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释疑
文/张会彬
(原创 灵秀之家 灵秀师苑风
2022-01-13 )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自古以来争议不断,疑问多多。
张继于公元753年考中进士,两年后即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南方江浙一带政局相对安定,很多文人学士逃至江南避乱,其中就包括张继,他来到了苏州。秋冬之交的一天夜晚他寄居客船,泊舟枫桥(今苏州河),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的小诗。
疑问一:“月落”是在黎明还是子夜?
从下文“夜半钟声”看,应该是子夜,这一天应该是上弦月农历初七或初八,月亮子夜0时落山。
这是什么季节?秋冬之交,暮秋或初冬。从下文“江枫”看,“枫”一定是红“红枫”,非红不足以入画,不入画就不足以入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渔火”和“江枫”就是画面中的一抹红彩。枫叶何时红?“红期”有多久?霜降(阳历10月23日)以后一个月。在这期间符合上弦月月相的只有农历十月。因此,“月落乌啼霜满天”是农历十月初七初八,立冬(阳历11月7日)前后。
疑问二:这“乌”到底是什么鸟?
是乌鸦吗?非也!乌鸦昼出夜息,夜间不鸣!什么鸟夜间鸣叫?夜鸣鸟有以下几种:猫头鹰、噪鹃、夜莺、夜鹭、乌鸫。猫头鹰的叫声是“咕咕咕咕喵喵喵”,此鸟俗名叫“咕咕喵”,易辩识,应排除。噪鹃属杜鹃科,叫声是“嘎嘎嘎咕”,俗名叫“麦天咋过” ,易辩识,应排除。夜莺,歌喉婉转悠扬,悦耳动听,是鸟类中的“邓丽君”,能辨识,应排除。夜鹭是水禽,栖息在江河湖畔,以捕食鱼虾昆虫为生,叫声是“呱—呱—”,能辩识,应排除。
最后只剩乌鸫。乌鸫与乌鸦长得非常像,都是通身乌黑,但有区别:乌鸫形体娇小,乌鸦硕大;乌鸫是黄喙金眼圈,乌鸦是黑喙黑眼圈。乌鸦叫声是“嘎—嘎—”。乌鸫栖息于山地密林和居民区疏林,叫声婉转动听,能模仿各种鸟的叫声,是鸟类中的“口技师”,又称百舌鸟,胆小,受到惊吓就容易飞离原来的栖息地。本诗中的“乌”应是乌鸫。
那么,为什么诗人一听便知是乌鸫呢?这与他的学识和生活阅历有关。他是进士,古代科举中的最高学历,堪比当今的清华博士,学如瀚海,博古通今,生活阅历也应该十分丰富,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他有这个把握。
疑问三:“霜满天”是什么景象?
“霜满天”必需满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视觉景象——夜空白茫茫,2.触觉感受——.寒气袭人身。
1.月亮已落,又是午夜,夜空应是黑洞洞才对,怎么能是白茫茫呢?苏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空气中水分含量高,夜晚随着气温下降,空气饱和度降低,水分子凝结成雾,江面上应该是薄雾迷朦。此时渔火点点,加上诗人所居之舟可能也亮着灯光,灯光透出,照亮薄雾,便能衍射出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2.时值初冬,寒意袭身。
乱贼祸国,前途无着,诗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披衣振起,站里船头,顿时看到和感到“霜满天”!不仅身寒,更觉心寒!
疑问四:寒山寺为什么半夜敲钟?
敲钟是古代寺院的传统。寺院一天敲“晨昏钟”各一次,晨钟108响,最后一槌敲在早晨6时整;昏钟108响,最后一槌敲在子夜0时整,称“分夜钟”或“定夜钟”。生的烦恼分为108种,这108响就是为世人驱除108种烦恼。《百丈清规》载:“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昏钟又叫幽冥钟,钟声一响,恶道受苦众生暂时止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正是幽冥钟。
另有诗为证:白居易“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于鹄“定知别后宫中伴,应听到山半夜钟”;温庭筠“悠然旅思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 看见古代“夜半钟声”系寻常现象。
由此可知,“夜半钟声到客船”是写实而非虚构。钟声,并非闲笔,另有深意!
综合分析:本诗意境清幽,以“忧”统篇,以“钟”收篇,聊聊数笔勾画出了一副《姑苏江夜图》:“霜”透出作者“心寒”;“愁”漏出作者“心忧”;钟,乃佛家之法器,钟声,洪亮激越,舒缓悠扬,浑厚绵长,振聋发聩,安人心神,驱恶镇邪,暗示黑夜过去黎明到来,叛贼灭亡,山河重振!
钟声过后,作者安然而卧,进入梦乡……
2022.01.0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