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村的葛同书院
文/青松
(一)高原奇葩
一个崇教尚学的动人故事,
曾经在神奇的黄土高原演绎呈现。
传遍了充满诗意的黄土高坡,
神秘的山、沟、川、原。
在仰韶文化摇篮地域的汾川河谷盛传。
在大汉王朝已兴盛的村庄,
精采上演。
把藏满传奇的古村落一石村,
鼓动渲染!
古村落的“葛同书院”,①
如一朵美丽的文化奇葩,
芬芳斗艳。
历经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
风云变幻。
仍激励这里的人们,
崇尚科学,
让文化教育事业,
得以蓬勃发展。
文脉传承,
薪火相传。
唐人“葛同”,
有兴办学堂之宏志夙愿。
把书院兴办在家乡的古村落,
名曰:“葛同书院”。
有了“葛同书院”,
古村落文人辈出,
才有了“秀才村”的美赞!
“葛同书院”
和《中国传统村落一石村》,②
厚重的文化底蕴,
融合一体,
庚续延传。
“葛同书院”和《人民日报》,
赞誉的“秀才村”的文化历史,
脉络相通,
紧密相连。
“秀才村”的美赞,
是“葛同书院”精神的传承发扬。
“文化名村”的桂冠,
和“葛同书院”的深远影响息息相关!
“秀才村”是“葛同书院”的传承发扬,
华丽身变。

沧海桑田,
追本溯源。
亘古传奇,
无需深入细研。
有多少朝代,
在这里兴办过书院?
“葛同书院”,
究竟存续了多少春秋岁年?
出了多少状元、进士和生元?
有多少人争取功名,
做了朝官?
现如今,
葛同遗风”在传承,
“秀才村”的美称,
仍在延续,
赞誉不断。
峥嵘岁月,
烽火连天。
革命战争年代,
经历的血雨腥风和战乱。
刀光剑影,
血与火的洗礼,
多少次烈火的焠炼?
在这里,
曾经有,
无数英雄的传奇故事,
接踵上演。
人民英雄刘志丹的军指挥部,
红一军团的“随军医院”,
曾设在“秀才村”的牛家大院。
多少首长和名人,
曾亲临这里视察,
看望英雄的伤病员!
军民鱼水情深,
送“军毯”、起“乳名”,
成为佳话美谈。
这一切,
都和“耕读文化”相关,
“同学情”是“战友情”的最好续缘。③
在这里,
因伤病牺牲的二百多名革命烈士,
英魂长眠,
安葬在,
“秀才村”红军台的烈士陵园。
葛同书院的遗址上,
也曾是红军、八路军的炼兵场,
战旗猎猎,
军号声嘹亮震天。
革命战士在这里,
为东征和保卫红都延安,
休整、戍边。④
鲁艺的俊才文媛,
曾来这里采风,
在古窑洞内,
把民歌“蓝花花”整理编纂。⑤
现如今,
“蓝花花”已成为,
享誉寰宇的民歌经典。
和平年代,
激情似燃。
西安体育学院,
西北农学院的大学生,
曾来这里劳动锻炼。
传授文化科学知识,
把体育技能教练。
开展体育运动,
试验粮食夺高产。
“秀才村”办过私塾、冬学,夜校,
办过初小和劳动大学,⑥
还接纳过近百名,
北京、延安、姚农知青,
来这里“插队”磨炼。⑦
“秀才村”是延安市(县〉,
最大的知青点!
“秀才村”在延安办过,
农民书法展,
翰墨飘香,
把革命圣地渲染。
村办杂志“蓝花花”图文并茂,
把“秀才村”的文化风采展现。
“秀才村”纂有村史、家谱,
多部人文传记已出版。
“秀才村”的文人志士,
赋美诗千首,
书华章千篇。
百幅墨宝,
翰墨飘香人艳羡。
云岩县令,
宋人张载,
题写的“葛同遗风”碑文,⑧
是对葛同美德风采的颂赞。
也是后人,
对葛同为人师表的崇敬和美赞。
“秀才村”的美名,
是“古村落—石村”头顶的华丽桂冠。
是人们对“石村”的褒奖和艳羡!
“上了石村坡,秀才比星多”,⑨
是葛同文脉传承的丰硕成果,
结晶展现。
是葛同重教美德的庚续相传。
“秀才村”文风荡漾,
风光无限。

时空穿越千年,
历史原貌重现。
盛唐时期,
文化灿烂。
办学之风,
风靡华夏大地,
八百里秦川北南。
唐人葛同,
文彩飞扬,
武艺精湛。
高风亮节,
文武双全。
科举考试,
摘取武壮元桂冠。
官封节度史,
镇守两广边关。
曾做过翰林院修志文仕,
名扬京都长安。
因刚直不阿,
得罪朝庭,
蒙冤受贬。
不愿做官,
返回故园。
在石村和临真镇,
把书院兴办。
教书育人兴桑梓,
沤心沥血办书院。
筹款集资建房舍,
多少春秋熬暑寒?
传授文韬武略,
育人育德正理念。
辛勤耕耘数十载,
桃李芬芳,
遍布汾河川和周边府县。
朝代更替,
文化续延。
葛同书院,
几经扩建。
亭廊环绕,
房舍相连。
占地数十亩,
可称规模空前,
存续了数百年。
遇战乱院舍焚毁,
遗存星点。
仅留“枕头窑洞”四孔,
传说是后朝的续建。
书院的断壁残垣,
几大堆破碎的基石砖瓦,
堆积在书院遗址中央,
几十年前才被清理,
改成良田。
永留遗憾!
感慨万千!

百年奋进地覆天翻,
锦绣中华风光无限。
韶光沫浴,
辉煌灿烂。
看今朝,
“秀才村”已成为,
“文化名村”。
“中国传统村落一石村”,
象一颗明珠,
在汾河川闪耀,
晶莹璀璨。
数百名“秀才村”,
有大中专文凭的学士,
有知识的优秀女男,
战斗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
活跃在“强国圆梦”的各条战线,
为中华腾飞把赤心奉献。
继续书写新的华章,
谱写更美的诗篇。
文脉庚续文风漫,
文人辈出风采展。
“葛同遗风”永传承,
“秀才村”文风荡漾美名传!
二O二一年十二月八日于延安。

①古村落的葛同书院:指唐人葛同在汉王朝已兴盛的古村庄—石村,兴办的书院。石村也是仰韶文化的摇篮地之一。
②“秀才村”:(指人民日报)赞誉的,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临真镇石村。即“中国传统村落—石村”。
③指人民英雄刘志丹,延長战役后,把军指挥部设在他同学的牛金钟家院子。一九三五年冬,林、聶红一兵团的随军医院,也设在石村牛金鉅家大院。刘志丹曾给牛金钟的二弟牛金标,送过一条军毯。当时任红一军团总政治部副主任的邓小平,曾为一末出生的牛金钟三弟,牛金鈴起名“党胜”。
④指红一军团,直罗战役后,在这里休整准备东征,三五九旅七一七团一营,曾在这里驻军垦荒、休整,保卫延安。
⑤鲁艺的周扬、何其芳等人来临镇采风时,曾在石村牛汉臣家的老窑洞内(当时是石村乡政府的住地)编纂整理的民歌经典“蓝花花”。
⑥劳动大学: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延安县临镇公社在石村(当时叫红旗大队)办过“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⑦姚农知青:指陕西省姚家坡劳改农场的知识青年。
⑧宋朝云岩县令张载,曾为葛同办的临真书院立碑题字“葛同遗风”。
⑨“上了石村坡,秀才比星多”是流传了久远年代的一句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