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新时代
—— 金钼集团发展史纪实
文/吕芳
本文以陕西省金钼集团60多年的发展史为主线,矿工李建军一家的生活变迁为副线。从秦岭山里发现钼矿床,写到如今的金钼集团加快企业国际化、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反映了几代矿工筚路蓝缕、砥砺前行、产业报国、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努力奋进新时代的豪迈气概!
这是1955年一个美丽秋天的午后,连绵起伏的秦岭山里煞是美丽,满山的红叶、黄叶、绿叶在阳光的照耀下相互映衬,叶面闪着点点金光,一阵微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山上黄的、红的野果子也都成熟了,咧着嘴等着采摘呢。
在这个叫金堆镇的山上,此时西北地质局几个年轻人戴着草帽、背着水壶、带着干粮,正忙着在山上的岩石上敲敲打打。有个中等个头的青年拿起一块岩石放在放大镜下仔细地看着,实然他兴奋地喊起来了:“同志们,我发现了钼矿石,这块矿石就是高品位的钼矿石,咱们从前面那过来的时候我就认为那是钼矿石,一直走到这儿,说明这一带全都是钼矿床。”“是呀,我刚才也是这么想的。现在深挖这儿的矿石,也确定了。”另一个人说。“我们发现钼矿床了。”高兴的声音久久地回荡在崇山峻岭中。
为了更进一步勘探出这带钼矿床的储量,于是派人立即回省上报告了这个重大发现。省地质局立即又派来更多的地质勘探队员,他们从西安出发沿蓝田向东经洛南、永丰沿着洛河、汶峪河而上到达金堆。车上拉着勘探设备、钻岩石的机械和帐篷、生活用品。队员们日夜肩扛人拉着这些机械设备,穿行在深山老林中进行勘探、测量、化验,反复计算,有时还要攀上很高的悬崖峭壁或钻进茂密的山林中,就这样寒暑易节过了三年,终于在1958年提出了这儿的钼储量报告:金堆城钼矿床规模巨大、形态简单、产状、品位变化均匀稳定,是世界上特大型钼矿床之一。并得到了国家储委开采批准。
“要开矿,先修路。”于是当年从华阴县、华县、渭南等地调集了5000余名民工组成的修路大军,用毛驴驮着修路物资,用铁锤、钢钎,伴着隆隆的炮声,战严寒、斗风雪,仅用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硬是从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长达40多公里的公路,从此改变了从金堆到罗敷没有公路的历史。公路竣工那天,很多人自愿留下来加入到金堆城的建设中,民工李建军和帮厨的张小丽这两口子就在其中,从此他们为金堆城矿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条宽阔平坦的公路在当时就可以把大型的机器设备运进矿山了,也可以把生产出来的钼精矿源源不断地运到祖国各地及世界各地。在钼矿发展史上,这条路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此,金堆城这片热土上便开始了长达60多年轰轰烈烈的钼产品生产。生产和后勤齐头并进,一部分人搞生产;另一部分人解决大家的吃、住、行事宜。
于是寂静、连绵的秦岭腹地一块平坦地上,则出现了一幅热火朝天的大干场面:李建军和工友们有的挥动钢钎大锤;有的手持钻机,全神贯注向岩石开鉆,开始了劈山掘宝,钻机轰鸣、尘烟滚滚,誓叫“汗水融化千层岩”;有的工人师傅用手推车排废矿石、把剥离的矿石排放在东堡子山东侧的低凹矿体上。一边是机械隆隆,大块的矿石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着金光从山体上剥落,另一边是人们争先恐后地推着手推车穿梭在采区临时修的路上。人们挥汗如雨,但每个人都干劲十足。同时,在采矿场的周边,一部分人也在抓紧时间修建一条运矿石的线路,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于此同时,另一部分人也在积极布署大家的吃水、用电问题。于是就在汶峪河上游修起了小型泵站、发电站、小机修、火药厂、矿区公路建设几乎同时进行。
李建军两口子和大家一起从山上砍来荆芭条,在荆芭条上面糊上一层泥,搭成临时房,中间隔开,外面是厨房,里面是火炕卧室。但是衣箱和物品无处安放,只好放在火炕上空间樘板上。房子四面透风,室内土地面的四角到处都是老鼠洞。夜晚到处一片漆黑, 正当人们熟睡时,老鼠便出来觅食,苇席天棚上的老鼠一阵狂奔后,伴随而来的是一层灰尘,浮浮扬扬、慢慢地降落在炕上。接着四处墙角地洞的老鼠也出洞了,弄得厨房里的餐具叮当做响,李建军想起床打老鼠,又无照明,只好用手敲打墙(荆芭条上抹上泥)驱赶老鼠。每天晚上他两口子几乎都是这样过的。
冬天来了,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张小丽用纸把窗户糊了一下。夜晚北风把窗户纸吹的呼啦啦直响,两口子冻得蜷缩在一起。饭只能吃窝头,菜只有萝卜、白菜、土豆。张小丽实在是受不了这样的生活条件,她多次在丈夫面前说:“咱回老家当农民都比这强,咱家在关中平原上要啥有啥,家里那么大的房子都没人住,地里种啥都能成。跑到这山沟里找罪受……”,李建军就说:“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大家都能过得去,凭啥咱就过不去,困难是暂时的!我相信在矿上领导干部、党员的带动下,咱们充分发挥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以苦为乐,就能克服生活上的这些困难,在金堆城扎下根。”听了丈夫的这些话,张小丽只能不再说什么了。
1966年元旦后,在国家冶金部的关心和照顾下给矿山一次性调拨,从捷克进口载重10吨的自翻式泰托拉拉矿车10台,以增强采矿区的运输力。手推车慢慢就不再使用了,李建军也学会了开这种车,和矿工们都下定决心让这些“庞然大物”多拉快跑,多做贡献!
矿上随后又从东北杨家杖子矿务局城建制调来的300名产业大军,和各方力量汇成了一支开采矿山的骨干力量。让钼资源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贡献。
选矿初期是边生产边改造。张小丽此时已是一名选矿工人,她常和党员、技术人员、吃睡都在选矿厂的车间里,日夜坚守在机器旁,反复实践提高钼精矿品位的办法,只能把4岁的儿子送回老家,让父母代为照顾,两口子一心一意干工作。由于全矿职工齐心协力奋战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终于让钼精矿的品位达到了45%以上的标准要求,选矿回收率达68%以上。
金堆城沉睡千百万年的钼金属终于被选出来了。冶金工业部、当地政府、广大职工盼望多年的夙愿实现了。当这个喜讯传出后,广大职工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想着多年付出的心血终于有了回报,李建军两口子回想起这一路走来的艰辛,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1966年10月3日,举行了初期选矿厂投产典礼。那天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阵阵密集的鞭炮声中,由华县副县长剪彩,金堆城矿矿长发布了生产令。人们载歌载舞庆祝金堆城钼矿胜利地投入了生产。
于此同时,一期建设工程主要项目——三十亩地选矿厂也已破土动工,为尽快投产,金钼人以忘我的工作热情加班加点不分昼夜奋战在生产一线,。1970年三十亩地选矿厂2#磨浮系列建成投料试车,标志着这个厂子的正式成立,从此开启了三十亩地选矿厂半个世纪的风雨兼程、沧桑巨变的恢宏历程,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4个系统建设,实现达标达产。
而张小丽作为选矿能手,被调来这个厂子。1971年7月,当第一批钼精矿出炉时,人们欢呼雀跃,想着多少次废寝忘食的“战斗”在机器设备旁,终于有了成果,人们又一次欣喜若狂,把他们心中的“劳模——张小丽”一次次地抛向了空中……
在之后半个世纪的砥砺前行中,三十亩地选矿厂历经时代风雨的磨砺,市场跌宕的洗礼,用坚韧、忠诚、执着、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从最初的年产钼精矿1500吨到历史峰值年产8453吨;从只能生产二级标准钼精矿发展到具备高中低各个品级钼精矿的生产能力;建成回收钼精矿尾矿中钼金属生产线,回收钼精矿标量7600吨。又在2000年运用浮选法生产出57%的钼精矿,填补了国内空白,跻身国际领先行业。
1973年,金堆城矿开始建设规模宏大的二期建设工程——百花岭选矿厂(大选厂)及其配套设施,二期工程的生产能力是一期工程的三倍,球磨机是十台,这是一场历经10年的艰苦建设。在一片背靠青山、顺着地势从高到低的阶梯型山坡上,规模宏伟、鳞次栉比的厂房建起来了。厂门前面临汶峪河,而在1982年给百花岭选矿厂输送矿石的电机车也已准备就绪。终于在1983年10月15日实现了日处理矿石15000吨,年产钼精矿9000吨的生产能力。具有历史意义的这一天被定为百花岭选矿厂建厂之日。
从此公司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规模和日处理矿石能力,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钼工业生产基地。
五月的采矿场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旭日东升,采区四周的山上是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出巢的小鸟唱着动人的晨歌、万绿丛中的山花争奇斗艳。此时已是车队队长的李建军陪同张小丽从高处的山上俯瞰整个采矿场:崎岖盘旋的蛇形路越过山峰跨过山谷,一直穿过刚劈开的几座山峰,延伸到最北边的排废场,路上那一辆辆来回穿梭给三十亩地选矿厂运矿的(拉矿车是黄色的)“大黄车”被万道霞光映照在车身上,泛着金光,声声清脆的汽车喇叭声不时地传入耳中。近处几台挖掘机正在挖矿,旁边的电铲正挥动着“铁臂”往“大黄车”上铲装矿石。“长着鳄鱼头”的电机车运完一趟矿石,已缓缓驶入采矿场,接着下次给百花岭选矿厂运矿。近处的山头已被铲平了,其中有些地方被挖成了一个大深坑,采矿场上的大广播里播放着《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歌曲,雄壮有力的歌声给大家增添了无穷的力量。看到此情此景,他们两口子是感慨万千,情难自已,李建军动情地对妻子说:“想当初我们是用钢钎大锤、手持钻机劈山掘宝,用手推车排废矿石的,如今全是用的现代化机械,真是天地之差啊!”
张小丽接过话说:“是呀!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让咱们的孩子好好学习,将来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回来建设咱们的矿山!”李建军笑着说:“矿山到咱儿子这代人的手中,那会更美好!”
夜幕已经降临,采矿场星星点点移动的车灯,煞是壮观!那是几十台拉矿车在昼夜不停地运矿。远处的电机车发出了一声长鸣声后,随之看到的是忽明忽暗的信号灯,接着便是铿锵有力的铁轨撞击声,让人们感觉到这里的夜晚仍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金钼人不负韶华,只争朝夕!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晃好多年过去了,李建军两口子已光荣退休,他们的儿子由于是在大学学的采矿专业,已成为生产技术方面的带头人,带领着大家攻克了一个个生产中的难题。
沐浴了几十年风雨洗礼的金堆城建设者们传承着先辈们的创业精神,始终坚守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底线,为企业发展构筑出坚固的防火墙。经过了几代矿工战天斗地的无畏气概、百折不挠的果敢刚毅、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韧执着,战胜了前进路上一个一个难题。
如今金钼集团的发展蒸蒸日上:除主钼产业外,业务还涉及非钼产业、工程建设、贸易经营、资本经营等领域。
金钼集团生产经营基地已遍布西安、渭南市及华州区、河南汝阳、山东淄博、香港等地。现在是集钼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科研、贸易于一体的钼专业生产贸易商,主要生产钼金属产品、钼化工产品、钼炉料产品,销往欧美、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国内的大型企业。副产品硫、铁、铜等矿产品,也广泛应用于各生产和生活领域。注册资本已达40亿元,资产规模由最初国家投资的400万元增长至260亿元,累计上缴税金约150亿元,为国家换取近50亿元的外汇。现已是国际钼协会执行理事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钼业分会会长单位等等众多头衔。
钼资源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提高和改善了职工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
2001年公司实行战略大转移,在西安购建了规模宏大的住宅小区,李建军两口子和矿山的建设者们陆续从秦岭深处搬出来了。老一辈创业者都已光荣退休,他们在美丽古城住在明亮宽敞、电器设施一应俱全的大房子里颐养天年,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李建军对回家看望他的儿子感慨地说:“我从没想过我有一天能住在省城,能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会把矿山难忘的创业史讲给孙子听,让他长大了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这种艰苦创业,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定把金钼集团的明天创造得更美好!”儿子赶忙点头称是!他已是雄心勃勃,准备在刚提升的工作岗位上大干一番!
如今的金堆城已是生机勃勃、经济繁荣的小城镇。有市场、图书馆、俱乐部、灯光球场、学校、医院等。这里山青水秀,景色宜人,路旁绿树红花,山间一年四季缓缓地流淌着清凌凌的河水,公路宽阔平坦,路旁绿树成荫,再加上一排排整齐漂亮的住宅楼、办公楼好似春天的竹笋拔地而起,楼前楼后园林花坛林林总总、煞是好看!漫步在这里,真让人有“人在路上行,如在画中游”的感觉。
而如今的工作条件也有很大的变化:身处天蓝水清的花园式工厂之中;工人们上下班的私家车整齐地停靠在怒放的樱花树下;厂区道路宽阔整洁;路灯亮如白昼,各种安全设施配备齐全;车间面貌焕然一新,机器设备都穿上了漂亮的“外衣”,使大家处在一个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中;打扫卫生都用上了自动扫地机;坐在宽敞、明亮、隔音又有空调的值班房里按按钮就可以进行各种生产调控;还配备了职工更衣室、洗浴室、纯净水饮用机等等服务一线职工的设施。职工们都高兴地说:“现在工作条件这么好,这可是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青山献宝藏,碧水送远航!“灰金”(钼金属)闪耀天地间,光芒万丈,钼城啊,钼城,我们的心灵故乡!钼城啊,钼城,我们的希望之光!
我们几代矿工人的青春、理想、信念!已和矿山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新时期,新目标:将进行金堆城钼矿总体采选升级改造项目。“绿色矿山”的先进设计理念属国内领先,“智能选厂”将成为有色行业示范性工程。这将改变企业的发展模式,尽快融入“双循环”发展轨道,更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注入新的动能。
新的征程已经启航!时代的号角吹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钼集团在不断加快企业国际化、多元化发展步伐的同时,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也始终坚守“诚信、创新、领先”的企业精神,在新思想的指引下,聚焦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宏伟蓝图,劈波斩浪,奋力迈向更宏伟的目标!
作者:吕芳,女,陕西省金钼集团职工,陕西渭南市作协会员,陕西省编剧协会会员。有微剧本《悔》荣获首届梅娘文学最佳人气奖。编剧的多部碎戏在陕西一台播出;报告文学《牛红军和他的产业园》入选陕西省报告文学专业委员会主编的《报告文学集》;小说《命运》获得中国青年作家网征文比赛小说组一等奖,散文常在渭南市文联刊物《华山文学》上发表。参加征文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