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联论坛【黄陂诗联李集分会】158期宋志清读《随园诗话•卷一》的一点遐想
在表达我的想法前,我想举个例子。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卷一》有句诗:“叶底花开人不见,一双蝴蝶已先知。”就是说叶底下开放的花朵,人虽然看不见,但是飞舞的一双蝴蝶早已知道了。花还是自然界的花,但把花的相关意象蝴蝶想象成能有所知的意象,那么花也跟着变得有自然情趣且自然美。
这里除了彰显了自然和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应该更多还是我们常说的“功夫在诗外”的一种体现吧。
我认为的“功夫在诗外”是指的是无论诗的欣赏者和创作者都不应该只把诗单单把诗当作一种带有声韵的文字堆砌,而是应该诗把诗看做是一种意识深层次的觉悟。这个觉悟,也就是一颗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的意识深层次的觉悟,我们的诗词风格,可以百花齐放,但是诗词的语言一定要发自内心之中吐露出来的,就像你看到了一朵花,自然的就发自内心的应该想到了这个花的季节特征带来的意象而成的万千意境(或者称为画面感),这个存在于我们审美活动中的生命直觉和诗性智慧。这种审美感可以超越至无限的宇宙,也可以缩小到一颗米的大小。
之后还有这朵花本身特征带来的人感受到的品格特点,还有本身它带给自己心灵深处感觉,这就是我所想表达的一种觉悟,假如没有这一种觉悟,任何人看到的花,也就是一朵普通花,而不会是一朵有生命的花,它也更不会成为具有诗意生命的花,更不会称为诗里的意境的一部分。
说到这里,你会不会想起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会不会想起陶弘景的“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会不会想起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些诗人写下这些千古名句之时一刹那的觉悟是什么?
中国哲学的主流是境界哲学,以这个观点出发继续推导的话,中国诗的美的主流也应该觉悟的境界美。这个境界美带着“气韵”与“神韵”,而超越了“气韵”和“神韵”。
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假如您能以诗写性情,则可以让您看见一个公园的美景后,大可以想到伟大祖国的美好前景,小可以想起这里的灵光一闪的记忆,任凭您的金刚拈花之手或者一阳指成就各种不同好诗,给心灵一片心灵深处的诗意美!如此还会为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去发愁?
亲爱的读者朋友,假如你考虑到这里了,您会怎么样看待袁枚老乡陈星斋先生《题画》的:“秋似美人无碍瘦,山如好友不嫌多。”不知您觉得是画里的主角是人呢?还是景呢?还是其他啥呢?能让人想起多少言外之情、言外之象、言外之境、言外之味、言外之意……
【本期工作人员】
主编:刘德芳
编辑:季风
审稿校对:羽林郎 、圻圻
微刊制作:宋志清
本期发布:故乡的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