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
文/郭明
今年3月30日那天,是荆州市作协公布新入作协会员的日子,我和弟妹榜上有名,怀着感恩的心,在家乡原胜利学校老师群与老师们聊了聊过去的岁月。
话题就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学生时代写的《我的老师》这篇作文开始:
供销社的院墙边围满了半圈人,我老远就看见院墙上的布告上划了一个大红叉,知道那是枪毙人的标记,然而当我走近细看时,双眼却模糊了。正在惊愕之时,上课的铃声将我惊醒,我呆然地回到教室,愣愣地坐在座位上,思绪回到那……

一个盛夏雨后的夜晚,我和小伙伴们正潜伏在棉花地里,准备偷生产队的瓜以解口头之谗。突然,从农田沟那边大路北传来脚步声。
“咳咳……小向,你就回去吧,早点休息明天还要上课呢!咳……咳……这段路我就是闭着眼也能回到家。”这是住在我们生产队南头的五保户王大娘,这几天感冒了,去大队部卫生室看病回家晚了。“下过雨了,天黑路滑,我还是把您送到家吧!”一个沙市男人的声音回应到。
随着脚步声渐渐远去,我摇了摇齐头深的棉株,小伙伴们都悄悄地围了过来。我在他们耳边耳语了几句,他们忍不住暗笑着去准备了。我们在瓜地里,扯了几把野草扭成一根粗草绳,然后,系在大路唯一通往庄稼地、水沟上二米来宽小桥东头的两根小树上。过了一会儿,从大路南传来脚步声,我们派一个人故意在瓜地里走动弄出响声。
“谁?谁在偷瓜,给我站住!”沙市音后,一阵急促的跑步声中,伴随着扑通的摔倒声。然后,瓜地旁的棉地里,瓜像雨点一般朝摔倒者飞去。不知谁还不解恨,随手摘了几个棉桃,当子弹用弹弓朝刚刚爬起来的摔倒者射了出去。还没有等摔倒者搞清状况,我们已一口气似箭一样跑了好远,然后前仰后翻地,像疯了一样狂笑不止地回家了。
第二天,我们都没有迟到,早早地就到了学校。我正准备完成昨天的家庭作业,不知什么时候钢笔不见了,只好拿起同桌的笔和作业抄了起来。正埋头苦抄时,教室里突然哄堂大笑,我抬头望去,不由得也捧腹大笑。只见讲台上站着瘦高个的班主任老师:额头两边肿得像两只小羊角,蓬乱的头发上还夹杂着几粒小瓜子……老师摸了摸头,也难为情地苦笑了几下。
“同学们,开始上课了,我们现在复习昨天讲的内容……”老师带着浓厚的沙市音开始上课了,讲了一会儿开始点名提问。
“郭正发同学,你来回答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点了一会名,不知怎么点到了平常不怎么关照的我。
“分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都……”我只好硬着头皮站起来,低头结结巴巴,自己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我很奇怪,今天的粉笔头怎么没有飞到我头上来,也没有狠狠地批评我,就要我坐下了。上了一会课,开始布置课堂作业。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做着作业,可是我没有笔正不知所措,老师走过来默默地递给一只钢笔。我接过笔,脸刷地一下红到耳根,恨不得马上找一个地缝钻进去——那笔上有我自己刻的名字,是昨晚在小桥头系草绳时掉的。
放学回家后,我老老实实做完了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第二天就早早地找到小伙伴去上学了。可是,整天过后都没见班主任老师的影子,后来才搞清楚,是上面落实知青政策被接回城了。
“叮当……”正在回忆中的我被下课的铃声惊醒。我百思不得其解,布告明明写着:“向志洪,现年二十六岁,湖北省沙市人,因未婚妻与某军人恋爱,他将某
军人伤害不治而亡……现判决死刑,立即执行。”

这篇当年在江南中学读初三时得到班主任刘笃恭老师大赞的作文,给我的一生都划上了深深的烙印:一个为生存尚且发愁的农家子弟从此痴迷上文学,撞了南墙也不回头,错失了许多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饱经坎坷和挫折,也差点毁了整个家庭……
文中的老师是我虚构的人物,但却有原胜利学校诸位老师的影子:匡升雄老师粉笔飞人的绝活;秦明魁老师的瘦高个;扬培甫、谢友爱、朱发国老师教我们数学课的场景;当年的沙市知青老师……
从十五岁贫困失学直至今日,我的一点点文学知识还只是保持在当年原胜利学校读书时的水平:读小学四、五年级时,李庆凤老师教的语法知识;读初一时,赵梅胜老师教的文学知识——这篇作文中就用到了:描写一个人就是用张三的头、李四的嘴、王麻子的身体……年少时,我是一个木讷舌拙之人,也惧于当年老师们的威严,竟从未曾当面称呼过谁一声“老师”,更不用说报答之举了,时时令我惭愧万分。也许,唯有现在写好养育我们这块土地的纪实文字,权当用另一种形式报答老师们当年的教导之恩吧!
老师们当年从田埂走上三尺讲台普及家乡教育,也许谈不上有什么远大理想和抱负,但为家乡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学子,用辛勤的汗水在这块土地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今天不要说这些种子已经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但至少已是绿树成荫造福后世,老师们才是家乡最值得敬重,永载史册的人!
其实一生中最值得怀念就是:年少在家乡原胜利学校读书时,虽然环境艰苦,我们似一株株小苗,在老师园丁们的辛勤浇灌培育下,茁壮成长天真无忧欢乐的日子,是永远也回不去了!
郭明,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荆州市作协会员,中国乡村人才库认证作家,中国乡村杂志特约写手。十五岁因家境贫寒失学务农,辍笔四十年后重拾旧趣,对文学情有独钟,2018年7月开始在各网络平台和纸媒体发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