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观音菩萨”
文/寂空居士
观世音菩萨,家喻户晓,民众常常称其“救世菩萨”、“莲花手菩萨”、“圆通大士”等。观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属印度菩萨,号称“西方三圣”之一。
在我国魏晋时期,随着净土宗盛行日益深入民众心里。净土宗即念佛,追及西方极乐境界。鉴于当时社会动荡,民众生活苦难,促使人们愈加信奉观世音菩萨罢了。
至唐代,为避太宗名讳,去“世”字,民众称“观音”、“大悲”,流传沿用至今。历代大力兴建观音庙,众多民间传说早已耕织人心,甚至融合于民俗中。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已成为华夏儿女广泛信仰基础,在中华大地逐渐建成众多的观音道场,引来无数海内外信徒及游客的朝觐。
浙江普陀山,建于唐代,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已成为全国著名观音道场。逢观音圣诞日、成道日、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地。此时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缭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曼妙梵音回荡山间,屡现瑞祥,信众求拜,灵验频显,其盛况叹为观止。
四川广德寺、灵泉寺被民间誉为“中国观音故里”,遇菩萨生日、得道日、出家日,大批信众自发组织盛大香会,规模全国罕见。周边数省甚至东南亚国家、地区信众纷纷踏至,前来进香,人数近百万人。
风景如画的海南三亚南山,建成海上观音,被誉为“世纪级”佛事工程。塑像高108米,耗金100多公斤,镶嵌120多克拉南非钻石及数千粒各色珍贵宝石,采用传统“宫廷金细工”制造技艺,观音金身由200多金片,纯手工敲打并焊接而成,三尊化一体,巍峨壮观,创世界造像之最。
在广东东莞市樟木头镇,也有一座圣地。始建盛唐,传说观音初入中土时首处停留之地,供奉33米世界最大花岗岩观音石雕圣像。圣像端坐须弥莲座,头戴宝冠,身着天衣,肩披帔帛,胸饰璎珞,左手持净瓶,右手结无畏金刚印,古朴典雅,极具盛唐风格。
而佛山市南海西樵山顶,有一座世界上最高观音坐像。高61.9米,慈眉善目,稳坐在莲花台上,广视众生,显现安详与凝重。
至于苏州重元寺,遂将禅意巧妙融入自然、野趣、质朴的景观,建于南梁时期,清朝因避玄烨讳,易“玄”为“元”,寺名沿用至今未改。
最古老的柏林禅寺,位于河北赵县,创建东汉末年,原名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易名柏林禅院,自元代至今称柏林禅寺。邢台白崔庵则为千手观音的初禅之地,建于晋朝,距今1600多年,为黄河以北规模最大的佛教圣地。
在美丽澳门,建于明末的普济禅院,见证了清廷衰弱、列强侵略、“望厦条约”的签订等,主殿供奉观音,逢观音诞期,殿内香火鼎盛,善经不绝,热闹非凡。
救苦救难观音菩萨,多见于文学作品及雕刻等方面,历朝历代渐渐地植根于民众心中。比如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有关观音菩萨故事诸多。在雕刻方面也有反映,北魏开始,石雕观音造像盛行,历经北周、北齐、隋唐、北宋、金、元、明、清,观音造像有石雕、木雕、彩塑、铜鎏金等,塑造了各式丰满的观音形象,同时表现了古代匠工精湛的技艺。
千百年来,形成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它是中国历史上僧俗佛教信仰者对印度佛教的发挥演绎,完美地与中国传统道德结合,形成的一种佛教信仰体系,表达着人们朴素善良的思想、感情与意志的宗教民俗而已。
站在新时代,回溯观音道场及文化的兴衰历程,清晰地看到一位大慈大悲,法力无边,救苦救难的宗教形象,依旧活跃在信众之中,不断演绎着人性的善良与真诚的品质,应该是一件幸事、乐事,值得提倡罢了。
(2021.11.2初稿于驼城,2022.1.6定稿。)
作者简介:寂空居士,信奉佛法,弘扬佛文化,抒写真善美赞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