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传记文学《裸山》第十八集
《意志坚强硬板地 “ 刨” 出特等米》
作者/王世安 主播/旭洋
1979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年, 12 月的天气仍然还是嘎巴嘎巴冷, 尿泡尿都能立个棍儿。 当时, 按照咱妈的安排, 我赶赴辽阳小屯村西边早已被二小队遗弃的场院。
经历磙子无数次碾压, 整个场院①的地面光滑得像玻璃镜似的, 瓦亮瓦亮的。 只见场院上的老人脱掉棉袄, 用她那布满老茧的双手, 紧攥铁耙子, 反复在场院上猛劲地往前刨, 恨不得一下子把整个场院上的硬板地面都彻底刨掀起来。
看到老人, 咱心酸得厉害, 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流了下来。 此时北风凛冽, 严寒刺骨。 老人用那略微佝偻的身躯, 像火焰一样温暖着这个严冬。
近几年来, 每逢入冬以后, 许多乡邻每天都能看到, 一位瘦小的老太太, 在天刚擦亮时, 用大包袱皮包起大簸箕、 刨耙、 麻袋等家什, 背在肩上徒步六里地, 像雄鸡一样去场院土里刨食。
她, 是咱最亲爱的妈!当年, 咱曾经多次目睹, 为使场院坚硬耐用, 打平的地面不知被磙子碾压过了多少遍, 直至地面的坚硬度像水泥路面似的。 咱妈就是在这样坚硬的场院地面上, 一点一耙地刨出土中的稻谷粒。

再细看, 在场院地面上, 零星的稻粒稀稀拉拉分布在各个角落, 它们。在硬板地里藏身, 要抓出它们还真是不那么容易。记得第一次远远地看到妈。 咱快步上前明知故问: “ 妈, 您在这儿干什么呢?”
“ 刨地!” “ 地这样坚硬, 您怎么能刨动?”
“地面再硬, 没妈心硬……” 妈说得儿干嘎巴嘴, 找不出恰当的词,一时竟然说不出话来。硬朗的妈又说: “ 再硬再难啃, 咱也能刨动!”
妈像大山, 透露出她的坚强、 她的恒心、 她的精神。看到地面的硬活儿, 咱心里不由得感慨, 这真是地再硬, 也没有妈的心硬; 天再寒冷, 也没有妈的心火热。 妈的心一直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咱心疼妈, 说: “ 就这么几个稻粒, 可别再刨了, 如果妈累倒了, 咱们可怎么办?
”猛劲地刨, 恨不得把硬板都刨起来
妈回头神秘地告诉咱: “ 一粒一粒的稻谷虽少, 但只要不断地去刨, 就会积少成多, 让你能吃上大米饭!” 妈又自信地说, “ 天再冷也冻不死勤快人, 人再穷也穷不死勤劳的双手!”

下麦窝村民王成厚常说, 蚂蚁虽小搬千斤, 秤砣虽小压千斤。 人只要耐心十足, 积少成多, 就能吃上白花花的大米饭。 看着瘦小体弱的妈, 吃力而又坚定地刨着, 咱似乎忽然间长大了, 也似乎懂得了许多道理。
咱经历了 1960 年的大洪水和 “ 文革”, 是能出口成章背诵老三篇的人, 其中 《愚公移山》 中的愚公, 是咱们学习的榜样, 妈是新社会的新愚公。
咱急忙赶上去, “ 抢” 过妈手中的耙子, 学着她的样子, 一点一点地往前刨。 妈在咱身后, 土一把, 疙瘩一把地往一起搂, 搂成了一大堆, 然后蹦起用脚底板将硬土疙瘩踩得粉碎, 再用手往高处扬起……伴随着小北风的吹刮, 灰尘自然而然地往南飞去, 稻粒便乖乖地沉落了下来。
刨了一阵子, 太累啦, 咱感到腰酸背痛, 身上冒起热气, 大汗珠子不停地从脸上滚落下来, 喘着粗气, 实在干不动了。 妈看咱汗流浃背的样子不由得笑了, 一把抢过耙子不断地往前刨, 在她的带动下, 连中午饭都没来得及吃。 刨呀刨, 咱们一直干到天黑, 已经忘了吃晚饭……

此时, 场院的地面实在分不清稻粒和泥土, 已经混到了一起。 妈让咱把像小山似的土疙瘩稻粒装在袋子中, 快快地运回家。 就这样, 咱用自行车反复地搬运 ( 就因运土稻粒, 在过桥时掉进河里, 差点儿被水冲走。 本书后面有详述过程), 将最后一袋运到家时, 所有的汗水和疲惫, 都被北风席卷在了夜色里。 回到家, 咱和妈都沉浸在幸福和喜悦之中, 妈顾不上给咱做饭, 搂起稻子, 端起簸箕, 不断地簸来簸去, 仔细地分类。 看着她疲惫不堪的样子, 咱心疼地说: “ 妈吃饭吧, 明天再干也不迟。”
“ 咱不饿! 今早锅里还剩着大饼子, 你自己吃吧。”妈戴上破手套, 稻粒在簸箕中来回游动一样像士兵, 随着她的手势移动到旁边, 妈将附着在手套上的稻粒刮到另一个盆里。 这样反反复复, 盆里的稻粒就慢慢多了起来, 等盆满了, 再移到另一个大盆中, 添上水反复掏捣, 最后一大堆金黄色的稻粒便跳入眼帘。
了不起的妈, 让咱突然想起了韩信。 韩信用兵是花钱养的, 随心所欲调兵遣将, 才会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一说。 妈不花分文调兵遣将, 将散兵游勇云集手心, 随心所欲, 下麦窝村从此有了刘宝兰点稻粒———粒多粮广一说。

妈虽没大作为, 但很有想象力、 创造力、 行动力。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 位于下麦窝村河南的小屯村, 在那片田野旁边, 妈偶然发现别人没发现的零星稻粒, 千方百计地从泥土里找出再造细粮的原料, 让咱们能够吃上白花花的大米饭, 每次她总让咱歇歇直直腰, 但她却很有耐力, 蹲下一点点地继续往前刨去……
此之前, 集体的财产, 宁愿白白扔掉, 也绝不许老百姓哈腰去捡。就这样, 不生产水稻的下麦窝村的一户农家, 在没有稻谷的年代, 没花钱就吃上了大米饭, 让人不可思议。 就连咱家盖房子时前来帮忙的亲友, 也都吃上了白花花的特等大米。 在那个贫困年代, 能吃上大米饭, 是多么难得和满足。 有了细粮, 咱家盖房子帮工的人多了, 也为咱家挣来了脸面, 更重要的是, 带来了预想不到的美味和精神上的享受。
初步统计, 仅那一年, 妈从多个不同的硬板场院上刨出的稻谷大约有五百公斤以上, 相当于三个人一年的口粮还要多。 有人分析, 能够经受无数次高度碾压而留下来的稻谷, 颗粒大, 均属高质量的特等精米。 如果质量不好, 在强烈的碾压下, 早就粉身碎骨让风吹走或变成谷糠成了喂猪的饲料。 妈白手起家, 创造了那么多真材实料的财富, 相当了不起。 所以咱说, 自己能有今天, 都应该归功于聪明、 智慧、 能干、 慈爱的妈。

妈虽是一位个子矮小、 弱不禁风的老太太, 但她像一座高山, 始终矗立在咱的心中。 为了让全家人吃饱, 她甚至顶着北风去几十里之外的南雪、 耿家等村子的地里, 拾地上被人丢下的棉桃、 稻粒…… 这些东西, 在当时是何等金贵, 许多人没有想到的事, 却让老太太成就了自己的优秀……
生活所迫, 在家里咱妈里里外外不管做什么事儿, 都敢伸手去干。 咱家的灶坑和炕下面要是堵了, 烟排不出去, 妈就立马儿撸胳膊挽袖子, 掀开炕面的大石板子, 把几根高粱秆连接起来扎成把子, 往里捅一捅厚厚的炕灰, 又掏出些尘灰……再瞧世上最美的咱妈, 除了白牙外, 全身上下涂上了一层黑漆, 变成了非洲美女。 经过咱妈的不懈清理, 炕洞终于畅通无阻了。 咱还记得, 那个时候咱妈挺着大肚子下地干活儿, 突然肚子疼痛, 在垄沟里自己接生, 用布裹着肉滚儿似的婴儿回了家; 那时家里没人手, 妈怀揣婴儿, 在柴火垛上堆柴火, 当时柴火垛越堆越高, 摇摇欲坠, 都能吓死胆大的人, 大姐看到妈在上面悬乎得很, 害怕地大喊大叫: “ 妈呀! 危险! 快下来!” 然而, 风在猛刮, 妈在忙活, 像没听见一般, 照样热火朝天地忙碌……一旦站偏一点点儿, 人就会从一丈多高的柴火垛上, 跌落下去……
妈一辈子做好事、 善事, 离世前无任何痛苦, 没遭一点儿罪, 是在睡梦之中离开咱们的。 咱想这是她一生奉献、 积德行善修来的福分。 对此, 下麦窝村有人感慨赞颂: 王母生如夏花之绚烂, 虽逝盛似秋叶之静美。

《裸山》作者简介
王世安,一九五五年九月生于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小屯镇下麦窝村。资深记者、职业作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企业改革文集》主编,《中国企业报》“创富平台"主编,中企传媒社社长,世界创富企业联合会创始人、主席。
历任创作员、首席编辑、新闻部主任、记者站站长。世界经济论坛、亚洲经济部长会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两会等大型会议特派记者,被《中国企业报》授予全国十大标兵优秀记者站站长、先进新闻记者;曾赴美国、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等国家访问。
著或编著的书有《开拓者》 《企业领袖》等十二部,共计五百余万字,发表八百余幅新闻照片。撰写的多篇纪实文学作品在《中国企业报》等报刊连载。有多部作品获奖,其中《中国女骑警》获特等奖,《拒买国际金奖》获一等奖。
主播简介
旭洋 实名李桂杰 政法机关退休干部。大连市语言艺术学会会员;《北京古塔读书会》主播团团长;采菊文苑现代诗社副社长等多家平台金话筒主播!热爱生活,喜欢朗诵, 愿意用声音诠释美好,陪伴夕阳醉美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