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克什克腾
文/田国昌
对克什克腾的记忆还的从半个世纪以前说起,七十年代。毕业后做了两年的知青生活,和一名叫周策的抚順知青挑了两重担(当生产队长)。突然有一天我去五分地公社办事听说昭乌达盟革委会(以下简称为盟革)直属机关农场从五分地公社要六个农工。当时夫亲是公社党委常委,组织委员(已下乡),我便没有经过夫亲的同意就和时任公社党委秘书懂成汉说父亲已经同意,我就这样我来到了克什克腾旗达里若尔盟革农场。
盟革农场的场部就在达里若尔苏木所在地(又名黑山头)。因为那里是纯牧区不能叫农场,后来改名盟革机关牧场。场子是从当时北京军区交负地方接管过来的三千亩地和营房,土地肥沃,一马平川。干、直、抖、能、毛五大渠修的飘亮。营房是当年的土坯房,不过也很整洁,因为之前都是军事化管理。建场的目的主要目地是补充盟革机关食堂和盟革宾馆的主付食不足问题。
场子后来买了一台东方红~54型拖拉机和一台康麦音东风自走连和收割机,盟革委会又给了一辆前苏联退役军车吉尔~130。这种车耗油量很大,速度也不快。从场部到赤峰的两天,途中的在林西住一宿,加之当时的路况也不好。算做是当时的现代化牧场了。
场长是郑万钧,原啊旗农业局长,后调任盟革委会行政处,去了克什克腾达里若尔盟革机关牧场任场长。我去了两个月后原场子保管兼食堂管理员回赤峰结婚不来了,留在盟革机关工作。这个肥缺就落到我身上。当时风光的不得了。因为每个月都有一批盟革机关干部,来牧场参加劳动。食堂踩购这快就成了一项重要任务。每批干部来都配备一辆2020吉普车。是当时盟革机关小车队最好的车。成了我踩购的专用运输车辆。每周都去达里鱼场拉一次华子鱼,那个年代没有冰箱和冰柜。拉回鱼后就去头去尾清清洗干净淹到大缸里。食堂炸好后卖给前来参加劳动的干部才五分钱一条(现在每个饭店和旅游景点都卖二十元一条)。牛羊肉也只是四角钱一斤,但是,是有一定数量限制的(需要肉票)。当时原昭乌达盟党委副书记赵杰、盟妇联主席龚彩霞、盟革行政处处长李焕章等领导干部代队来牧场参加过劳动。每批一个月,巡还往复。只到秋收完了,粮食入库为至。入冬后场子里有十几个长期工。养猪的,放羊的,剩下的人场子开了一个小粉房,土豆是自己场子种的。不参加劳动的只有场长,我和食堂大师傅。我们的工资是每月52.08元,能和当时的公社党委书记相匹美。
事情千变万化,好景不常。当时国家就开始取消票证了,场子又是办公费开支。盟革委会决定把场子撤掉了!我的人生辉煌时刻也随着结束,机械、土地和牲畜都交给国有达里若尔牧场了(原北京军区三十一团)!
言归正传,再说克什克腾。那时的克什克腾因自然放牧植备遭糕到一定程度。一到冬天时不时的就狂风四起,白眼沙打到脸上非常痛。那时没有柏油路,更谈不上高速了,只有一条四米宽的沙石路。克什克腾那时积雪不断,一场大雨过后,就有很多车抛卯,走不了。只得把水一放等到第二年雪化时才能开走。一场白灾之后牧民们都有很多牲畜因冻饿而死。这就是我对克什克腾的记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几十过去了。今非昔比,交通四通八达通八达。现在的克什克腾面貌焕然一新。道处是自然景观,蓝天白云下全是緑水青山,大部分区域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和生态保护区,九大区域的组合被评为四v级世界地质公园。
黄岗梁、桦木沟、阿斯哈图石林、赛罕坝、白音敖包、将军泡子、哈蟆坝、大青山景区、乌兰布统影视基地、五彩山、盘龙大峡谷、乌兰布统古战场、野鸭子湖、喇麻山、将军墓、公主湖~凉亭、康熙皇帝点将台和热水温泉镇等。亚洲最大黄岗铁矿埋藏在这里。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克什克腾多样的自然风光。下面我用㢳游自拍、网上航拍和一些著名攝影家的独特视角,一起去欣赏克什克腾的美丽景色。结束我对这片土地记忆的最美续篇。~田国昌
~2021年12月15日。
(克什克腾风光)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