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洼儿女
文/刘卫东(文安)
在文安县城东南方向大约三十里左右的地方,有一个被称做“刘边村"的村庄。村风纯朴,村民善良,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村中有位九十四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叫徐福顺,是我的大姑父。银须白发,身板硬朗,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说话铿锵有力,额头被无情的岁月刻满深深的皱纹,脸上充满了刚毅。

闲暇之余,向我讲述着曾经的历史。他的脸上时而激情高亢,时而露出悲伤之情。眼中时而含着浑浊的泪花儿,时而喷出愤怒的火焰。
聆听他的述说,时间把我带到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日伪肆意横行无恶不作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年代。真是三村披麻孝,五里闻哭声。难见日与月,苍生盼天明。
一九四四年暮春 时节。树木成荫,百草丰茂,地里庄稼的长势格外喜人。随着解放区的日益扩大,地占区的逐渐缩小。抗日武装力量得到迅速的发展壮大,抗日的形式就像这美丽的春天一样。加上我军的强大政治攻势,使日伪军军心动摇,深感穷途末路,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
文安县城内欺压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日伪军汉奸迫于时局的压力。为了保存实力在附近的村里抢来骡马车辆,不得不和大城县城内的鬼子去会合。
听到内线同志送来的准确消息。任河大队的大队长郭石,文新大队的大队长褚国恩,东进总队的大队长缑海楼连夜紧急商讨研究,做出周密安排布署,决定在文安县西南的王各庄村打一场伏击战。
当时,文安的交通极其不便,四洼水泽一片苍茫,鱼虾成群,偶尔一只水鸟掠过水面荡起层层涟漪。唯一的出城之路便是出西关奔安祖,经林近,王各庄,孙氏等村镇进入大城县地界。
五月二日的清晨,随着雄鸡第一声嘹亮的高唱。西关厚厚的城门“吱吱嘎嘎"声被打开,护城河上的吊桥缓缓的落下。
由鬼子指挥,汉奸伪军二百多人组成的队伍歪戴帽子,斜挎枪支压着十余辆装有军用物资的大车耀武扬威的出了城。一路尘土飞扬奔安祖方向而来。

战士们早早的吃完饭,带足干粮在村里村外房前屋后占据有利地形。埋伏在壕沟内草丛里大树后,怒睁虎目握紧手中枪,紧紧盯着远方,等待鱼儿进网。
战士们在十分焦急的等待着。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依旧不见敌人的踪影。响午时分,突然从正西方向传来人喊马叫声。掀起来的尘土遮天蔽日,敌人终于露出了身影,一步步向伏击圈走来。
随着一声“打”,没有准备的日伪军顿时惊慌失措乱了阵脚。这时,土炮声,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受惊骡马的嘶鸣声,车辆碰撞声,敌人的惨叫声掺杂在一起。响彻云霄,震撼着古洼大地。
文新大队的战士们在大队长褚国恩的率领下在正面与缓过神来的日伪军交上火。战斗打的异常惨烈,子弹呼啸着从头顶耳边飞过。负责两翼的任河大队和东进总队恐怕溃退之敌四处逃窜在郭石和缑海楼的率领下迅速切断敌人的后路。扎紧口袋口儿把敌人牢牢地困在中间。
战斗打到白热化,作为卫生员的徐福顺胆大心细,满面尘土,汉水湿透衣背。不顾个人安危在枪林弹雨中来回穿梭,为受伤的战士们及时包扎伤口止血止痛。胳膊被流弹擦伤鲜血染红了衣服也全然不知。
经过浴血奋战,歼灭了所有的敌人。打死了罪大恶极臭名昭著的特务头子杨玉启。麦田里横七竖八躺着三十多具日本鬼子的死尸。以小的代价取得了这次伏击战的胜利。战士们迅速清理打扫战场,共缴获十余辆大车的军用物资,大量的枪支弹药。沉重的打击了日伪汉奸的气焰,极大的鼓舞了古洼儿女的斗志。

大城县城内的鬼子闻听此事后。既震惊又恼怒,便纠集大量的日伪军汉奸向王各庄扑来。怕敌人报复,我们的队伍早已撤离战场,隐身到古洼深处。
扑了空的敌人垂头丧气,听说有一部分人去了大尚屯自然又来了精神。后队变前队旋风一样到了大尚屯。片刻,把村子包围的风雨不透,水泄不通铁桶一般。
董兆杰,徐福顺等三十多人因为工作没有来的及撤离被包围在村子里。敌众我寡,避其锋芒,保存自己在保垒户的掩护下钻进深深地地道中。
惊慌失措无处可逃的人们像羊群一样被赶到开阔地上。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各种酷刑。人们眼中满是怒火,紧握双拳默不作声。孩子依偎在母亲的怀中,眼里充满了惊慌和恐惧,几间被点着的房屋冒起滚滚的浓烟。狼狗在疯狂的叫着。
隐藏严密的地道口终于被狡猾的敌人发现了。上过当吃过亏的鬼子伪军自然不敢下去,用烟熏火燎水淹的伎俩逼迫里面的人出来。半天过去依旧没有动静,无计可施的鬼子从县城运来毒瓦斯,毒气从洞口向地道深处慢慢的散去。
突然,从四面八方传来密集的枪声。短暂的还击后慌慌张张的日伪军汉奸便向大城县方向逃去。
董兆杰,徐福顺等三十多位同志有惊无险因躲在地道最深处幸免于难。救灭了燃烧的大火,和救援的同志们又踏上了消灭日伪的道路。
生灵遭图炭,战火遍神州。万众何所惧,同心灭倭酋。
战火硝烟已经散去,掀开历史新篇。劳苦大众翻身作主挺直了弯曲百年的腰板。在党的正确方针政策下国富民强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变。睡醒的雄狮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之巅。

享受太平盛世,勿忘国耻家仇。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国家更不会忘记那些革命志士先贤你们的身影虽然渐行渐远,却永远在人们的心间。

作者简介:刘卫东,河北省文安县人,共产党员高中学历,愿以文字结交天下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