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湘西(八) 老兵的情怀
在辰溪,我见到了湘西剿匪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工作顾问、47军志愿者服务组的组织者孙赤兵,一个身体略显富态、双鬓如霜的退休老干部,一个为整理剿匪史料东奔西走的老兵。平静的外表下,有着清晰的头脑、奉献的热心、干练的作风……
孙叔在辰溪投身志愿者工作几个月了,帮助陈列馆整理湘西剿匪史料,对当地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可谓是烂熟于胸,对我们来说,他就是一部了解大湘西的百科全书。

他的住处是个普通的大房间,一张大床,房子中间,摆着一张小桌,平时除了吃饭当饭桌,成了标图桌、会议桌,既是住处,也成了筹备工作志愿者的接待处、联络处。
屋里柜子上,是一排排的书、史料,墙上空隙处贴着几幅标画的地图,有“柳树湾红色旧址群分布图”,有“湘西剿匪作战初期敌我态势图”,敌我态势图上,标红旗的是我军指挥所位置,画蓝圈的为土匪盘据地带,作战初期,大湘西土匪遍布。这些陈设,让我立刻想起了“一点两面、四快一慢”的战术,“分进合击”的战法,想起了首长机关战术作业、想起了部队的指挥所演习……感觉屋里再摆一个湘西地形沙盘的话,就成指挥所了。

晚饭就在这张桌上吃的。因我们远道而来,孙叔和李阿姨特意从超市里买来速冻饺子,开了两个罐头,还拿出一瓶西凤酒给我接风。就饺子喝酒,越喝越有,我们到湘西的第一天晚饭,依然是同家人在一起的感觉。这顿饭吃得很温馨,吃得不多,喝得也很少。47军的两代兵相见,一起聊老部队剿匪的军史故事、聊志愿者工作,我们都想为纪念活动尽点绵薄之力,哪怕一个小小的行动,仿佛让心贴的更近。他讲的多,我侧耳倾听如饮醇酒。他给我们讲壕形地发生的战斗,他给我们讲武水河畔两代守墓人的故事,他给我们讲老部队能打敢拼的战斗作风,透露着对这支光荣的部队特别深的感情;他给我们讲柳树湾的双拥井,反复强调解放军干部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他积极乐观、率真爽朗的情绪一直感染着我们。遇见他,我想起作家毕淑敏所写的《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志愿者的工作,按说是没有标准可依,完全可以说一说就行了,但他不这样认为。为尽可能还原湘西剿匪的历史,他马不停蹄的走访,抓紧时间工作,对史料决不“戏说”。他有着几十年的从事参谋业务打下的深厚底子,根据资料,梳理出了分布在22个县的78场剿匪战斗,他亲自驾车,到剿匪战斗实际地现地勘察,借助地图反复推演战役部署、战斗进程……给每场战斗编写《战斗报告》,有什么经验,有什么教训,有什么启迪。又从中筛选出最有代表性、最经典的十个重点战例,每一个战场逐一找人采访,做笔记,把每个战斗的现场、每一个山头都跑到,拍摄不同方位、角度现地照片,从参谋的角度去绘制《战斗经过图》,进行手工标图,标注敌情我情,形成一份标准战斗资料,无偿的留给纪念馆。现地勘察的过程是相当辛苦的,基本是野外作业,“有时出去勘察,饿了想吃点饭吧,没有,连卖米线的都找不到。”他笑着说:“现在,我们在辰溪周围跑路跑的出门都不用导航了。你李阿姨对这些地名也都熟悉了,哪里是哪个地方,跟着出去的多了。”

吃饭期间,他边吃边关注着天气预报。“明天天气还是很热,36.7摄氏度,还是今天这温度。”我不禁好奇:“你为什么要特别关注天气温度。”后来才知道,五一期间,他进行现地勘察时,因高温中暑差点危急生命。那天,他到芷江县大树坳的剿匪战斗遗址寻访,当天天气特别闷热,先翻山越岭搞现地勘察调研,又找当地85岁以上的老人了解情况,现地勘察的山上全是茂盛的草木,密不透风,引起中暑了。忙活了一天,半夜发起了高烧,身体机能出现紊乱,高温调节不下,连续5天5夜高烧不退,到诊所打针吃药均不管用。在这种状况下,他怕耽误后面工作的开展,仍坚持带病整理资料。一天早上起床想上厕所,结果下不了床,当时,只有他一个人在,一头就从床上栽了下来……
老战友知道后,过来把他强行带到了医院检查,经诊断是热射病,老战友们觉得孙叔做这件事搭了钱、吃了苦、受了罪,责怪他:“你在这里做志愿活动,万一有个好歹,我怎么向其他人交待啊。”然而孙叔却不这样认为,他说“今天的事,将来就是历史。我们如果不好好续写好这段历史,真的对不起这支部队的先辈。”
这场病,足足让他调整了两个月身体才康复如初,亦对他的记忆力产生了一定影响。与内心的收获相比,所有的付出都是微不足道的。病好后,他愈加感到时间的紧迫,加快了行动,把工作目标向前推。家人给了他充分的支持,家属李阿姨也专门从西安过来照顾他,他妹妹则接过照料家里常年卧病在床的老母亲的任务。他对志愿者和战友说:“假如真的有一天,我把生命放这儿了,你们就当我去陪四十七军的先烈了。”

他说得很平静,我内心却无比震撼:作为一名退休老人,谁不会过好日子?谁不会享清福?他完全可以说一说就算了。是什么促使一个七十岁的老兵,不顾惜自已的健康,亲力亲为,去挖掘这段史料?
为了名?他做的还有太多工作,都没告诉我,我通过其他渠道了解的。比如给湘西剿匪陈列馆准备地形地貌沙盘、地图等资料,他专程到省地图出版社联系有关领导,找专家交流交谈;他走访参加湘西剿匪军人的后辈,寻找有价值的资料,探讨如何为红色传承做点贡献;他拜访曾参加湘西剿匪、创作第一部湘西剿匪题材长篇小说《武陵山下》的老战士张行;他前往湖南省党史纪念馆拜访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座谈……因我大老远跑来不容易,他只是简单说了说正在进行的工作,筹划给湘西剿匪史料陈列馆提升档次,已联系到北京的专家,正在准备相关资料,请专家来指导,关于剿匪的故事倒讲的不少。他一再叮嘱我,不要突出个人,多反映志愿者整体的工作。这么低调的人,图啥名?

为了利?自从到辰溪志愿服务以来,孙叔在工作上极力配合当地安排,但生活上一概不麻烦当地政府,不给当地政府增加任何负担,吃、住一天百把十块,全是从退休金自己里掏的。他们在这里,跟宾馆签了协议,成常住户了,房费按月结清。喝的纯净水自已买,烧水壶也自已带,在楼梯头应急通道窗口拴了根绳子,日常洗晾衣服。平时,他们吃得很简单,熬稀饭或蒸点米饭,或在外面吃碗米粉,吃个糍粑,一天两顿饭一凑和就过去了。孙叔坦诚率真地对我说:我在这里志愿服务也是自费,也没办法让宾馆给你免单,因为没这个权利。”白天,我们一起在外面查看时,我想帮他提个水杯,背一下包,他都不让,不麻烦别人,自已的东西自己带,出去考察也自已开车。就这样一个对生活吃住毫不讲究、干事倒贴腰包的老军人,啥都是靠自已,在这里能发什么财?肯定也不是为了利。
做这事一不图名、二不为利,那到底是为了什么?“就是出于一种责任。在做一名47军的后辈该做的事。”用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情怀。情怀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人能干多大的事、挑多重的担子。人是应该有点情怀的,退役军人更应该有情怀,毕竟党和国家培养多年,但有军旅情怀的人多了去了,每个人都能这么做吗?没有实力、勇气和担当,这个情怀是脆弱的、虚幻的。孙叔主动到辰溪做义工,全身心地投入整理剿匪史料中,他的情怀,是有实力、有担当的情怀,是真正奉献的大情怀。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只要有这种情怀,这种精神,就是令人敬佩的人,就是值得学习的人。

孙叔如此,志愿者们亦是如此,他们都是那样的努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健康和情感。他们的情怀,既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阅读他们,是一种沉浸和淬炼,更是一种洗礼和升华。工作和生活中与他们相遇相知,乃职业之福、人生之幸。
舍己利他的人,总会有福报!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刘文钊,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曾服役于西北,有多篇散文、诗歌作品在报刊杂志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