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生情缘麦秸画
作者:史仁杰
风吹麦田,掀起金色波浪。一位少年,头戴草帽,弯腰拾起一根麦秸,随手剥去叶子,惊喜发现:麦秸竟有金属光彩!顿时,触动灵感,突发奇想:能不能用它作画?少年就是六十多年前的我,一名“三夏”支农中学生。
麦秸作画,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天方夜谭。可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偏要异想天开。作画,先要将麦管变成片:水浸、砖压、书夹……无济于事。无数次失败后,偶尔把剖开的麦管,放在桌上,刀把一刮,居然变成又平又薄的麦片。难题解决,信心十足。随后,配齐一把剪刀,一瓶胶水,一张植绒纸。再将半截断锯条,打磨成尖头斜面小刀,用以划丝、涂胶、切点、贴画。接着,东寻西觅,找到练习本封面小画。照着画稿,边试边贴,无师自通,贴出第一幅麦秸画《上海外白渡桥》。虽然构图平板,贴法简单,但是显示麦秸特殊光彩魅力,大有可为。
处女作诞生,激起创作热情。恰逢上海首届青年美术创作比赛。于是,我根据照片,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中苏友好大厦》(即上海展览馆)。也许评委们未曾见过,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麦秸画,侥幸评为优秀奖。奖状只是薄薄的一页纸,打印几个字,但对我来说,一种肯定,一种荣誉。此后,愈发争分夺秒,废寝忘食创作出:《颐和园石舫》、《上海外滩》、《豫园仰山堂》等作品。并多次在上海美术馆、工人文化宫、《青年报》展出和刊登。展出时,我混迹于观众中,细听意见和评论,从中获得鼓励和信心。当收到《青年报》社汇来五元稿费,使我感到成功的喜悦,努力的回报,创作一发不可收。
从此,麦秸画陪我走过初中、高中、大学、工作、成家、退休等人生之路。麦秸画随我迁徙上海、重庆、洛阳、太仓的居住之地。无论课后、业余、假期、病中;无论寒冬、酷暑、白昼、夜晚,皆是专心致志,伏案贴画。如果一天没有作画,总觉虚过了这一天。无论如何,睡前贴几丝,粘几点,否则难以安心入睡。如此,走火入魔,痴迷作画。印证了古人“痴书者,文必工;痴艺者,技必精”之说。
回想当初,在一无师传,二无资料,三无借鉴情况之下,凭空创造既未见过,亦未听说,麦秸制作的画。唯一办法,靠“偷”和“仿”:从白描中学勾线,刺绣中偷集丝,瓷刻中摸聚点,剪纸中仿拉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汲取营养,自创一家。因此,我的麦秸画,常被误认为:刺绣、漆雕、版画、织锦……其实,什么都不是,只是用普通常见麦秸做的画。它选用麦秸厚薄、粗细、表里、深浅不同的材料。巧用麦秸光泽、色彩、纹理、质感的自然特点。运用画面明暗、黑白、聚散、疏密的变化差异。妙用“点、线、面”搭配;“画、情、意”融合。令人产生:似曾相识,却未见过之奇妙感觉。
麦秸画没有题材规定,风景建筑、花鸟虫鱼、人物佛像、书法篆刻,均可表现入画。麦秸画不受篇幅限制,可大、可小、可方、可圆。小如方寸邮票,大可十米长卷。自由发挥,随意收敛。麦秸画虽然只用本色自然麦秸,配以深色底板,但能表现任何物体,明暗色彩,千姿百态。曾有专家评说麦秸画:“华而不媚,素而脱俗,画中有诗,画中含情”。
麦秸画问世以来,参加众多展览,获得无数奖项,接爱屡次采访,收到不少评语。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洛阳老农说的话:“我一辈子都生活在麦秸垛旁,怎么就没有想到麦秸可以做画”。是的,我和麦秸邂逅,是前世情,今生缘。我在偶然中发现麦秸被掩盖和漠视的光彩,麦秸在无意中触动我创意和灵感。我实现了麦秸潜在价值,麦秸成就了我如今成功。最让我欣慰的是,一位女画家题词:“优美的画,抒情的诗,灵巧的手,纯净的心”。她读懂了我的画,看透了我的心,可谓画界知音。最让我自豪的是,我的麦秸画,在上海世博会演示过;在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展览过。荣幸被国内外艺术馆、博览会、政要首脑、星云大师收藏。近来,作品《花团锦簇——百合花》入选“大美民间,苏作百年——江苏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为庆祝建党百年,晋京展览于中国美术馆。我有幸成为“江苏省百年、百艺、百名大师”之一。
有人问我:“作品中,你最满意哪一幅?”我回答:“下一幅”,因为艺无止境。其实,我从艺半个多世纪,只做了一件事。把别人认为不可能,变为可能。把原本忽略在脚下,当作弃物的麦秸,制作成画,挂到艺术殿堂墙壁之上!正所谓:变废弃为珍宝,化腐朽为神奇。
我和麦秸画,前世定情,今生结缘,不离不弃,难舍难分。可谓:今生情缘麦秸画。
2021年12月23日

作者简介:史仁杰,1942年出生于上海,现居苏州太仓,麦秸画创作第一人,其作品灵秀精妙,美仑美奂,广受海内外各界人士青睐,荣获国内、国际诸多奖项,被多个国家收藏。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及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民间艺术家
史仁杰、王月英师生代表作品:
《自在容颜》、《花团锦簇》、《金鱼乐游》、《敦煌天女》、《莲花观音》、《南园秋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