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域军魂》作品集锦
走在家乡的这条路上
作者‖于同兴
组稿‖格桑花
编者按
或许
在每个人心中
都有一条
最熟悉最眷恋
最羁绊的路
不因经年而改变
不因见异而思迁
游弋的是
人生百味聚散团圆
红尘流年取舍恩怨
永恒的是
星辰大海绿水青山
还有那条家乡的路
牵魂魄萦心田曲曲弯弯


冬月,浮云遮蔽,天气昏暗,冷风嗖嗖。我走在家乡的这条路上,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这是一条我的家乡通向外面大千世界的主干道,是箭括岭山脚下一条平坦的慢下道。不翻山,不过沟,由北向南直直的通往远乡。这是一条自己从童年时代就经常往返的路,是母亲的娘家与我的故院老宅之间的一条路,她更是一条历经千年风雨岁月的古道。世世代代以来,我的家乡古周原那一片村落的人们,去往“东青化”“西益店”赶集,年夏时走亲访友,平时上北山打柴火,和山里人搞些物品交换的小贸易,都必须从这条路上往返。我十六岁(1965年)那年中秋时节,背着极其简单的行囊,和同村的伙伴田文生,就是从这条路走出家乡,参加工作,走向社会。 

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许许多多传奇故事和惊心动魄的往事,也留下了我的诸多记忆和感叹。从我三岁时母亲去世,被寄养在外公家,到五六岁时就独自在这条路上来来往往,这条路我已行走了六十多个春秋。五六十年代是徒步行走,八九十年代是骑自行车往返,再以后就是乘坐汽车。在这条路上,走完了我的童年时代,送走了我的青春岁月,消磨掉了我的中年时光。如今,我年已古稀,我明白,在这条路上,我已走不了多久了。但是越到老年,我却更加热爱和留恋通向家乡故院的这条路。

岁月流逝,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跟着改变。如今,交通方便,路上已很少能看到步行赶路的人了。这一次,由于岳母年迈,生活不能自理,其儿媳患重病,儿子带媳妇去西安看病,我和妻子从宝鸡来到驸马庄村岳母家中,照看岳母生活,这才有机会重走这条路。白天,我闲得无事,总喜欢回到杜城村我的老屋转转。一来是锻炼身体,二来是想重新寻找童年时镌刻在心中的记忆。回老家和儿时的伙伴叙叙旧情,聊聊小时候的趣事。再看一看小时候玩耍的村闾小巷,再听一听那熟悉的乡音乡语……
从我的老宅门前的大路上向南行走,途经上营村,戢武村,祝家庄村,再向东南方向稍拐,约一公里路程就到了驸马庄村,全程约4公里路程。母亲的娘家,我的外公家,就在祝家庄村一个古堡子中居住。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这是《诗经》中描写古周原的优美诗句。我的家乡是古周原的核心地带,是西周王朝早期的京都之地。这条古道和沿途的村庄,隐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故事。
三千一百年前,西周王朝的开创者,古公亶父(史称周太王),为了躲避北方狄人的侵扰,率领部族人马“两千乘”,从古豳地出发,渡漆水,逾梁山,翻越箭括岭(即岐山),来到千山怀抱的周原古地。“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经》,就是描述这段经历的。他们来到这个地方,一眼就看上了这片美丽而肥沃的土地,遂而在此安营扎寨,修渠引水,发展农耕,筑城建邦。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到古公亶父的孙子周文王姬昌时,已三分天下有其二。

西周王朝早期的圣贤达人者,在周原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上演了一场场波澜壮阔的历史话剧。这条路是泰伯奔吴的始发地。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为了实现其父想叫三子季历继承王位,好传位于季历的儿子姬昌(即雄才大略的周文王)的心愿,主动携其弟仲雍,从这条古道出发,向南渡渭水,越秦岭,直奔当时还很荒蛮的吴越之地,把周原的农耕文明和先进文化传播给当地。他们纹身断发,和当地人紧密结合,表示再不回周原的决心。泰伯奔吴,德让王位的美丽故事,为历代传颂;周文王访贤去磻溪,就是从这条路出发,从这条路上迎回了一代兵家始祖姜子牙。周武王姬发从这条路出发,率领西周兵马,东渡黄河,征战残暴的殷商。牧野一战,以少胜多,一举推翻了殷商统治,建立起了一个崭新的,朝气蓬勃的西周王朝。周公姬旦,也曾在这条路上忧国忧民,徘徊沉思,穷思机理。成就了他“制礼作乐”的伟大功业,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孔子之先的第一位圣人——元圣。礼乐文化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核心和主流。
也还是在这条路上,隋、唐皇帝多次从古都长安出发,翻越箭括岭古石道,去往“仁寿宫”、“九成宫”避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几十万人马,沿途留下了后世人津津乐道的各种逸闻趣事。
而这条路沿途村庄的地名,也仍然留存着3000年前西周在此建都驻兵的历史印记和美好的传说。我的家乡西杜城村,传说是当年西周都城的西城门所在地。而距我村正东约5公里路程,还有一个村叫东杜城,听说是西周都城的东城门所在地。而居东西杜城正中的是京当村。京当是当年西周京城的核心区,是周人处理军国大事的地方。民间有“东杜城,西杜城,两个杜城夹京当”俗语。据说西周都城迁到镐城后,为了迷惑敌人,保证京都的安全,将在周原的许多地名又重复用在镐城。今西安市内也有“杜城村”等地名存在。而我们西杜城村东边接壤的是“宫里”,近年西杜城村和宫里村合并,称为“杜宫村”。相传,“宫里”是当年西周王室的“后宫”,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召公等圣贤人物,当年都是在“宫里”出生并长大成人。故此,岐山被称作“圣人之乡”。旧时代,岐山人出远门去外地,腰间总要系一条黄腰带,到了外地,稍识文墨之人,就知道你一定是从“周公故里,礼仪之邦”而来的西岐人。据说这是周文王专门赐予岐山人至高无上的荣光与骄傲。到了外地,会受到当地人的尊敬和款待。
今天,岐山境内有许多村庄的地名,都有军营的“营”字。如大营、小营、南营、北营、右卫营等。据说这些地方都是西周当年军营的名称,是军营所在地。我们杜城村南边紧邻的是上营村,而“上营”即是当年守卫京城军队的兵营名称和驻扎地。距上营村南约500米是戢武村,戢武村是当年西周制造兵器和收藏武器的地方。即国家的武库。而我的岳母家“驸马庄”村,则是当年周王室驸马的封地。
据考古发现,周原一带出土了许多西周时期的水产动物的骨骸,如鱼、虾、蚌等。证明那时周原一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水网密布,湖泊纵横,蒲草和芦苇等水草植物生长茂盛。和杜城西庄村一沟之隔的蒲村镇,听说当年就是长满蒲草的湿地。3000年前周原一带的气候类似于今天江南一带,是鱼米之乡。而那时周原一带人口稀少,大片平整而肥沃的土地荒芜。这就为西周早期在此发展农耕 生产,滋养军队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西周早期的决策者们,在周原实行德政仁政,亲民爱民的政策,得到了周原一带民人的支持和拥护。故此,西周部落从古豳地来到周原,便很快发展壮大起来。
家乡的这条路上,也留下我家几代人的欢乐和悲哀。
父亲在这条路上迎娶了他的新娘,我的母亲。母亲则在这条路上怀着忐忑和不安,也怀着对人生的希望,走进了我的家门。然而,母亲的遭遇却是极其悲哀与不幸的。父亲是一个脾气暴躁,感情淡漠,思维简单,缺乏主见的人。是旧时代部分农民的典型代表。他们在社会上是弱者,在家中是强者。听奶奶说,父亲经常拿他吃烟的烟锅击打我母亲的头,母亲的头上经常留下“生姜疙瘩”(奶奶语)。家门和母亲同时代的大娘曾对我说,我母亲回到娘家,就不愿意再回到我家,常是外公好说歹说劝回我家。今天想想,这也是老一代人的悲哀,也是中国几千年妇女受压迫的缩影。
母亲18岁走进我的家门,27岁怀恨离开人世,她在这条路上,也只匆匆往返了9个春秋。当年她是拖着多么沉重的脚步行走在这条路上?是这条路见证了母亲的悲剧人生。寒风催悲,今天,当我在这萧瑟的冬月,又一次走在这条路上,也不由得使我又想起了母亲。
走了一辈子家乡的这条路,也亲眼看到了这条路的前世今生。 
五十年代以前的千百年,这是一条碾轧着深深车辙的黄土路。路上能看到是行色匆匆的路人,马车夫扬鞭吆喝牲畜的粗犷而略显笨拙的作态。雨天,道路泥泞不堪,黄泥陷入行人的脚踝以上。晴天,一阵风吹来,又是黄土飞扬。七八十年代,它变成了沙石路,成为岐山县与北边麟游县的主干道,而且通了班车。但大量从北山中拉石头的大卡车,把它碾轧得坑坑洼洼,满是伤痕。近年来,他变成了平整而宽畅的柏油路,各种各样的车辆来往如梭,为家乡的发展,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从童年到老年,在家乡的这条路上无数次的行走,然而,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年龄,也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同的感受和情景。

春节期间,是家乡这条路上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从大年初二到大年正月十五,这条路上走亲访友的人,南来北往,熙熙攘攘。特别是正月初二、三,路上行人成群结队。每每站在村头,远远望去,花花绿绿,成为这条路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在走亲戚的路人当中,最惹人眼球的是年前结婚的一对对新人。在如织的路人当中,人们总能一眼看出来。他(她)们打扮得特别漂亮,脸上洋溢着快乐而幸福的光泽,浑身上下充满了青春的气息与活力,成为许多未婚青年的羡慕。当然了,也不由得使许多老年人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的岁月。
仲春时节,草长莺飞,万物复苏。走在这条路上,向不远处的千山脚下眺望,村寨中农家小院的土墙青瓦,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格外醒目。一簇簇粉红色的桃杏花,洁白如雪的梨花,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和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美得让人陶醉;暑夏,雨后新晴,走在这条路上,一阵阵凉风袭来,大片的青纱帐沙沙作响,路旁田野中的苞谷硕硕壮壮,吐出青黄色的丝须,使人感到田园满是生机;秋天,走在这条路上,田野中沉甸甸的谷穗和火红的高粱,满是丰收的景象,惹人欢喜;孟冬时节的午后,走在这条路上,温暖的阳光,斜辉脉脉,普照大地。广袤的田野中,青苗笼地,宁静而淡阔。路边的村庄中,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聊天,小孩追逐嬉闹,牛羊咩叫,鸡鸣犬吠,一派安逸祥和的景象。而庄户中农家小院的上空,袅袅炊烟,冉冉上升,渐渐化作淡淡的白云,飘向遥远的天际,使人想起久远的岁月…… 
童年时走在这条路上,心中总是有一种孤独与胆怯,怕路途中有恶狼出现,怕路边的玉米地里突然窜出一个怪物;青年时走在这条路上,心中却满是惆怅和忧郁,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向何处去?时到中年,却很木然,眼中总是看不见田野风光,心中经常想着工作中的人和事,想着孩子的读书和就业。只有到了老年,这才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险与不易。七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也只有这时,才感到人生易老,光阴已逝,岁月难回。才感到这条路满是风光,满是熟稔,满是留恋。还总是想在这条路上多走走,多看看。 

走遍天涯路,最亲是故乡。故乡的路啊!她才是异乡游子心之所指的家,寄托着浓浓的乡愁情怀。
2019年12月16日初稿于岐山
2022年1月12日修改于岐山


作者简介:
于同兴,笔名,于辉,男,72岁,退休公务员。陕西岐山县人,军旅十年,一生爱好文学。退休后在有关书、报、刊、文学平台发表纪实散文30多万字,著有纪实散文集《流淌的岁月》、《风雨流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