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七令”,词牌名。又名宝塔诗。唐白居易分司东都时,群贤会兴化亭送别。酒酣,各赋诗。起初的字,既为诗题,又为诗韵,从一字至七字为句,除第一句外,其他各二句,要求句句对仗。全词单调五十五字,共十三句,七平或七仄韵。

一七令.冬
李红彬
冬。
地冻,冰封。
千里雾,五更风。
烟添尘暗,霜染枫红。
半庭黄叶积,一径野花空。
北国玉雕不尽,南山花拥无穷。
雪飘大地银装裹,日出高天赤乌浓。

【清风细雨老师,简评】:李红彬的这首小令定题为冬,巧用“冻、封”二字,白描写意便将冬的凛冽、决绝与静寂瞬间呈现在您眼前,令读者仿若置身于冬的寒冷中,心似乎也被封冻了一般,极具带入感。接下来词者在看似凝固的景致中寻找并描绘出冬日里动态的画面,令读者在他的细致描绘中感受到千里流动雾与五更咏叹的风;再用色彩来诠释冬的唯美,冬天不是只有黑白灰这些简简单单的素色,你看那经霜的红叶,静守深庭的黄叶,红与黄的点缀,空与暗的留白……妙哉、妙哉,黑白灰的底色上那不经意的一抹红一痕黄,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六字对句概括解读“北国”与“南山”的冬天是不一样的景致,从中更能感受到北国冬天的极简风,银装素裹的纯粹,然一轮红日的喷薄而出,人自然而然地一定会向往这一轮煦暖的,恰似一团火,温暖尘世,温暖人心,破题扣题入新境,一种昂扬尽在其中,此结境界高拔,气韵超凡。纵观此首一七令,画面层次分明,渲染得当,工致精巧,画面由静转动再转静转动,冬天的魅力尽情展示,遒劲隽逸酣畅,走心入心。

一七令.梅
三草
梅。
飘逸,幽思。
摇倩影,舞芳姿。
香里高洁,世间妙奇。
风寒迎瑞雪,冰冷送春晖。
品质并肩松竹,光华同载诗词。
清芬欣为君助兴,雅韵权当我自痴。

【清风细雨老师,简评】:冬天怎能没有梅呢?三草的这首咏物词《一七令•梅》,信笔画梅,由“飘逸、幽思”展卷,飘逸言外,幽思言内,将读者带入画中,构思缜密,意蕴唯美;接下来词者再用“高洁、妙奇”二词,先写梅的亮节,后写梅的神韵,承接上句自然流畅地铺展写意。五字对句词者物意化境再写梅以其高洁、坚强的精神品格傲雪迎霜,给世人以激励;梅作为春的使者,以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形神兼备地表达了词者对梅花的赞美之情,王士稹在《带经堂诗话》云:“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梅花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古今多少大家为之赋咏,词者也与梅花结下不解之缘,因梅痴、为梅歌,喜欢梅花的飘逸出尘,独爱梅花的清绝风雅,踏雪寻梅,归来咏梅,何等的雅兴啊。整首词作,通篇写实,朴实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为迎雪送晖,一身傲骨的梅花作了精彩传神的写照,读之朗朗上口,品之回味无穷。

一七令.茶
清风细雨
茶。
简素,清遐。
舒展意,坐忘涯。
浮沉厚道,浓淡兴嗟。
无尘修一味,有致逸千家。
从此绮纭放下,方知荏苒升华。
低眉浅笑怀入月,极目驰思梦生霞。

【放下简评】:一字至七字诗,俗称宝塔诗,在中国古代诗中较为少见。这首小令是对茶道过程很有研究老茶客的饮茶感受吧。一杯茶,简单,素雅,清香,引起悠远地思索或想象。那舒展着身姿,从容的一坐,端起茶杯,一看茶叶的沉浮,一呡,味道的浓淡,那身心的感受啊,真是美不胜收。由一人的评茶,而想到千家万户,在案明几净处,有兴致,有情趣的品味千古而来的茶韵也是一件很安闲的事情。饮茶的过程中,放下那尘世间看上去华丽而实质上很杂乱的外像,在宁静中感受时光易逝,心底的精神智慧在升华。这是多么美妙的过程。结句很有点意思,品茶的时间过得也是很快的,低头一笑,月亮已经升起来了,都照到怀里了,再抬头望望那月亮,精神饱满,思维敏捷如云丝飞驰而来了,如梦如幻,空灵飘逸。
这一小令一气呵成,一环连着一环,层层深入。小令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接着写了茶的本性“简素”,即味香和形美“清遐”。这首小令的独特之处。是以宝塔的形式来排列的诗歌,不仅形式特别,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句句工对。同时也描绘了茶的形态“浮沉厚道”、和饮茶过程中身心的宁静安详,表达了人们对饮茶的喜爱之情。

一七令.弦
灯心草儿
弦。
断续,缠绵。
风入静,水萦喧。
蓬舟于渚,松院相禅。
潜峰巅且醉,迷岙谷而颠。
得句巧逢处士,知音恍是桑田。
咏罢清阕采桑子,唱彻高山醉花间。

【清风细雨老师,简评】:灯芯草儿的这首弦,乃咏琴之弦也,借以咏叹琴之意,曲之韵,更是赞咏抚弦之雅士贤者,弦者,贤者也。词人从曲之“断续、缠绵”起笔定位,弦是载体,曲是过程,与知音相遇相知相惜是结果。故才有了下面的“风入静,水萦喧”,拟人写意,弦这一抚呀,风听得都慢下脚步,调起千丝绕,水调歌回咏而叹之,君可知“蓬舟于渚,松院相禅”,江上移舟知交抚琴,问禅悟知拾得意,宫商角徵羽真是玄妙啊,听音知雅意,且一醉,而一颠,如醉如痴如狂,可谓:听君一曲,听君一席话,人生境界得以更上一层楼。接下来的六字对句,词者似乎跳出了弦的境象,实则不然,词者在弦曲的幽处妙解音律而得佳句,拢捻旧曾谙,尽管早已沧海桑田,但知音会永世陪伴,经典会永远流传。读到此你能感到词者对弦对琴对曲的一种敬畏感。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词者的结句“咏罢清阕采桑子,唱彻高山醉花间。”是对上面的且醉和而颠的递进解构,寓意更为深邃,此结妙嵌采桑子、醉花间两个词牌名,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曲词、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所以词者此处的嵌入恰到好处,词不离曲,曲不离弦,回扣主题弦,“高山”的嵌入,读者即刻明了,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正是对弦的最高境界的解读,结于此,堪称完美。整首作品,词者善于用典化典,融叙事、绘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境界开阔,笔法老道,言已尽而意有余。

一七令.诗
放下
诗。
高古,幽奇。
星斗夜,宝灯时。
乘兴三笑,放怀一离。
理清风雨怨,情苦柳烟悲。
山水可知我识,文章如许卿知。
自吟苏辛玉壶句,便有陶谢翰林辞。
注:三笑指虎溪三笑。一离指离骚,一种文体。

【清风细雨老师,简评】:"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放下的这首一七令,定题为诗,这里的诗指的是古体诗和近体诗,词者以比兴的手法,引经据典,精准且精彩地解读何为诗,如何去赏读古人的诗,如何去写心中的诗。词者用“高古,幽奇”来概括解析何为诗,高雅古朴的意境,幽雅玄妙的哲理,懂其意,入其境。人常说诗人是浪漫的,那么就在浪漫的星夜里一起,静下心来秉烛去品、去学、去悟,灵感自然而来,遂“乘兴三笑,放怀一离。”这里的三笑为一典,“三笑亭”,源于宋•陈舜俞《庐山记.卷二》:晋慧远居庐林寺,送客不过溪,一日与陶渊明、陆静修二高士共话,不觉过之,虎辄号鸣,三人相与大笑而别,后建亭称为“三笑亭”。此处的一离也为一典,《离骚》,词者放怀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理清风雨怨,情苦柳烟悲。”与《离骚》对话。细雨在此将“一离”再多加一意为“会者定离”,佛家有云:“世上常会之人,也必有离散之时,相遇之人,也终将分开。”词者用典化典,乘兴会友,畅谈赋诗,总有一别,但此一别不是伤离别,而是走出去,赏自然之瑰丽,寻世界之奇妙,慕高山,遇流水,怎一个惬意了得。“山水可知我识,文章如许卿知。”词者的这句六字对句,一问一答,淡然雅然,流年暗换里,识得山水意,一亩心田诗烂漫,与己与卿,晓也懂也。歇拍的七字对句,词者再次连续用典,苏辛、陶谢四位大家,玉壶句的襟怀,翰林辞的风骨,词者依旧是紧扣主题托典抒情,借典论理。“自吟、便有”二词取“熟能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也会吟。”之意,给予这首《一七令•诗》更丰富的内涵,以及更深邃的意义,更好地表达词者对古诗词的热爱。纵观整首词作,诗字起句领意,“高古,幽奇”总括,其下的所有对句都是在此二字对句上展境拓意,笔法多姿,言近而旨远,是词者对诗的一种精神领悟,诗由心生,平仄皆风骨,万象可酬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