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中的农村(杂谈)
文/任 彦
我闻到过“农村”的味道,你相信吗?信不信由你。那好,你就听我说一说记忆中的农村吧!
(一)
贫穷落后的东北农村
我生长在东北,但不是农村。一生大山为家、树木为伴,我们那里称为“林区”,整天闻到的都是树木的清香,真正的农村是什么“味道”?知之甚少。
尽管如此,在我的心里对农村还是有些烙印的。
山里人住时间长了觉得憋屈,闲暇时总爱聚在一起聊农村的事。因为他们都是从乡下走来的,对农村都是情深似海。时间久了,后辈人也都对农村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之逢年过节的时候一些孩子随同大人回访农村老家,学到了一些农村的风俗习惯,带回来照着做了。大人们看到就会说:“这孩子好哇,没有忘本。”那些孩子听了,自豪的笑着跑着玩儿去了。就是这样,山里娃撵着长辈活着,幸福快乐的活着,一代接着一代。
山里的村庄都不太大,百来户人家,千八百口人。谁家有个大事儿小情儿的全村人都来老忙。大到房屋翻盖、红白喜事,小到找狗找猫的事,不请自到,多年形成的乡情就像一张大网拢络着那里的人们。
不是吗?一年刚入冬的一天,接近午时,村西头赵家的疯媳妇犯病走丢了。急得老赵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了起来。心想,大半天没见人影了,如不抓紧找回来,天黑就麻烦了,这可怎么办?还没等老赵出门喊人呢,可是来帮忙的村民来了一大邦。岁数稍大的主动站出来当起领导,就地指挥。先把来的人分成几伙儿,交待一下丢失人的穿戴和外貌特征,又交待了应该注意的事项,出发分头去找。直到天黑才把丢失的人找到,抬回了家。赵家要留大伙吃饭,可谁也没有留下来。山里人就是这样团结,这样友好,这样淳朴,这样善良。其实,这就是农村的优良传统的延续和发扬。
村边有条唯一的马路,很宽又很长。我小的时候每天都要走在路上,困为我家紧靠路边居住,出行非常方便。走着走着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竟然觉得马路宽了许多,没有了尽头,顺着它能走到天边。
几十年来人们都是从这条路出的村去了远方。长辈们外出串门和上班走的是这条路;后生们上学当兵也都是从这里离开村子的…我的远方姐姐嫁人就是从这里走的,后来,她常说这条路连着家连着城,连着亲情和眷恋。
听老人们讲小时候的农村,那时生活很单调,没有电灯当然也就谈不上有路灯了。天一擦黑儿孩子们就躲在家里玩弄着小油灯,用蓆子棍把灯芯拨来拨去,多么渴望它能把全屋照亮。时间不长就睡了,手里还紧握着拨灯芯用的蓆子棍。而大人们也都居家围坐在火盆旁,叨着烟袋,唠着家常。
那时候吃的粮食只有玉米面,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粗粮,大米、小米、白面少得可怜,还是按着粮本上的人口数凭本购买。有的时候也有点红薯干、“放屁面”、高粱米,椰子油什么的。
人人都穿打补丁的衣服,颜色单调,不是黑的就是兰的,再就是灰的。男人少有穿解放鞋的、女人都穿自己做的布鞋、小孩没有鞋穿大多时间都是打光脚板,一年得有半年的时间是这样的。有谁穿过衬衣衬裤,不穿袜子的非常普遍。家家都是苦熬干休的过日子,真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缺衣少食苦不堪言。
农村,是一代人奋斗不息的地方,它蕴藏着几代人的梦想。人们都是在日岀而出日落而归,在刀耕火种的田埂上开拓出来了希望。村边的大槐树见证了青春爱情,谷草垛珍藏了幸福的欲望,石磨房碾出了平淡生活的味香。每天都是看着太阳渐渐西下,直至敛去最后一缕阳光。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东北农村竟然成为我国大豆和玉米的主产区,红高粱也成了辽宁粮食的特产。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高粱米饭是家中主食,家家比着闷做加红小豆的米饭来,大人小孩都学着做。同村的朱老三才只有八岁就会做饭了。红高粱加红小豆闷出的米饭那个香劲儿就甭提了,没有菜也能吃上两大碗。东北的土地广阔肥沃,长出的大豆玉米等都是优质的。怪不得农民出身的国家副总理说“东北的土地用手攥一把直流油”。有这么好的土地怎么还能饿到肚子呢?十三届三中全会做出了英明决策,为中国农业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大道。把“大锅”变成“小灶”,实行包产到农户,促进粮食大丰收。请看下面图中的硕果!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去克东县外调,10天时间分别跑了11个公社。每到一处,都是通过公社再深入到生产队,一边调查,一边体验农村生活。有几件有趣的小事儿还深深的刻在我的记忆之中。
一天,在一个公社办完事需要赶到另一个公社去,没有车,只能驾步蹦。我们为了节省时间便从大地横穿,走到漫岗顶上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站在岗顶四周远望,岗下边一片一片的树林相隔几里远或十几里远不等,其余的地方全是大地,可见了一望无际。秋收早已结束大地干干净净,一踩一股尘烟。 出发时有人交待我们要朝着有树的地方去,凡是“有树的地方就有村子。”我们选准方向朝着树林走去。“有树的地方就有村子”,果不其然,后来几天的实践中证实了这句话的真实性,是我觉得有趣的事情之一。
觉得有趣的事情之二,是“只闻鸡粪臭难闻树清香”。本来不是很远的距离,抬起头就能看得到,却耗去我们三个多小时的时间才来到树林边上。抬头看看天挺晴的,只有几丝云彩。擦擦汗喘喘气,眼前飞飘来五个字:望山跑死马。树林不宽,只有四趟“穿天杨”。秋风已经把大树洗刷得干干净净,连残叶都没给留下一片。正当我们喘吸时一股鸡粪味扑面而来,低头一看几只胆大的老母鸡正在看着我们,是在查看?还是被我们吓呆了?双方僵持之中,身后面突然传来“咯咯哒,咯咯哒”的鸡叫声,“噢,原来是有鸡在产蛋。”这正是:此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进入了不宽的街道树木就更少了,整个村庄被鸡粪味笼罩着,看样子,下雨或下雪之前是不会散去的。
第三件趣事是这样的:村民引导我们来到村支书的家。靠近村边新盖的两间小草房,土坯围成的小院落没有大门,朝向南面有个豁口就算是大门了。院内干净利落,一对新水桶放在窗台下的几块红砖上。门窗帖的大红喜字显而易见,看来这是个新婚之家。来到大门前村民朝院里喊了一声,屋门开了走出一位英俊潇洒的美男子,他就是新郎官村支书。
进屋后,新郎官招呼我们炕上坐。因为走路有点累进屋我环视一下就往炕边儿一坐,嚇,好家伙我差点坐到地上去。原来新炕蓆下面就是土炕没有炕沿,非常的滑。屋里没有一张桌子,没有一把椅子,只有一对新木箱子,是用土坯架起紧靠西山墙摆放着。我们只好站在屋地儿谈公事,事情谈完后支书带领我们去生产队马号休息。
躺在马号的小热炕上非常的舒服。望着屋顶的玉米桔想着心事:中国的农村都这样吗?什么时候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样子呢?
不用细想,那时候的想法都已经实现了,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喜人,要感谢政府的惠民政策,感谢党的好领导!

(二)
改革开放后的威海农村
我先后三次去山东,都住在乡下。威海市蒿泊镇台下村是我体验山东农村秋季生活的地方。三次时间不等,累计从八月初到十一月中旬。
台下村是威海市环翠区蒿山街道下辖的行政村,为镇乡结合区。台下村与向阳社区、山水社区、南葛拉村、北七夼村、西山口村、西庄村、五家疃村相邻,威海苹果、威海大花生是那里的特产。
从威海客运站乘坐44路公交车到台下村半个小时,中途径过15个站点,路程有10.5公里。
台下村建在山区属于农村,是农村但不产粮食。家家有苹果园,秋季到了苹果到是满地滚。红薯花生芋头也有种的,但都不多。只用来自已食用,不作商品出售。因为村子前后都是大山,土地零散不成片,不适合种庄稼只能发展水果产业。除特产苹果外还有鸭梨、无花果、葡萄、柿子、大枣、石榴等。亭院中有栽葡萄的,栽葫芦的,还有栽各种花卉的。
翻过南山在北七夼村我看见了麦田,不算太大,用肉眼目测也就是亩八的,有个五六块地。夏菜收完接着播种的小麦,当地人现在管它叫“冬小麦”。冬小麦长势非常好,足有一寸来高,翠绿的麦苗紧簇在一条直线上。远望就像学生的笔记本发大后普放在大地,等待农民用汗水书写丰收的篇章。底头细细的观察你会发现,队伍中的麦苗不是一般的高,也有稍微矮小的。你看见没有,队伍中高的护着矮小的。像似父子又像母女,那个亲密劲儿就甭提了!
绕到村庄南面的小河旁边,连串的养鱼塘一字排开。鱼塘边的小马架挺奇特,A字型的窝堡还拉起了彩灯,示意过往的人快过年了。是的,再有一个多月就是新年,就该开塘扑鱼出售了。到那时忙起来,银子哗哗的流入腰包,人们都会开怀大笑!
往南出村有座石桥很漂亮,四车道,沥青路面。白玉石雕刻的桥栏非常醒目,只要没有遮挡物很远都能看得到。走在上面感觉非常舒服,脚步也轻盈有劲了。
过了桥向左拐,继续东行大约四里又是一个村:冶口居民新区,这个村确实是新的。原村址在道南很不规整的坡地上,倒背脸,车人出入都不方便,于是就在道北填土造地好大一块地方。在这块土地上盖起了冶口居民新区。新区清一色的二楼砖瓦房,门房带道亭的,有车库,有储藏室,当然了还带燃气自来水。每家的道亭大体一样,大门一开都能开进小轿车。我从村中间穿过,看其建筑结构、院落部局完全相同,要是不看门牌号你一定会进错门的,再如果碰见厉害的山东妮儿肯定要把你给轰出来的。这样的村落在东北真是少见,走在街上感觉步入了仙境一般。
在冶口居民新区的北边不远处有一个很大的水库~冶口水库。上游10多公里长流径西七夼村的羊亭河水在那里被拦截,形成一面映蓝天、怀白云的人工镜子。于是,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画卷展现在游人面前。水库可以养鱼、垂钓、划船等,是环翠区首条省级美丽示范河湖,水库和着东方的大海共同构成了威海这座生态宜居之城的幸福元素。上图“骑行正棋山”的作者是这样描述那里的水库风景的:清澈见底的河水,楚楚动人的花朵,随波荡漾的小船…初夏的羊亭河,困为一湾碧水,平添了几许水潋滟的“水乡”神韵。
环湖半周来到201省道与202省道交汇处回望,在两道的夹角处有一很大的汽车销售公司,我进去逛了一圈,全是销售BYD的各款式轿车。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新轿车,用“铺天盖地”来形容有点过份,那用什么词儿来形容呢?
西山囗村离台下村不远,往东七、八里路是相邻村。那里的枣树成片,太阳照在上面一闪一闪的,满树都是“小星星”。西山口村东西走向,南北山坳中间有条小河,河的两岸枣园连片。紧靠北山跟儿是一条乡村公路,是台下村去威海市的唯一出路。
2003年10月1日,我外甥结婚的“车队”走的就是那条路。
台下村有个民俗,婚事简办。当然了,也可以是因家而言吧。我外甥接亲只去了两台车,就这两台车也算是个“车队”啊!头车是奥迪轿车接新娘用;后面中客是录像车,也是娘家人送亲坐的。上午八点准时从家出发,头车坐有新郎和男伴郎,后面的车坐有介绍人和录像师,就这样出发接新娘去了。民俗中规定:接亲不管多远和多近中午12点之前返回来就行,中途随便下车拍照,到什么地方下车几次随便。
家里边请有主持和厨师,接亲车走了他们才过来。厨师首先预备四个小凉菜放在桌上,再开始准备其它的菜。这一点和东北大不一样了。
来的客人都是连亲,没有局外人,三桌五桌就够了,分主桌、客桌按辈分男女分桌。接亲“车队”到家放过鞭炮12点准时开席,四个小凉菜就开喝,不宾酒让到是礼。这边开始喝酒那边厨师开始炒菜,时间不长有人端来四个菜把桌上的换走,就这样四个四个的换,桌上始终是四个菜。
喝酒的说道也很有趣儿。一人一杯必须先倒满,喝的时候能喝多少喝多少从不宾酒。喝了一会儿就开始敬酒了,新郎新娘一起来按主桌、客桌的顺序逐个敬,这个酒必须要喝,敬完酒就没什么节目了。主持宣布可以休息唠嗑,也可以到外面逛一逛再回来接着喝,只要娘家来客没说喝好了这酒就一直往下喝,喝到下午、喝到黑天、喝到后半夜都没准儿。当时,我和内弟都没有外道,酒喝了不少,吃了几口鱼就下桌去街道溜湾秀了。好半天有人来喊我俩回去继续喝酒,并告诉我们那里喝酒的习惯。你说这样喝酒是不是很有趣的事?你一定会说是的。在我们大东北喝酒是喝酒可没有这样的习惯,你说呢?
农村的事儿海多,说起来几筐几大箩,甚至是几火车…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农村。
2021年12月27日于铁力城南街


作者简介:任彦,伊春市乌伊岭区退休教师。在职时有多篇教育论文发表。二O一五年退休后开始文学创作,先后有诗歌、散文、小说等散见于多家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