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经淮阴
康熙
1684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时经过淮阴,写下了《晚经淮阴》这首诗:
淮水笼烟夜色横,
栖鸦不定树头鸣。
红灯十里帆樯满,
风送前舟奏乐声。
(此诗出自孙爱琴老先生选编的、淮安市政协编印的《咏淮诗集》
淮安市文化艺术学校原校长朱林教授就此诗进行了解读,同时就“大运河百里画廊”的规划建设向市有关部门提议:
清江浦大闸口那片景区起名为“红灯十里帆樯满”。而选一适当位置新建“康熙咏淮诗碑(扬帆船型)”,统揽全景。而如能再选适当位置新建一“双船之上架戏台,迎接乾隆进淮安(清江浦)”一景,当然更好。那将是独一无二的带有淮安大运河特色的舞台,是外地游客照相打卡地。——这舞台还可为现在群众演出的场地。
现在清江浦大闸口那一大片新的景区,就是在“恢复”当年运河之都时的风貌,而康熙的这首《晚经淮阴》正是当时运河之都繁荣景象的最好明证!特别是“红灯十里帆樯满”一句,清江浦当年里运河的晚上是“红灯高照,绵延十多里”;而“帆樯满”三字更是把清江浦晚上的繁忙景象生动而真实的描述了出来:晚上的帆樯本该是落下来休息了,可它还“满"着呢!还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呢!——这不正是”壮丽东南第一州“最为形象化的描述吗!
可以想象是,皇上的船还没进清江浦时天已经晚了,“横"(音似很),很晚、很黑,康熙先是听见、看见本该上宿的鸦雀怎么还在飞着、鸣叫着啊?再往前行就出现了三四句的画面了。层层递进的。诗画融合而一的。
《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迷异》载:“高宗南巡……彼时各处商绅争炫技巧,两淮盐商尤甚。于时,凡有一技一艺之长,莫不重值延致……又南巡时须演新剧,而时已匆促,乃延名流数十辈撰《雷锋塔传奇》……又御舟南行之时,双舟前导,戏台架两舟上,向御舟演唱。”这不仅说明当时的戏曲繁荣,也可证明当时的盐商鼎盛。
以上为朱林教授的见解。现转发于此,以飨读者。
2022.01.12
(朱林教授在授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