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民俗》
—— 娶亲
文/张秉全

河湟地区,结婚很有仪式感,各种规程礼节样样不断,且环环紧扣,缺一不可。看似非常繁杂的规程,通过礼仪的形式表现出来,表达了人们对天地的敬畏,对逝者的思念和对先人的敬仰。也是对人情世故,待人接物的最好诠释。无论是订婚、送礼、还是举行婚礼,都严格按一定的规矩进行。就结婚仪式来说,首先选一个良晨吉日,一般是农历的日子,必须是双日,头一天女方家“添箱”,晚上娶亲,第二天举行婚礼。
娶亲队伍由3人或5人组成,必须是单数,娶上新娘子后算男方家的人,凑成双数。除了媒人,娶亲奶奶外,还要精选几个能说会道,会下酒帖、高拳大酒量的人,而且全都要父母、公婆、丈夫、妻子齐全,儿女满堂的人,这主要是期望新娘子将来也会有这样幸福的家庭,寓意婚后的生活会幸福美满。
娶亲队伍要在“吉时"准时到达新娘家门口,这时大门紧闭,里面鸦雀无声。待鸣炮过后,娶亲的就开始叫门:
“金锁银锁开门来。”
里面应答: “大门上是何人?”
“远方来的移花人。”
“叫门做什么?”
“到贵府移花儿来了。”
“移什么花?”
“来移金银花。”
“怀里揣的啥?手里拿的啥?”
“怀揣聚宝盆,手拿金盏银盆来移花。”
“那你把‘钥匙’塞进来。”
这时娶亲的人便从门缝塞进一些“开门钱”,几经女方亲友的嬉闹阻止和娶亲者塞红包互相戏谑一番后方可进门。进门时,有些地方还从门顶上倒下来几桶凉水,如果躲避不及时,会把娶亲的人浇成落汤鸡。
进门之后,姑娘家的亲戚会蜂涌而上,来抢夺娶亲者手里的东西,如果被人家把包袱抢去了,得拿金钱赎回来。经过这一回合较量之后,女方东家把娶亲的客人让到炕上,喝过头道茶之后,由“娶亲奶奶”给“送亲奶奶”清点新郎准备的礼物和新娘上轿时要穿戴的衣物、饰品等,包括婆家借来的“路衣”。
娶亲时拿的礼物与送礼时的差不多。两包茶、两包红枣、两瓶酒,羊肉方子等。新娘子穿的外衣、内衣、裤子、裤带、手套、袜子等全都是红色的,每个衣服口袋里要装核桃枣儿和金钱,再把口子缝起来。所有礼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梳子、篦子、香皂、牙刷、化妆品等都要贴上红纸,再用红绳子两两连在一起。还要带一对护心镜,新娘子上轿时一前一后背在身上。一般情况下,娶亲的还要拿一份给新娘“添箱”的礼物,第二天女方家还要回礼给新郎“恭喜”。
待交清“针线”、下完酒帖、请娶亲者入席,吃花卷油包、喝枣儿奶茶、吃八盘酒席,称为“上马席”。听说很早以前,上马席只吃前半桌,下马席则吃后半桌,凑成一桌,寓“两家亲戚成一家”之意,如今都是整桌待客。吃过“上马席”之后,由“送亲奶奶”替新娘梳妆打扮,换上婆家带来的新衣;戴上耳坠、头花儿;苫上盖头和“纱”(约一丈六尺长的红绸布,一头绾一个大绣球戴在新娘子头上,其余部分披在其身后),最后穿上娘家人准备的鞋子。待穿戴完毕,吉时一到,新人来到堂前,跪拜父母亲人,坐一坐以表示平安富贵、招财进宝之意的“坐斗”,静听父母的教诲:
你到了婆家的门, 大当大,小当小。 低头出,抬头进, 泼污水,攒清水。 起鸡叫,睡半夜。 孝公婆,敬丈夫。 煨炕嫑叫铁锨响, 公婆一听不安康。 扫地嫑叫尘土扬, 罪名担到你身上。 取面嫑叫面柜响, 免得公婆把心伤。 擀汤别叫擀杖响, 公婆骂你没教养。 洗锅嫑叫碗筷响, 全家大小见不上。 针线茶饭嫑堵档, 做人本分不能忘。 敬老爱幼美名扬, 勤谨贤惠传四方……
娘家人还要给送亲奶奶拿内装粮食、红枣,外贴红纸,以红线相连的两个瓶子,叫“讨饭碗子”,表示新娘到婆家后丰衣足食,不愁吃穿,生活无忧。临走之时,娘家亲人喊三声新娘子的名字,新娘子哭别父母:
父母双亲生我身,
千辛万苦拉成人。
还未报答养育恩,
如今成了人家人。
端茶倒水谁操心?
家里家外怎照应?
今日姑娘嫁了人,
好比钢刀扎我心!
……
姑娘泪如泉涌,哭声感天动地,不仅父母双亲舍不得女儿,也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潸然泪下!
出门之前还要给新娘一把筷子,转身出门时抛在身后,寓意女儿的出嫁能为两家带来财运,其中筷头朝里的是留给娘家的财运,筷头朝外的是新娘带进婆家的财运。之后由新郎或新娘的舅舅、哥哥抱新娘上轿,再坐一名六七岁大的小男孩为“压轿娃”。娶亲队伍出发,中途不能停留,直奔婆家。如果在中途遇上其他娶亲队伍,双方都要喊一声“换花儿”,后继续前行。

河湟地区汉族人家半夜娶亲,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是沿袭了古羌人的婚俗,在古羌人中就有抢亲的习俗;二是相传在西汉时,随着中原王朝开拓西部疆域,汉族军人入河湟地区,这些军人娶妻安家,就得等到半夜到羌人姑娘家去抢,从此,这一婚俗一直延续了下来。
从这些流传下来的婚俗来分析:男方半夜娶亲,肯定就是抢亲习俗的延续;女方家大门紧闭,进大门时往娶亲者身上浇凉水,抢夺包袱,女方家亲戚来恭喜时男方东家“拦门”等就是对抢亲者的一种防御和双方的对抗形式;半路遇上娶亲队伍,要喊“换花儿”,意思是抢亲的两方都抢得了姑娘,这样一声喊,表示这一形式上的“交换”,让双方都安心,各走各的路,井水不犯河水;娶上新娘子半路上不得停留,是害怕新娘子的娘家人追过来或被别人抢走,就尽快回家,免得夜长梦多。
这样,就清晰地呈现了一个完整的抢亲画面:有位英俊潇洒的汉族青年看上了一个年轻漂亮的羌族姑娘,他便请媒人带一伙人半夜到羌族村庄去抢,羌人进行防御,紧闭大门,提着水桶到门顶头准备浇水,无奈抢亲者人多势众,姑娘被成功抢到手。回来的路上,遇到同样是抢亲的,喊一声“换花儿”,双方互不干涉,各走各的路。事成之后,男方家送一对枕头或一双鞋子,来答谢这位鼎力相助的“冰公大人”
……
这些有趣的婚俗,待以后进一步研究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