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你是作家吗? 》
作者:王安德
很久以前,写过一篇小文章,说的是日能鬼和次能鬼的故事。里边有这么一句话“你写下喔东西我用脚都会写”。这句话出来后,有很多文友给我发微信、打电话,询问话是谁说的,我们找他算帐去,看他用脚怎么写。我哈哈一笑,这句话是一位朋友开玩笑说的,并无恶意。
含义有两点,一是我写了这么多文稿,他有些羡慕,想夸赞不敢明着说,当别人问他有何作为时,他红着屁股蛋子就有了后句话,我用脚写的。至于他用脚写下了什么,我不知道,反正一张简单不过二三十个字的便条,还是请别人写的。
说出这么多的话,并不是说人家朋友说的不对,反思过后,我才真正地发现,朋友的话,话中有话,意义深长,是有一定道理的。

业精于勤荒于嬉。是的,辛辛苦苦写了一百多万字,编印了三本书(实则叫小册子),又在整编两册,收录的各类文稿少说也有近三百篇。自费印刷,白白送人。有人双手接书,尊敬地道一声“辛苦了,谢谢!”而有人,单手接书,眉毛都不动一下,随手一扔,抛出一句话“有空看一看”。更有一位号称大老板有钱有势的乡党,活跃在大都市,周围有几百名文人墨客和企业界朋友。受朋友介绍,我很认真地寄去三十多本书,石沉大海,连个回音也没有,更别指望看书打赏了。就这样,天天还发着抖音,干喊着政治口号。
一位远在千里之外的退休大领导,被人称之为“文人、金笔”,几十年与家乡来往很少,朋友给我介绍说:这个人能的很,他身边有近千名乡党。让我联系寄书,我又是一次认真,三册书一下子寄去了近百本,还捎带些家乡特产,让尝尝家乡味道。谁知,又是个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几个月后,无意间我追问此事,人家撩下一句话“你是作家吗?”。我无言面对人家的问话,谁知,人家强词夺理地说“作家的书我都懒得看,还看你的,扯蛋。
一句扯蛋,把我打入地狱!
我浑身发凉!
天黑了,夜深了,躺在冰冷的床上,在我的脑海里始终传递着那句话“你是你家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不是作家,作家是我的梦想,我用心写人生,用笔写春秋,但我在努力中,无愧于青春”。
我写我心不求一文传千古,以文抒怀但求无愧于今生。
今年初,在文友志民先生的推荐下,我加入《作家故事》群,正赶上第一次征文活动,我快马加鞭,连夜整理了一篇文章《作家梦》,大着胆儿试投过去,在一个多月的煎熬中,我看到了很多不曾相识的读者、文友,给予点评点赞,甚至打赏。
后来,此文获得征文活动优秀奖!喜讯传过来,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动万分,并将荣誉证书发在我的朋友群、文友群,一时间,我火爆了,人们见我的第一句话是祝贺,第二句话还是祝贺!五月份,我在《作家故事》又投上了第二篇征文《作家故事,我的加油站!”在投稿前,我让志民和丽侠老师进行了专业性的指导和修饰,我很满意,充满着信心。
征文发表后,第一时间就得到三十多位具有专业水平、资深文学老师的点评和点赞,获得了较多的阅读量。评奖结果出来后,我有所进步,喜获三等奖!高兴之余,我将获得的奖金捐给了平台,将建议和意见留给了自已。 
不求尽如人意,但秋无愧于心。七、八月份,我又参加了第三次征文活动,将一篇《201办公室》小说文稿投寄过去,文章发表后,先后获得七十九位文友和读者的高度点评点赞,又有近千人的阅读量,三十九位文友打赏支持。此文在《作家故事》平台活跃了三个多月时间,受到很多人的关注,远在深圳和四川的同学与我交流,就连那用脚写文的好友,也笑着说“你真的是个好作家”。
带着这个问题,我又一次彻夜未眠,我始终考虑着那个话题,又一次问自己“你是作家吗?”。
我又一次肯定地说“我不是作家,作家只是我儿时的梦想”。是的,这个梦想在我十八岁那年就有看法,更有想法。这些看法和想法,来源于那个时代的《延河》杂志,来源于陕西作家路谣、陈忠实,到后来的柳青和贾平凹,他们的那些文学作品,我爱不释手,用微薄的积存购买了一本又一本,通宵达旦地读着,读着,读着,我就上了头。
开始了自己的初次创作,才有了处女作《三个姑娘》,才有了给父亲编印的《八十春秋》,才有了给女儿编印的《记者随笔》,才有了我的那本小册子《路》。后来,从岗位上退下来,我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了书法练习,五、六年之久,也练不出理想的名堂,书法家美梦从此破灭。又是几天几夜的不眠之夜,我终于又鼓足勇气,重新拿起那支神笔,发挥自已的特长,搞长篇中篇小说创作。
三年多时间,我创作了《白叶树梁》(约五万多字),
《韩城美食》(约二万多字),
《红色家庭》(約五万字左右),
到后来的《暴乱冶户川》(收录于公安志),《红楼苑》、《离婚》、《201》、《风流女人》、《黄河西岸》等。
将这些打印成册的文稿摆上案头,我瞅着心急心烦。这就是我的作家梦?不是,差的太远了。这些文稿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也没有几个人认可,想去编印成书,各种手续太复杂了。就在这进退两难的时候,一个叫张建超的老师和我交流起来,他自创的西北城际头条需要文稿,我就紧抓这个机遇,来了个韩城天天游,天天有乡下的故事投向西北城际头条,从最初的一日一篇,到后来的一天三篇。乱七八糟、马不停蹄地游来游去,写来写去,不出几个月,我又一次火爆韩城,火爆陕西,二百多篇游记文稿从百度中与大家分享!
我并不满足现状,在韩城作家群和很多老师的鼓励下,我立志要实现出书(册)的梦想!
我记得在过去流行过一句名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还有一句话: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有想法,有梦想,昨就去做。这叫“雷厉风行”。我对建超先生说“一年间,我将要出三本书”。不久,我的第一部文稿,起初书名为《韩城游记》交给韩城矿业有限公司印刷厂印刷,本书共收录我的各类文稿四十多篇,大约七万多字,并由市公安局长作序。清样出来后,建超先生审核后,建议将书名改为《乡事悠悠》。改是真的。我佩服他的用心和执着。随后,我又连续不断地给西北城际头条发稿,偶而也给其它网络平台发几篇稿子。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又完成了《槐抱椿》《土岭红叶》两本书(册)的编印,共计一千五百多册。
望着辛勤的劳动成果,我终于有了一种成功感!我自豪过,我也骄傲过。我对有些人说“这真的不是用脚写出来的”。我手捧着这沉甸甸的“果子”,我将她送给关心我支持我的很多老师和文友,还有我初中高中时期的同学。
韩城文学届的老前辈张申、于艳华、吉春、徐劲仙等老师都给予我高度赞扬。2020年11月份,在市文联、市作协领导的关心下,举行了一次我的文学作品创作专题研讨会。
我不是个作家,我只是个文学创作爱好者。是韩城作协和很多的文友老师,给予我鼓励和支持,是《作家故事》让我有了展示文学风采的平台,我通过自己的文笔可以宣传我的祖国,我的家乡,可以弘扬正能量,可以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发力。 
不求名与誉,只因一颗执着的心。
我在文学创作的漫长道路上,还在艰难地努力着,《乡村故事》《花椒红了》两本散本集和一部长篇小说《黄河西岸》正在编印之中,不久的那一天,我会和大家共同分享我的快乐!
新春将至,十分感谢各位老师,各位文友,还有那千千万万的读者和朋友,祝大家春节快乐!生活幸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2021年12月25日早上七点四十七分初稿,2021年12月27日下午三时审核定稿。
王安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