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垦锻炼二三事
作者:丁德权
主审:阿紫
主编:玫瑰

一九六八年的八月份,我们作为第一批接受解放军再教育的大学生,来到了位于湖南省沅江县境内的南湾湖军垦农场。当时我和我的同班同学王克俭、刘元昌、谭贵良、盛化南被编入419团学生三连,在我的记忆中,我、王克俭、刘元昌分在了2排,副排长是彭信斌。我们住的是解放军已经建好了的用茅草盖的营房,整个二排住的是一间长长的房子。
一年又七个月的劳动锻炼,对于我们这些来自湖区的同学来说,苦和累根本算不了什么。我当时感到最大的幸福就是有饱饭吃,年轻人只要吃饱了,力气有的是。

以下我讲几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採毛蜡烛做枕芯:
到部队接受解放军的再教育,远离了家庭,远离了父母,生活上的一切大小事情都得靠自己去处理了。就拿睡觉必备的枕头来说,也得靠自己去准备了。在我的提议下,连队部分同学决定採摘毛蜡烛做枕芯。
这种毛蜡烛,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水,一般生长在湖区的浅水中,因为它们的果穗形状像蜡烛而得名。于是,我们便向解放军打听哪儿有毛蜡烛採,他们说,连队驻地的西北方向有一块低洼的地方,那里好像有。当时正式的劳动锻炼尚未开始,天气也还非常炎热。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吃完早饭,我们一行十人左右便朝驻地西北方向的低洼地进发了。当时好像有杨光、胡志军、谭贵良、张道皎、熊伯炯、刘元昌、盛化南等同学。大约走了半个小时左右,我们终于如愿以偿,找到了那块低洼地。“哇!好多的毛蜡烛啊!”这些毛蜡烛全都长在水里,水不深,不过齐小腿肚。正值秋天,野生植物的种子都成熟了,看,每一植株都有一支毛蜡烛。我们都选硕大的、颜色浅一点的採,不到一个小时,我们便满载而归了。回到连队,开中饭的时间都还没到呢。
之后,我们把採回来的毛蜡烛放在太阳下面晒了两天,然后就把它们从纤梗上挎下来,并且装进枕套里,最后缝上预留的口子。这样,一个非常柔软的枕头便大功告成了。
南湾湖啊,你让我们这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学生,养成了凡事都自己动手的良好习惯,使我们的生存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修坡剪裁:
修渠道,是我们大学生的主要劳动锻炼课。当时,我们十几个学生连队都一字长蛇阵摆在一条线上,每个连队都有自己的队旗,那场面真的很壮观:工地上,红旗招展,热火朝天。一千几百名大学生在同一工地上你追我赶,大家都拼着一股劲儿,看谁能最先完成任务,就连中饭都是由炊事班送到工地上吃的。这难道不是南泥湾精神的大发扬吗?
修渠道,首先是打锹土,也就是用窄窄的锹把泥巴掀到两边,以便后期筑堤成道。这打锹土,对我们这些湖区长大的年轻人来说,根本就算不了什么。接着,就是挑泥巴。这就是我们在军垦农场接受再教育最苦最累的活儿,这可就苦了那些城里来的同学,尤其是那些女生,我看到她们那吃力,那痛苦的样子,真是让我从内心里同情,同时,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一百多斤的担子,要从下面挑起来,然后再上跳板,一直要挑到沟渠两边 ,现在想起来我都替她们后怕。最后一道工序就是修坡剪裁,这可是我的拿手功夫,可以说我的修坡剪裁无可挑剔,并且得到了排长的多次表扬,为此,排长还让我当了八班的副班长。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学生三连差不多每次修渠会战都是最先完成的,有几次还支援了其他连队。
南湾湖啊,你让我们炼就了一副壮实的好身板,还有那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霸得蛮的胡志军:
六八年的初冬,连队运来了两车榨过油后的豆饼,说是做肥料用的。你看,这是多好的东西啊,对我们这些吃过糠、吃过野菜的人來说,拿豆饼做肥料,简直太可惜了。我们把那些锤得很小的饼块在火中一烤,结果是香气四溢,真是难得的营养品!在场的人每人都吃了好几块哩。
这豆饼,每块20斤,不知道是谁出了一个馊主意,大家都来挑豆饼,看谁的力气大。于是,有人找来了绳子最结实的箩筐,还有两根木扁担的毛坯,说是扁担毛坯,还不如说是两个木方。接着每个箩筐中各放八块豆饼,这样,光豆饼就有足足320斤,连箩筐木方算起来约有340斤左右。结果,我们都挑起来了,只是走的远近各有不同,大约在20公尺左右。就连那些从大城市来的男孩子们也都无一例外地全都挑起来了,看来,这南湾湖的劳动锻炼,对我们这批大学生来说,确实是不无裨益啊!你看,大家伙个个都长得更加结实了,力气也比以前大多了。要是在之前,别说300多斤,就是200斤,恐怕连站也难得站起来哦。
正是在大家庆幸自己能挑得起300多斤的时候,我们八班的班长,来自北京政法学院的胡志军说还要加两块再试试。在场的人都傻了眼:你能挑起来吗?这胡志军,个头不大,挺秀气的,平时挑起泥巴来,舍得拼命。只见他一脸涨得通红,慢慢地,慢慢地……我们都替他捏了一把汗,他终于站起来了!我们都屏住了呼吸,生怕他出点什么差错。稍停了一下,他又开始向前移动了,一步,二步,三步……他居然还走了二十多步!当胡志军放下担子,大家都为他鼓起掌来,赞扬他真是霸得蛮。我们学生三连,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群霸得蛮的班排骨干的带头作用,所以在完成各种突击性任务时,总能在全团名列前茅。

破冰整田 灯下挑刺:
六九年的初春,为了准备春耕生产,连队决定成立一个用牛组,当时我是毫不犹豫,就报名参加了。记得那是三月二号,我们一行八人,扛着耙、镪等农具,赶着牛,来到田边。哟,田里还结着薄薄的一层冰哩!接着,我们脱掉鞋袜,卷起裤腿下了田,直踩得薄冰卡嚓卡嚓地响。一刹时,寒 气透彻筋骨,整个脚连同下半个小腿一下子便变得通红通红的了,并且还能看到上面在微微冒着热气呢,紧接着,便麻木失去了知觉。
冷,还根本算不了什么,最恼火的是满田的野菱角,每一脚踩下去都会遇到菱角刺,那刺深深地扎进我们的脚板,真是钻心刺骨地痛。为了不让它发炎,每天收工回到营房,第一件事就是用热水泡脚,接着便是挑刺。记得给我挑刺的是一位华侨同学,脸盘子比较大,个子和胡志军差不多,讲话挺秀气的。他特别细心,视力也不错,给我挑刺一点也不痛。他先用针尖慢慢地把菱角刺挑出来,然后用针屁股把眼里面的泥巴一点一点地掏出来,待掏干净后再挑第二颗刺,一直到挑完掏干净为止。每天花在挑刺的时间得在一个小时以上。只可惜对于这样一位好心的垦友,连名字我都记不起来了。在此,请您接受我的遥远的祝福,祝你健康幸福,阖家欢乐。
几天过后,连队首长给我们调来了帆布鞋,让我们穿着它下田作业,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菱角刺的烦恼了。
忘不了啊,南湾湖的峥嵘岁月;忘不了啊,南湾湖的伟大精神!南湾湖,你不仅给了我们健壮的体魄,尤其是使我们炼就出了顽强拼搏的品格!



作者简介:作者,丁德权,网名丁丁乐,湖南省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第一中学退休语文高级教师,从2020年开始,在《烟雨晚风》、《岚漪文苑》《珊珊诗社》、《文学百花苑》、《青年文学家》、《中国诗人作家网》等网络平台及各种文学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百余篇。现著有诗歌散文专集《乡情悠悠》一本。
授权中国诗人作家网原创首发独家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