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振华
儒里的天:是蔚蓝的。古村的地:是芬香的。古村的水:能远航。围里的人、是诚实的。自今围里人仍保留延续着南宋朝时期、最纯朴的乡规民俗、"烧蛋茶”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古村、街道狭窄、商铺、原汁原味的石板路、泰山堂老药店、朱家宗祠、张家宗祠、都给游人倾述着古村、在不同时期的人间烟火变迁过程。
儒里地处扬中夹江南岸,元代南宋大理学家,第八代孙子朱享三,曾任朝庭山东提刑,因事出有因,弃官迁居围里、(今天的儒里古村),史称朱家圩。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古村人经历六百多年不断生息繁衍,儒里朱姓居民已达四千多人。传说中乾隆帝南巡时、为这个村子题字"儒里"儒人之故里也。也就是(大儒朱熹后人朱享三迀居地)

古村儒里(围里)一带,自今民间流传这样四句歌谣:
东州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有此蓂定了中国古文化泰斗之星。
朱熹的第八代孙子朱享三,现在虽然已离我们远去而退却、但新生的朱姓又继续接上繁洐。他们反反复复、初心未改在传承、在传播弘扬着儒俚宗祠、和张家宗祠古老的文化。每到清明节,村民们都会大张旗鼓地举办各种形式,大型的拜奠活动,以示弘扬祖训文化,好甚热闹。
宰牛、杀羊、烧香、跪拜、磕头,点烛,念宗祠遗训遗规,教育众生。场面烟火缭绕,锣鼓阵阵。念念有词的主持人,身穿异样服饰,声音宏亮嗓门高,聚集此地的村民,里三层外三层,挣着、抢着看热闹。有的孩子,由于力气小挤不进人群,干脆爬到树上,骑在树扠。有的孩子坐在墙头上、目不转睛地呆看。

今天的儒里古村。已经历了历史轮回巨变,由原来的农田男女耕作,又脏、又苦的生活方式,现如今换了一个新活法,村子实现了四个现代化。 城镇正规化、古村工业现代化、农田耕作机械化、道路水泥硬化,从而彻底改变了雨天,难以行走十分尴尬的困境。农民的孩子由,穿着参差不齐各色补丁衣服徒步上学、现在改为由学校统一校服、大巴专車,来回接送学生上学。
人们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赤脚捲腿在田间地头机械性的劳动,累的汗珠滚滚的辛苦天日、也一去不复返了。进步总是在时间中产生,幸福也在勤奋中飘香。情况也在岁月中巨变。
如今是旧貌换颜,脱掉布鞋穿皮鞋,小头梳的贼溜光,骑着电摩进工厂、精神抖擞地当起了现代工人。
改革的春风吹暖了人心,吹进了古村人的千家万户。新鲜喜事儿屡见不鲜,你家盖新房,他家取媳妇,一大批优秀农民企业家和红头老板,梳着背头,开着豪車,扭动着方向盘穿梭在乡村大道上、忙伙着自己的事业,在东奔西走……过去夜来点油灯、吹灯就睡觉、鸡鸣就起床的时代已变成了历史,叫后人去评说去吧。

那时村里普遍穷,人越穷,孩子越多,唯一的两项娱乐活动,就是听广播生孩子。生产队一天劳动值这有8分钱,穷怕了,村里人纷纷向外走,离乡背井另寻生存之路去了。
七十年代前,可记得每天凌三点,熟睡的村里人,常常从梦乡中被扬中人吵醒,睡在床上就能清析地听到,扬中人在赶夜路,推着独轮車,吱扭,吱扭的响声,和叽叽喳喳的话语声,在赶往古村集市……
那是瓜果飘香人民公社、红彤彤的年代。人们的思想觉悟普遍较高,自觉吃苦,敢于拼搏。大家都乐意付出的多,得到的少,从不计较个得失。这些人确是四O,五O,六O,七O后出生的人。由于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用勤劳的双手,每年生产出了数以万计的、许许多多无数的稻米,小麦上交国家公粮,有力地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这几代人普遍对国家、对人民忠诚厚道。不弄虚作假,诚实守信。是,是他们、是他们啊!国人千万不可忘记啊!

每天清晨天不亮,他们自留地生产的农副产品,洗的干干净净的,整理的整整齐齐,货买一张皮嘛,很自觉,井井有序摆放在街道两傍,高声夸耀叫卖。什么蔬菜,瓜果,鸡,蛋,鸭,鹅,大肉,鱼,等等应有尽有……道路两边交易者,一个买方,一个卖方,双方讨价还价声,声声悦耳。串流不息的人群中,有买东西的,有游玩看热闹的。这听见时而吵闹,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翻眼斤斤计较争夺……每天交易量很大热闹非凡,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给当时古村人生活必须品,其到了市场调节作用。仅管是这样,村里还是穷,这些农副产品都是村里人,自家养的,种的,不是什么规模化,大型化的个体种植养殖方式。那时为了生存,搞点小副业,能维持简单的家庭生活开销就很不错了。
村子由过去的穷村,如今变的,环境优雅、花树飘香。
小桥流水穿村而过。尤其是村里的冬梅,习性独特,冬天绽放,春天放绿。它抗严寒,斗风雪,百折不饶。在冰封大地的雪地里傲然怒放。它把芳香,鲜花送给了环境,送给了前行的劳动人民。它对生存环境要求不高,这要有土,有水均可自由生长,自由繁洐。

外来游人一致认为:古村既文明又清洁、文明礼貌处处可见。书画楼搁长廊文化比比皆是,村子文化氛围搞的非常浓厚。这说明了古村人民用勤劳、用汗水、用智慧改变了这里的一切。改变了居住、改变了生存环境。改善了生活。我童年时、村子非常贫穷落后、缺吃少穿、受冻挨饿是常有的是。
你理财,财理你,你不理财,财也懒的搭理你。 今天,村子还是那个村子、地方还是那块土地、人还是那一方人、天还是那片蓝天。前后对比,沧海巨变。如今变美了,变舒适了,变得更有人情味了。这一切变化说明:我们新一代中央领导,在主席的英明决策下,政策深入民心。以人为本,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生活为基本国策,是灯塔,是指路灯,是深入民心的。古村人民在这一正确方针指导下,才真正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男女老少,人人心情舒畅,吃穿不愁,手头宽裕,高高兴兴的利用夜间饭后茶余,在村里新修建的娱乐场所成群结队,跳起了健身广场舞,开心无比。
古村人民在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向国家等、靠、要、拿。而且用实际行动蛮头苦干,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积极前行。经几年的不懈努力、古村建设了自己的工业体系,成片成片的工业园区,数也数不清。

事实正明,改革的春风给古村送来了一个蓝天白云、送来了一个绿水青山、送来了一个做梦也未曾想到的幸福生活。
我姨父、他就是在这场改革中受益匪浅。他做梦也未曾想到、由于国家行动、他拆迁了、分两套现代楼房。父子各持有一套新住宅。各种家用电器俱全、日子过的美满幸福、有吃有穿有钱花……
如今,日子好过了,时间流失也快了,美好的生活也在时间中巨变,转眼间秋天来了。古村的秋,在古村人民的努力下,花树飘香,欣欣向荣是一种独特的秀美。而西的美,是一种自然壮美,美与美各有一时自秀也。

而在大西北广袤的田野里,主要树种的主宰者,是高高的钻天杨挺拔,高美,苗条,亭亭玉立,奋发向上。但十月的天是秋风主宰大地的日子,它首选目标是西北。来去匆匆。吹的猛、来的快,可将地上的黄叶、吹的满地打转转。一圈,二圈、三圈,数也数不清。象是一个大旋窝在地面旋转,时而发出哗啦啦啦的清脆的声响,场面十分精美壮观。在南方这种情景是少见的,这有在西北才有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
秋风扫落叶,满树叶片黄。高高的白杨树,在连续几天的秋风横扫下、叶片全捋光……黄叶占领了路旁、攻陷了沟壕,田间、地头。也填满了整个水渠,也分不清那个是路?那个是渠?那个是坎?

但是秋风却在江南,还不能放开手脚随心所欲、更不敢胡来,大肆破坏绿色美景。但它总是在古村缩手缩脚、迟缓试探、裹足不前。突然某一天,天空中忽然飘落几片黄叶,微略炫耀一下秋风的能力,但又撸起袖子匆匆离去。这是因为江南必竞是比西北气候温暖……但是不管怎么说,季节不等人、四野翠绿、花卉芬芳,还是暂时的,能推迟秋天的到来。田间、地头、路边、仍然保持着夏日的奇葩美景、油油葱葱生机昻然的景象还是有的。空气中仍飘含着浓郁的桂花的芬芳。偶尔,村里来了几位远方的客人,胸前挂着照像机、头戴墨镜太阳帽、着装时髦、趁你不备、性能高速相机咔嚓!咔嚓!追你拍照。她们的眼神却是很奇怪、一切都感到很神奇。哦!这是老药店、泰山堂, 咔嚓!哦!这是朱家宗祠、哦!这是张家宗祠……这段时间,天天都有外地游人组团,从镇江赶往儒俚古村参观,拍照留念、拜宗祠,听讲解、了解宗祠历史文化……仿佛古村已被外界认知,人们的注意力已开始关注镇江东乡,这偏僻江边古村了。也许古村的兴旺,就从此启动了,那种热闹情景,游人往返络绎不绝,店铺生意兴隆,饭店客坐满堂,炊烟袅袅,芬芳扑鼻,从此,古街又一次兴旺开始了。

注:朱氏宗祠始于元末明初,1368年左右,至清康熙年间。
2021年12月6日
于江南东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