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悟生命(19)
对生命的思考
文ll 周大策
题记:
生命就是一生一死,我们应该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
对于生的事,我在1一9连载中已经谈过,对于死在10一18连载中也论述了。本文是最后一载,对生命话题作个小结,围绕死亡一事从消极和积极两个角度思考几个问题。
谁都知道人一出生, 死亡就在生命的末端等候着,它一露面,就是生命终止的标志。每个人都必将迎来“ 没有明天 ”的时候。
可是,由于这件事一向是中国人最忌讳的话题,所以谁都不愿意去想。其实,想与不想,结局都是一样的,谁都难逃不过这一劫,最终都得死。

自古以来,所有思考过、抗议过、拒绝过死亡的人,最终也都得死的一个不剩。可见,人改变不了死亡的命运,对死亡这件事思考没必要!
但换个角度思考,却是有积极意义,因为这是对生命意义思考的前提和归宿,很有必要。
人间没有绝对平等的事,唯有死亡这件事却是绝对的平等。死,是任何人都逃脱不掉的。不管他曾经多么地叱咤风云,不管他身体多么强壮,不管他多么善良,不管他坏的臭如狗屎,反正最终都得踏上黄泉路……
也不管他是帝王,还是富翁,也不管他是平民乞丐,都是光着身子来,空着身子走去,任嘛都带不去。

死亡,对每个人都具有一种相同的功能一一会消歇嫉妒、委屈、怨恨,一切都清零。
人活着时候,所有的是是非非,很难得到全面的、公允的、准确的评断和广泛的褒贬。唯死后才能公明广知,被全国人民所知晓,后人的评价才有公正的肯定。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人杰是这样;叛徒、贪官、恶人等败类,也是这样。
死,是生命中的一个最本质的事情,生命本身,连同它的一切,都因“ 死”而获得意义或丧失意义。
从这一点说,我们可不可以高呼: “死亡万岁”呢?
思考死的积极意义,在于对“ 生”是有价值的。

一、思考能使我们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能用以超脱的态度和眼光,看人世间的一切遭际,包括成败、祸福、苦乐和死亡。
死,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活得没有意义。试想,一个人如果只喘气、只吃饭喝水、只穿衣玩乐,除了为社会提供生活垃圾之外,一点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都不干,他即使活得比老乌龟还年长几岁,又有什么意义呢?
二、思考能增强爱惜生命的意识,能使人更清醒地意识到个人生命的不可替代。从而立足于“ 死亡”,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最大限度地活好每一天。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说明一点,过分珍惜个人性命的人,是不会为正义、真理、理想而英勇献身的。
人生的目的,是把自己生命的潜能发挥出来,将自己从自然、社会、他人那里获得的活力、才能、智慧,回报给自然、社会、人类,使这个赋予你生命的世界更美好,这样的活法才是一种有意义的活法,这样的生命才具有某种价值。 生命能闪烁出照人的光芒,我们才能领略人生的真正意义。

三、思考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产生新的追求。不会把成败、得失、苦乐看得太重要,会活得更超然、更洒脱一些。对真正热爱生命的智者来说,他珍惜生命,但不会为活着而活着,他怕无谓而死,他不会苟且活命。当正义、真理需需他献身的时候,他会微笑着跟死神拥抱。理解了这个道理,树立如此的生死观,也许会更深刻地理解人生。
四、思考能为现实中的“死”做精神准备。有备无患,知道明天就死,也不会感到突兀、悚慌和委屈。
总之,人这一生,不论是成为一呼百应的伟人,还是终生在穷山沟里刨食的平民,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做个充实的人,做个无愧于天地良心的人。

(连载结束)

作者简介
周大策,祖籍山东高唐县,出生于吉林磐石市。现年八十二岁,从机关退休。爱好文字,喜欢动笔。自2020年初入井冈山二群开始习练诗文,成为群友中一名老龄小学生。我的诗观是: 力求书写让人能读懂、有共鸣、有情怀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