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非常时期,劝诫可能面临着一种尴尬的现状。六零后劝九零后别熬夜,九零后劝诫六零后戴口罩,结果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其中的原因,恐怕不仅仅在于所谓的“代沟”、“年沟”,还可能因为各自劝诫的方式和内容都让对方难以接受。
在我看来,当此非常时期,在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一些人却不以为然的大背景下,劝诫不是警示,别指望“响鼓不用重锤敲”;劝诫不是命令,别奢望“一语惊醒梦中人”,而应该采用优雅风度、温和态度、合适力度和恰当速度,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劝诫需要优雅风度。既不能搞亲情绑架,也不讲阶级斗争。请看这样的劝诫标语:“带病回乡,不孝儿郎,传染爹娘,丧尽天良。”“带病回村,不孝子孙”“今天上门,明年上坟”……你是不是感觉到有一股冷气嗖嗖嗖从脚底直窜头顶?如果换一种温和的方式“你不聚,我不聚,人人齐把病毒拒”,是不是感觉舒服多了?同样是提醒自我隔离,如果说“湖北回来不报告的人都是定时炸弹。”“发烧不说的人都是潜伏在人民群众中的阶级敌人。”“宁把脑袋睡扁,绝不出门冒险”“今天走亲访友,明天家中剩狗”“如果不想在房间,那就请进太平间”……难免让人心寒。能不能换一种方式,“神仙也要戴口罩,出门不是开玩笑。”“返乡创业莫乱窜,左邻右舍捏把汗。”这样听起来是不是顺耳多了?
劝诫需要温和态度。说话留有余地,不要把人一棍子打死。同样是劝诫人戴口罩,有人板着面孔恐吓:“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不带口罩乱集聚,家人含泪过头七。”“不戴口罩你试试,试试就逝世”……有人变着法儿乱侃:“平时出门戴口罩,否则麻将都点炮。”“不戴口罩就出门,这个杂种不是人”……如果换一种说法,加一点科普味在里面,就会大不相同。“省小钱不戴口罩,花大钱卧床治疗。”再像“不戴口罩没法过,小不忍则闯大祸”……这样听起来,是不是感觉有点亲民的味道?
劝诫需要合适力度。好的劝诫不需要用力过猛,不要求一杆子打倒一群人。同样是劝诫不要走亲访友,直白的表达是:“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春节聚会一时爽,隔天医院床上躺。”“一人传染全家倒,财产跟着亲戚跑。”理固然“端”,但话太“丑”。可是,如果换一种方式,“孤独两星期,热闹一辈子。”“守好自己的屯,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低眉谢绝您入村,春暖花开再相亲。”“亲戚不走,来年还有;朋友不聚,回头再叙。”“少吃一顿饭,亲情不会淡。”你是不是觉得好多了呢?
劝诫需要恰当速度。欲速不达,过犹不及。同样是要疫区返乡人员自行隔离,心怀愤恨的人会这么说:“不主动自行隔离,断子绝孙。”“出来聚会的都是无耻之辈,一起打麻将的都是亡命之徒。”“今年过年不串门,来串门的是敌人,敌人来了不开门。”“你把门串,疫情扩散,逮捕法办。”“今天到处乱跑,明年坟上长草。”“返乡人员不隔离,亲人不死扒层皮。”“外地回来不报告,整个村子跟你闹”……这么说对吗?当然也对。但是总觉得有点急于求成了。如果换一种方式:“发热症状早点看,自行隔离不传染。”“面对疫情别添乱,在家也能做贡献。”“现在的不见面,是为了以后更长久的陪伴。”“不聚餐,是为了以后还能吃饭;不串门,是为了以后还有亲人。”是不是感觉能接受多了?至于像“老实在家防感染,丈人来了也敢撵”这样的说法,似乎更有了一点调侃的味道,也许更容易让人接受。
当然,劝诫也应该避免歧义。比如“一人睡觉全家光荣,全家睡觉精忠报国”,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现在请吃饭,全是鸿门宴”,算不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至于“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就更是近乎千篇一律的“万金油”了,这样的劝诫,不知道说给谁的,不要也罢。
是的,劝诫是一门艺术,既不必一脸无辜,也无需满腔怒火。这世上没有那么多“亡命之徒”“无耻之辈”“不孝顺子孙”,也没有那么多“丧尽天良”“相互残杀”“自寻短见”,更没有人愿意“坟上长草”“进太平间”“试试就逝世”,非常时期,有话好好说,有效有益,利国利民。比如要说戴口罩吧,我还是最喜欢这样的说法:“以前蒙面像坏人,现戴口罩好友邻。”至于要表达“忍得一时思念,为了来日相见”,我觉得还是化用古人说的那句诗吧,既含蓄又浪漫:“感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危难之中见身手。非常时期正是考验劝诫技巧的“试金石”。让莽汉脱掉棉衣的,不是色厉内荏的北风,而是和颜悦色的太阳;让岩石放弃棱角的,不是斩钉截铁的斧凿,而是浅唱低吟的溪流。接地气才能赢得高人气。既然劝诫的出发点和目的地都不是为了和人赌气、惹人生气,而是为了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战胜这场来势汹汹的疫情,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充分发挥母语的魅力,最大限度地彰显劝诫中的文学力量?

作者简介:萧军,祖居商洛洛南,自称云蒙山人;爱好文艺,有作品刊发于纸媒和网刊。愿认识更多朋友。
发稿编辑:张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