一样的情感。然而,他们的爱并没有受到亲人朋友的赞成,反之而来的只是父母的反对,亲人的痛斥,世人的唾骂。残存在人们脑海中那一套所为的道学家们只能用最不贞的“淫妇”“荡妇”恶语攻击,面对外界的阻力,他们从来都没有退让,相互鼓励对方,激发信心。
1925年底,陆小曼终于离婚了。她从上海回到北京,急切地要见徐志摩。当她把这个等了很久的好消息告诉志摩时,他激动得不知该怎样表达才好。正如他献给陆小曼的诗中写道:“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才子佳人,金玉良缘,男女之间的缘分半随天意,半由人为。古往今来,长城内外,多少英雄儿女演绎爱情佳话。封䢖礼教禁锢不了人的灵魂,不知何时,追求自由的声音己经回荡于人的心间。荡气回肠的爱情已经开花了,小曼与志摩即将拥有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自有它的道理。幸福的生活,轰轰烈烈的爱情里却隐藏着灾难,无人能料。他们结婚后,徐志摩带小曼回硖石拜见父母。可回家之后才过一个月,徐志摩父母就因为看不惯陆小曼的行为做派而离家出走。小曼的身上也有不小的毛病,住在硖石小镇的日子里,她不能入乡随俗,一切按北京的排场要求,什么都讲究名牌。小曼这样的女人,任何男人都不能牵绊住她。志摩只是暂时得到了她的垂怜,她的一时欢乐。12月间,北伐军渐渐逼近,孙传芳的部队加紧备战,硖石一带处于战线中心,志摩与小曼仓促乘船到了上海。归隐和过田园生活的美梦破灭了。到了上海后,他们的经济状况更糟,先是住通裕旅馆,生活很不方便。小曼一直都是锦衣玉食,她体会不到落魄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住这样小旅馆实属无奈,但为志摩她強装笑颜。
上海几月的煎熬,小曼染上一身病。本来抽鸦片损坏了身体,加上她黑白颠倒的生活方式,都加速了她身体的疾病,有时候刚熬好的药,就被她发脾气摔在地上。等到上海法租界安顿好后,他们就进入安家立业的生活。小曼与志摩的爱情是一种精神层次的追求,他们之间的感情没有掺杂任何物质因素。小曼喜欢城市生活中灯红酒绿的沉醉与刺激。她已经过了8年这样的生活,这种生活已经成了她的习惯,已经成为她精神和心理需要。志摩开始干涉她的生活,他不愿小曼任由自已的性子作践自己的身体,他苦恼到了极点。
当爱的光环一层层褪去,留下的就是一个谁都不愿看到的真实。志摩绝望了,开始慢慢地陷入感情的低谷,小曼不仅常常光顾戏院,还喜欢去赌场玩,并且还抽大烟。一个女人这样挥霍,家中有多少钱也是无济于事的。志摩为了给小曼创造幸福的生活,成天在外面忙碌。而小曼奢靡的生活引起小报记者的关注,污言秽语对陆小曼大肆攻击,也玷污了徐志摩的名节。

上海这个繁华的城市还是不适合徐志摩这样的诗人。走,既是为了个人前途,也是为了生计。失去工作的他,已没有足够的钱养家。他劝小曼去北京生活,小曼依然坚持留在上海,不愿北上。1931年,他轻轻地走了,却将无限的悲伤与思念留给小曼。飞机遇难,当南京航空公司主任保君健亲自跑去给陆小曼报噩耗时,她不相信这是真的,她把报信的人挡在门外。死讯得到证实后,她一下昏厥过去,醒来后号啕大哭。她真的悲到极点,害怕到极点,悔恨到极点。痛苦和悲伤击倒了她,使她变得麻木。她和志摩唇齿相依,失去志摩,她的天塌了。
志摩的去世,林徽因十分悲痛,写下感人肺腑的《悼志摩》一文。一个月后,小曼在极度悲哀的情境中写下凄婉哀怨的长篇悼文《哭摩》。小曼的后悔,是小曼的无助,可是一切都晚了。自志摩走后,小曼确实变了。她素服终身,从不看见她去游宴场所一次。不再社交,闭门谢客。专心画画,编志摩文集。在志摩去世后的34年中,小曼为志摩编就的书籍有:《云游》巜爱眉小札》《志摩日已》《徐志摩诗选》《志摩全集》,这是她最后能为自己爱人做的事情。泪水和自责将小曼的世界淹没,刻骨铭心的思念每天都在折磨着她,人间地狱也不过如此。

后记
唯有爱到极致,才能体会思念的苦寒。可惜了天荒地老,不过是一场古今传奇梦,生离苦,死别痛。当爱难成双,就算到得了那天边海际也只能是空问情。浓的爱,烈的痛,都是那般炽烈。就算这世上真有忘情水,也抹不平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我们随着佳人丽影,探寻这一段芳尘旧事,在那段民国烟雨里,同他们爱的真谛里一起回味,沉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