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办公室,无意中看到《中国电力报》创刊40年的征文启事,便想着要写点什么。是的,我是应该写点。因为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成长最快的一段岁月,就是与《中国电力报》相遇的时光。完全可以这样说,正是《中国电力报》这个平台,让我的新闻理想,成了我终身追求的事业。

有的时候,回忆实在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沿着时间的轴线慢慢往回走,以前遥远的往事,突然从记忆里一路跑来,清晰得就像发生在昨天。
任何一次相遇,都是命中注定的缘分。一切要从1987年的初冬说起,就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我刚刚从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公安处调入安徽蒙城县供电局做保卫股说起。分配在保卫股每天坐在办公室临窗的办公桌前,第一次遇见《中国电力报》,视觉领域的创新,专题栏目的策划,明快简洁的风格,副刊“茅草地”,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实现了从不会写稿到提笔入情入理速写一线电力人的跨越,这源于在电力基层一线工作的历练时自己时时刻刻做个有心人获得,由于自我努力,主动承担起国网蒙城县供电公司国企宣传重任在肩。在经历第一次农村电网改造,在用电同网同价优质服务的路上,在新老交替的电力改革下,在光伏发电的成片组件走进乡村时,亲身感受电力行业的高速前行,感受国企创新的澎湃脉动,忙碌而喜悦。30多年来,伴随着一篇篇文章在《中国电力报》上散发出油墨的清香,感觉《中国电力报》为一线通讯员提供和培育人成就人的沃土……回望与《中国电力报》同行的日子,我有苦累,更有收获的甘甜,这不仅是一线通讯员赚得的能力提升与展示,更是自信、自立、自强的勃发。
一份付出换来一份回报,我也要学着投稿,把身边的故事讲给大家。第二天,我继续坐在这个临窗的办公桌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用钢笔认认真真地撰写了人生中的第一篇新闻稿件。农村电网改造迎来“同网同价”时代刊在《中国电力报》快车道。
1987年12月,我从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公安处调入安徽蒙城县供电局做保卫干事。那年月,科室轮流派一人值班。值班有事办事,无事喝茶看报纸。供电局订有《中国电力报》,四开四版,小巧玲珑,尽是行业内的事,看着就亲切。还有副刊,对我这样喜爱文学的年轻人,有着颇多诱惑。无意间,看到该报征集稿件的启事。我曾经随意写过诗歌、散文、小说,还在市里得过一次奖,但没有变成铅字。于是,我关上门,不顾汗流浃背,偷偷干起了“私活”。避人,不是怕被发现干“私活”,而是怕稿子不中用,让人取笑。稿子寄出,果然泥牛入海。原来遥不可及的新闻宣传工作,正式进入了我的生活。甚至,还影响和改变着我的命运。此后,不管是桃李春风,还是江湖夜雨,我再也没有放弃过。
当时,我所有的稿件都是用钢笔一笔笔书写,一遍遍誊抄。上班的时候,要忙其他的工作,只有晚上躲在宿舍里,一个人安静地书写。一杯淡茶,一盏台灯,一沓稿纸,陪我度过了许多冷清的夜晚。现在想想,怎么都感觉有点亏,在自己最美的年华里,陪伴左右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不停在奋笔疾书。至今,我都无法忘记,有好几次写着写着,竟然困得趴在桌上睡着了。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对于那段经历,我完全有理由这样总结:刊发在《中国电力报》上的每一个字,都是我窗前的明月光,都是我心头的朱砂痣。
最早的时候,我在《中国电力报》上刊发的都是短消息。后来,渐渐开始发表通讯、综述。耕耘了多年,《中国电力报》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成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几十年前中秋节前,有同事拿一张报纸来,叫我请客。我看出是《中国电力报》,知道诗歌被中国电力报副刊,连声呼应:“请客,请客!”那是1999年8月19日的报纸,副刊右侧标着我的名字,文章右下角还配了插图。这是我第一篇被印成铅字的文章,那一天正是“青沙帐”刊诗歌,借助《中国电力报》副刊“茅草地”的地气,在“青沙帐”里滋润。
担任基层通讯员以来,我始终坚持行走在路上。我从一基铁塔走向另一基铁塔,在夜以继日的采访中,把匆匆忙忙的脚步,化成了一段段流淌的文字,在《中国电力报》上,多角度地展现着一线电力员工的坚守和付出。随后,几年里,我采写了《稳定农电工队伍是当务之急》,在安庆电力公司与《中国电力报》征文中被评为全国电力好新闻三等奖多次。
也许,心灵的远征,就是追求的过程。我的通讯员经历,虽然遭受了许多辛苦,但也收获了满满的喜悦。在《中国电力报》多次征文上,在报社表彰文件里,我都曾看到过自己的名字。这是我一生最珍贵的拥有,记录和见证着自己的成长。
现在,从一名通讯员到2021年的蒙城县供电公司六级职员加管理人员,一有空闲我依然会坐在电脑前,用文字述说自己的见闻,书写内心的情怀。我庆幸,因为《中国电力报》,我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用文字吐露自己有生的芬芳。
时间过得真快,时至今日,《中国电力报》已经创刊40年了。如果不是两鬓越来越多的华发,在不断提醒时光的流逝,我竟以为一切都还停留在昨天。幸好,自始至终,我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中国电力报》。作为曾与她一同走过青春年华的通讯员人员,作为电力行业改革发展的亲历者和宣传者,我深感骄傲与自豪。
在这40年里,我接过数不清的编辑老师打来的电话,也曾在21世纪2010年收到报社老师们手写的叠叠信函,我们也因此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如今,《中国电力报》的编辑老师们通过现代通信手段与我交流的亲切话语还一直回响在耳边,他们让我的文章得到升华,部分文章还成功刊发在头条位置。这一切,尽在感恩与回放之间。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40年华诞,激动于情,祝福在心!编辑/文字(王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