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 :这篇纪念文章,本可早些写成,历经许多年,难遂其愿。每当提笔,皆因父亲突然离世时,肝肠寸断的创口,每每作痛,写不下去……
2022年1月11日腊月初九日,是慈父诞辰百年纪念日。这篇勉强成文,仍难如意的文章,算是儿女们对慈父一生的崇敬、不舍、眷念与感恩吧!人生一世,慈父百年!百年教诲,百年恩惠,儿女百年铭记,子孙千年永续!

一枚手戳,一枚既普普通通,却又极不寻常的手戳。静静地躺在它的主人,为它精心刻制,长不过食指,粗不过拇指,极为迷你的手戳匣中。23年过去,几乎被岁月遗忘,被时空尘封……

我屏住呼吸,轻轻地拉开薄薄的,仅有两个毫米的匣盖儿,骤然呈现眼前的,是一枚十分熟悉,黄澄澄的椭圆形手戳!那可是父亲在世时,用过的名章啊 !

我心头一热,嗓子发紧,百感交集,泪蒙双眼 …… 我急不可耐地,将它从木匣中取出来,捧在手心里,全神贯注,细细的端详。

手戳,在那个年代普及且必备。所用材质以木料,石料居多。父亲这枚手戳,用当时较朴实,当下却很奢侈,很名贵的象牙制作的。它周身闪着柔柔的玉润的光。由于不敌岁月的洗礼,同大多数象牙制品一样,”象牙白” 已变成了”象牙黄”。

戳身上,也如放久了的木头,出现了一道道极浅,极细,珠丝般的裂痕。但是,瑕不掩玉,反倒更权威的诠释了,它岁月的悠长。

父亲的大名,以楷书刻就。中规中矩的书法与刀法,无不渗透出,刻戳匠人的不俗功底与父亲选材质,选字形的独到。

都说印如其人,一笔一划,毫不含糊。大宋体的端正架构,彰显了父亲那棱角分明的一生。

几十年中,父亲那双强有力的大手,无法计数的摁印,在光滑的印柄上,在龟裂的丝缝中,碾进去的那些岁月印尘,依然可辨。

印头那一端,无数次戳印后,仍存的印泥,也还鲜艳如初。父亲的大名,就卧在那朵如莲的红蕊中,熠熠生辉 !

多少个花秀、花开、花又落的季节;多少个未知、已知、更熟知的年代。它完整地见证了,父亲的青春与活力、智慧与责任、激情与付出 !

无论开心的日子,还是重要的时刻,都需要它来印证。所以,走南闯北的父亲,一直将它带在身上,成为孤独、孤寂,想娘思乡时,不可或缺的伙伴。

民国时期,北满的朔风,在山林间怒号,耳朵能冻掉。北满的大烟泡,满世界狂抛,雪深可没腰!那时,一心为家解急难,背井离乡闯关东的父亲,还是个一腔热血的青年。瘦瘦的身子,空空的肚腹,薄薄的棉袄,难抵塞外严逼的霜刀 !漫长的日子,真的很煎熬。

在苇河①的深山老林里,在旧掌柜的贸易货栈中,他终日苦作,甚至通宵达旦,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难以克服的艰辛。靠着一身过硬的,精湛的木匠手艺,凭着艺德双馨的处事为人,不记得失,与人为善,牙关紧咬,苦干实干的打拼,最终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牢牢地站住了脚,扎下了根 !

当然,在老掌柜年终结账,算盘珠儿劈里啪啦,欢快的脆响声中,它目睹了,与苦斗,却其乐无穷的父亲,那会心的微笑 。

建国初期,父亲从老家接来妻女。又添丁进口,有了儿子。还要赡养,远在山东老家的父母双亲,仍然很苦劳。所有今天看来无法想象?无法做到的事。为了生活,为了老少,为了家族,对所有的梦,都需要自己圆的父亲而言,苦无良策,别无选择!他只能做到,他必须做到 !

那时,哈尔滨市区内交通不发达,出行不便。从住处跨区去”老上号”②酒厂上班,路途很远。他每天都得提前两个小时,安步当车。那真是,”顶着星星走,踏着月儿归。雨急发根透,雪落须霜飞”。父亲,默默承受,不畏辛劳!它,领悟了父亲,为家,为妻,为儿女,有罪自己遭!生活艰难,压力大,从不皱眉梢 !真男儿的,硬汉豪情!

五,六十年代。盛酒的容器,大酒桶,一色用木料打造。即便今天塑料,不绣钢等材质普及的情况下,欧美等国家仍延用木酒桶,只不过,改为机制罢了。那个年代,用手工打造大酒桶,要求极严极高。一个两头细,中间粗,半人高,百多斤,圆滚滚的大家伙。弧度、密度、强度、透水性,密封性,丝毫不能差,近乎苛刻!一般工匠绝不敢伸手,只能敬而远之。父亲手巧艺精级别高,打制出的大酒桶漂亮,结实,耐用,流水线生产的一般?广受领导与同行们的夸赞好评与尊重!很难想象,一个大中型企业,产品容器天量的维修与更新,硬是靠父亲为主,几个人的小小班组来承担,来保证,来完成?简直就是奇迹!今天看来,我仍为父亲和同伴们创造的,那些不可能的可能?感到伟大!自豪!

人,毕竟不是机器?得用什么样的干法?什么样的速度?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这道算数题,傻子都能解。以一当十,恐怕不行!不能当百也得近百!父亲刻苦钻研,动脑筋,搞革新,改进工具工艺,多次被评为模范,评为光荣的先进工作者!清楚的记得,厂方赠与并挂在家中,一米多高的大镜子上,大书”巩固成绩,大放卫星”!那深深刻进镜片的红色大字,让你永远也无法忘记,那个大干快上,力争上游的火热年代 !

奇迹创造出来了,卫星也放上去了。可代价是,累垮了身体,累弯了那个,支撑一家老小生活,确保一个都不能少,一辈子落下顽疾,每每伤痛的腰 !

三年自然灾害,那个让人至今想起来,仍刻骨铭心的艰难困苦时段。父亲,就是用它领回薪资,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它,看到了父亲,勇挑重担,规避风险,与家人共度时艰。它,知晓父亲,对家庭,对妻儿的挚爱。它,见证了父亲殚精竭虑,忘我劳作,泰山崩于前,也不改初衷的坚韧信念 !

父亲生前工作时,我常常看到,父亲把它带在身上。走哪带哪,如影随形,极少分开。它,就是父亲身体的一部分,就是个有思想的活物。爱屋及乌,我甚至幻觉,它身上,尚存着父亲的体温 ?

岁月更迭,物是人非,令人唏嘘。它的主人,很久没有用过它,也不会再用到它了……

名章尤在,主人却已远行。撇下它,孤零零地承受着,与生俱来,必须承受的孤独 !几十年中,它骄傲的代表或等同主人,行使着至高无上权力的同时,也分担了主人的忧愁,分享了主人的快乐!

在启明星的星光下,在落日的余晖中。它恪尽职守,忠贞不渝的陪伴着主人,走进流转的四季,走过似水的流年。凡是主人足迹所至的地方,它都留下了赤色的印记!

它忠诚的完成了,主人赋予的全部历史使命。抛头露面,唯我独尊,无法取代,舍我其谁的风光了几十年后,不再问世事,毅然决然的重归于沉寂。

是啊!名份虽有,一旦与主人分开,哪里还会有它的用武之地?它与主人之间,真就像明朝四大才子唐寅,唐伯虎,在自画像上题写的诗句那样 :”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我本不认你,你却要认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没了我”。

霜染秋叶,雪飞春来。父亲辞世许多年后,我一直无法知道它的下落 ?一直为它的失落而伤感,以为无缘再见了。

没想到,老天有眼!万幸的是,小妹在打扫房间时,竟意外的发现了它,让这枚消声匿迹已久的宝贝,重现家人手上,重归儿女心中……

我心喜若狂,小妹也欣喜异常!因为,它的出现,让姐几个热爱父亲,想念父亲,那份不断发酵的情感,无形中,又多了个实实在在的寄托 。

在小妹,”哥!这可是爸爸贴身的东西,咱们一定要把它收藏好”的叮咛声中,我将它摆好位置,拿起手机,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虔诚的,为它拍下了,存档的纪念照片……

照片像素高清,连象牙手戳上的细纹及小木匣的木丝,都清晰至极,同实物没有任何的区别。思父最重,对父亲也最崇拜,最孝敬的大弟,听完我的叙述,看过照片,又见到手戳时,睹物思人,泪盈眼框,哽咽无语。将它紧紧地握在手心里,久久不肯松开!好言劝慰再三,他才不情愿地放开,那握名章的手。

是啊!看到这枚父亲一直使用的手戳,他心中那份冲动与难过,可想而知。不过,让儿女们大感幸运的是,”慈父虽驾仙鹤去,幸遗名章传后人”!这枚手戳,可是父亲唯一留下的贴身物件,绝对是传世传家之宝 !

它,必将时时刻刻提示着儿女们,父亲的存在;月月年年慰籍着,儿女们思念的情怀;世世代代唤醒着,后人感恩先人的功德!永远教育后人,铭记先祖们,为世代绵延,为家族辉煌,卓绝的付出!

草绿草黄,花落花开,经年流水,岁月无痕。转眼间,几十年没觅到它的身影后,一朝得见,仿佛又看到了,父亲那慈祥的面容与恒久的微笑。

父亲将与儿女们珍存的这件宝贝一起与他的后代永远同在!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既使,”白日星辰现,北斗回南面”,也不更改!
”水面秤砣浮,黄河彻底枯”,亦不间断 !
2022年1月11日 农历腊月初九
① “苇河” ,地名。现隶属哈尔滨尚志市,长白山脉张广才岭西麓,阰邻亚布力国际滑雪场。
②“老上号”,区名。现为哈尔滨香坊区,解放初期时的老称谓。

【作者简介】
李邦正,笔名正大光明,祖籍山东,哈尔滨市人,哲学专业,喜欢写作,曾在中央省市电台电视台及报刊媒体发稿数百篇。有六首诗作,收入影响巨著《中外汉俳诗选》。现作品散见于,现代诗美学杂志、京津沪都市头条、中华文学社、清秋文轩、书香文学传承社、锦绣文学、中国爱情诗刊、中华汉俳诗社、当代汉俳、和风汉俳,华夏汉俳等网络平台。欲求:勤耕诗林,乐描百花,闲来落几笔,潇洒度平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