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遗法善 后世被恩覃
——刘廷玑通济堰诗二首解读
李蒙惠
有关通济堰的诗词史存甚少,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
在为数不多的古诗中,清代处州知府刘廷玑的《修通济堰得覃字二十四韵》与《往视通济堰过碧湖即事》二首通济堰诗则是让人眼睛一亮的好诗。这二首诗,一首是作者对重修通济堰全过程的生动描述,一首是在通济堰修复一年以后作者在西乡碧湖一带的视察观感。通过对这二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具象地了解到古代修建通济堰的情况以及通济堰对碧湖平原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作用影响。

我们先看第一首《修通济堰得覃字二十四韵》:
廿载兵荒后,民居半草庵。
有田全借水,得堰每成潭。
自古资为利,于今圮不堪。
欲修无实力,相聚总空谈。
父老心常切,参军事颇谙:
诸君当暇日,同我一停骖。
相度基虽坏,经营势可探。
邻封求大匠,附近役丁男。
冶铁飞红焰,搜材斫翠岗。
渊渊寻故地,垒垒列新龛。
手上千钧转,肩头数里担。
沟深应费锸,沙拥急需篮。
防障开松闸,分流赖石函。
人谋天意合,雨少阳光含。
先后成功一,均平立则三。
自然东作好,无复旱生惔。
夏喜禾苗秀,秋当稼穑甘。
门前衣浣白,阶下米淘泔。
事事行无碍,年年乐且湛。
跻堂群致颂,抚案独怀惭。
己力何曾用,天功未敢贪。
古人遣法善,后世被恩覃。
在宋推何相,同时有范参。
莫忘垂创者,司马二詹南。
这首长诗有记述、有描写、有议论、有感叹,内容十分丰富,但却有条不紊,一气呵成,非常顺畅,故读起来并不觉得长。
全诗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从首句起至“经营势可探”止,是对修堰前社会背景的交代。“廿载兵荒后,民居半草庵。”作者一开始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荒凉现实场景。在刘廷玑来处州之前的十多年间,处州府曾遭受了惨重的天灾人祸。据《丽水县志》载:“清康熙十三年(1675)耿精忠乱兵陷城;二十五年(1686)四月大雨四昼夜,水泛溢漂没田庐,溺者无算。”由于洪水暴涨,碧湖平原的水利命脉通济堰被“悍流冲激,崩坏且尽”,因此使得水土条件变得非常恶劣,几乎不是涝灾就是旱灾:“连宵有雨沟全没,几日才晴土又干”(刘廷玑《处郡杂言八首》)。
康熙二十七年(1688)刘廷玑到任后,大刀阔斧地革旧立新,经过几年的努力,处州山城的面貌终于有了较大的变化。
康熙三十二年(1693)秋天,修缮通济堰的事项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通济堰是碧湖平原自古以来资以为利的水利命脉,然而如今已经圮坏不堪了。糟糕的是政府财政也捉襟见肘,因而“欲修无实力,相聚总空谈。”面对修堰心切不断上访呼吁的西乡父老,刘廷玑以灾情为重,带头捐出自己的俸银,组织乡间有文化或年高望重的人士为骨干,重修通济堰:“余因重为灾理,遂出俸若干,令乡之诸生耆老有干练者领之,俾董其役”(刘廷玑《重修通济堰记》),然后任命对地方农业情况熟悉的处州府经历(即“参军”,掌出纳文书之官)赵鍟为工程总监督。在诗中,刘廷玑表扬了这位谙熟农情的属僚。这位参军曾多次实地考察了通济堰的圮情,指出虽然堰基毁坏严重,但还是可以修复的,并表示愿意带诸位州官一同去实地察看。
接下来,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众志成城热火朝天的兴修通济堰水利的生动画卷:先是到邻县聘请来能工巧匠,然后号召西乡广大男丁劳力参加修堰。刘廷玑对这次修堰工程非常重视,事前作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和舆论宣传。他在《重修通济堰记》中写道:“既命牲陈词,祀于龙祠并司马庙,聿告始事。一时匠石备具,工作毕举。”果然,西乡的老百姓对这次堰修踊跃响应:“乡之民衣食其间者,悉子来趋事(都像子女趋事父母那样自觉前来。形容民心归顺)。若木若石,肩舁筏载,畚锸如云,日以千数。”(刘廷玑《重修通济堰记》)刘廷玑把这一感人场面化为形象生动的诗句:“冶铁飞红焰,搜材斫翠岗。渊渊寻故地,垒垒列新龛。手上千钧转,肩头数里担…”从这一段精彩的描摹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心系民瘼的处州太守一定不止一次的亲临现场视察并深为那壮观的场面所感动。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首纪实诗中,还为我们佐证了当时是采用“木筱填砾”(即在木框或篾笼里装满石砺)的方法来修补大坝的。“搜材斫翠岗”即到附近山上砍伐做“木筱”所需的树木和竹子。“渊渊寻故地”指的是在水中寻找被洪水冲走坝石的位置,“ 垒垒列新龛”则是用填砾筱框修补以后的坝体形象。
“龛”在这里指的是用竹木编制的笼框。后面那句“沙拥急需篮”的“篮” 指的也就是装石砺的篾笼。
由于谋划周详,百姓积极性高,加上天从人意,天气甚好,修堰工程非常顺利,从十月下旬开工,仅仅一个月便竣工了。“人谋天意合,雨少阳光含”说的是修堰期间晴朗无雨,利于开工。这一点刘廷玑在《重修通济堰记》中也愉悦地提到:“时又适久晴水涸,天若有意以相此日之兴复者。”
接下来的一句 :“先后成功一,均平立则三”比较费解。这里“一”指的是堰头的大坝,而“三”则是指通济堰流域的上、中、下三个区域,俗称为“三源”。 历代均以此“三源”为用水管理区域,分段实现大面积轮灌制。“立”就是订立通济堰管理章程,确定三源公平用水的分配公约。 在通济堰的修建史上,每一次修堰,都极为重视管理制度的完善修正,把订立堰规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这也是这条古堰能够沿用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诗的第三段,诗人用了简练明快的四联描写,反映了通济堰修好以后,给西乡人民带来的生产保障、生活便利及丰收的喜悦。“自然东作好,无复旱生惔。”春耕自不必说,春天雨水充足。即便是遇上干旱季节,如今也不用担心庄稼干枯了。“夏喜禾苗秀,秋当稼穑甘。门前衣浣白,阶下米淘泔”,这是一幅多么曼妙惬意的西乡丰年图啊!在诗人为我们描绘的这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卷里,我们仿佛亲历其间,聆听到堰渠汩汩欢腾的流水,嗅到夏绿秋黄的稻谷芬芳,看到人们脸上洋溢的欢笑…诗人虔诚地期盼,从此以后,西乡的百姓将过上这种“事事行无碍,年年乐且湛”的美好日子。
堰修成后,西乡的百姓们兴高采烈,欢呼声经久不息。许多乡绅和父老乡亲踊到厅堂上,对知府修堰的功德由衷赞谢,大伙儿说: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功劳啊!并表示要为他立祠。面对群众的一片颂扬之声,刘廷玑并没有“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自豪得意,他甚至连一点成就感都没有,而是深感惭愧:“跻堂群致颂,抚案独怀惭。”他诚恐诚惶地说道:“己力何曾用,天功未敢贪。”他认为通济堰是古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善法”,后人们是在享受祖先的恩泽:“古人遣法善,后世被恩覃。”刘廷玑在《重修通济堰记》里这样写道:“落成,乡之人且鼓舞欢呼,声震川谷…缙绅士民,相与拜手而前曰‘是万世之利也,公之惠我民者至矣,其敢忘所,自愿将立祠,并乞文以记。’余因作诗一章以谢之。”这里“谢”乃推却之意。刘廷玑推却的是自己的功劳,他叫大家不要忘记了何澹、范成大这些治堰先贤以及通济堰的垂创者司马二詹南,认为他们才是对通济堰有重大贡献的人物。面对乡绅和父老乡亲的歌功颂德,刘廷玑表现出了一位执政者的清醒与境界,体现了一位勤政爱民的官员的正直品质。

通济堰修好一年以后,刘廷玑再次前往视察。当他到了西乡的重镇碧湖之后,看到的是一派百姓安居乐业的升平景象,于是以欢快的笔调写下了一首《往视通济堰过碧湖即事》:
霜落深潭彻底清,
年来鸡犬乐升平。
隆冬闾里无寒色,
卓午鱼盐有市声。
乡长指门求一额,
染人收布让双旌。
为勤民事需民力,
幸甚工夫不日成。
刘廷玑修通济堰是上一年的农历十月下旬,竣工于农历十一月下旬。时隔一年,同样在这个霜秋时节,刘廷玑在西乡碧湖看到的情景就大不一样了:“隆冬闾里无寒色,卓午鱼盐有市声。”水利有保障了,农业丰收了,商业繁荣了…潭水清清,鸡犬升平,人们温饱之余,不再斤斤计较了,也有了文化生活的需求。乡里的长官请他为家门书联题额;镇上的染匠也愿意免费为他染布…(双旌,唐代节度领刺史者出行时的仪仗。借指高官。此自称。)刘廷玑深知这一切都是通济堰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于是,他不禁再次感叹:“为勤民事需民力,幸甚工夫不日成”!看来这位处州知府还深深沉浸在去年成功修复通济堰的感慨与喜悦之中,以致没来由冒出游离诗外的这么两句。去年他在《重修通济堰记》里曾经说过修堰“成以不日”,如今他再次提及“幸甚工夫不日成”,流露喜悦之余,也让我们感受到这位清代处州知府对“民力”的珍重与爱惜。
据《通济堰志》记载,为通济堰作出贡献的官员、士绅,包括主修、策划、督修、捐俸者、乐助者、董事、堰长等,有名有姓的不下300人,刘廷玑是其中佼佼者之一。他不但献出自己的俸银支持修堰,亲自参加工程的策划与指挥,亲写《重修通济堰记》,还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二首脍炙人口的精彩诗篇,让我们得以如临其境般的感受到当时轰轰烈烈的堰修场面,以及通济堰给西邑人民带来的丰稔年景与美好生活。
刘廷玑(1654一1715年) ,字玉衡,号在园,辽宁辽阳人。他在处州任知府有近七年时间,多有建树,颇有政碑,是一位关心民生疾苦,为政清廉的好官。后调任浙江观察副使,依旧关心着通济堰。刘廷玑也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著有诗集《葛庄分类诗钞》十四卷,散文集《在园杂志》四卷。《在园杂志》内容丰富,知识性很强,颇得后人好评,被赞为“独树一帜”、“少有的佳作”。可见他不仅德政可颂,而且佳作堪传。这位被后人誉为“长才伟抱,文采风流”的太守,在处州留下了一段勤政爱民、治绩卓著的佳话。在他身后一百七十余年,清光绪重修的《处州府志》还记载他:“甘棠之诵至今弗谖”。“甘棠遗爱”的故事典出《诗经·周南》,乃人们对地方官吏有惠政的称颂。谖者,忘记也。百余年后的处州人民还传诵着刘廷玑的治政业绩,也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写照吧。
今天,当我们读着这些脍炙人口的通济堰诗篇时,仿佛再次走进真实的历史画卷,真切感受到通济堰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脉搏跳动,体会到前代先贤造福于民的博爱情怀。
作者简介:
李蒙惠,浙江省丽水市人。当过知青,干过演员,误入小城文化圈,庸碌无成,直至从文联退休。雅爱山水,喜欢摄影,偶玩诗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