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蓓蓓 摄/ 余日迁
有一种温度,是父母的温度。她因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父母背着她奔走看病,从未放弃。
有一种温度,是社会的温度,在她迷茫时,陌生人给予鼓励和帮助。
这就是爱的温度。12月3日,温州晚报公益道德讲坛第360期在泰顺县实验中学举行,该校初中部一双双明亮眼睛正在倾听泰顺县人、中国新闻传媒集团文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作协会员林晓云讲座《爱的温度》,听她分享暖心故事。
本次讲座由温州市妇联、温州晚报雪君工作室主办,泰顺县残联、泰顺县实验中学承办。
因小儿麻痹落下残疾
林晓云的故事有苦涩的眼泪,也充满了爱。
“大家应该都会孟郊的《游子吟》,我曾经不以为然,爱孩子不是父母的天性吗?给孩子缝件衣服不是应该的吗?而后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成为我感触最深的诗句,如果没有父母,没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是父母的爱,我哪能闯出这样一条光明而宽阔的人生道路。”林晓云说。
林晓云1周岁时因高烧超量注射,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落下了双腿残疾。有人劝林晓云父母放弃她,但林晓云父母固执地把女儿背在身上,奔走在各大医院看病:“这孩子是奔着我们来的,这辈子就算再苦再难,我们也要把她养大。”
林晓云说,父母都是教师,母亲每天背着她上课、改作业、做家务,始终用布包着她的腿,怕别人异样的眼光。父母还省出生活费,买来小人书,教她认字,给她讲故事。在父母爱的包围下,林晓云的童年充满了童话色彩。
然而林晓云终究要长大,要面对她与正常人的不同。她把自己关进了房间,痛苦、无助。为了她,林晓云的父亲提前退休,背着他奔赴广州看病做手术。三年来,林晓云进行了五次手术,家里已债台高筑,而她依然没有成功地站起来。
在报纸上找到人生方向
讲到父母的付出,林晓云几度哽咽。做手术时,她忍着痛不敢哭,怕父母多一分担心;回到家后,她压着板凳学着烧饭、洗碗、扫地,想要减轻父母的负担。
原以为她将数十年如一日,未料一份报纸改变了她的命运。林晓云觉得报纸上刊登的文章很有意义,便尝试写稿向报社投稿,居然发表了。一名记者了解到她的情况后,给她寄来了采访本和有关新闻报道的书。“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林晓云说。她又先后在其他报刊上发表了文章。
一次偶然机会,林晓云得知一名杭州作家正在编辑一本优秀企业家报告文学集,便去信表示自己也想参与报告文学。这名素未谋面的作家竟给她寄来样书和照片,并多次写信鼓励她。初次接触报告文学,也是困难重重,但林晓云不断地克服困难,在昏暗的房间里写了一个月,终于完成首篇报告文学。那次她收到了200元稿费,给了她莫大的鼓舞。
林晓云在写作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她参加了函授新闻系专业学习,立志想当一名记者,书写对社会有影响力的报道。一次邂逅,有记者了解到林晓云的情况后,在《温州日报》上发表了有关她的报道《十九岁残疾姑娘出新作》等,她的励志故事一下子传遍了温州。
以写作帮扶残疾人群体
1995年,在领导的关爱照顾下,林晓云在泰顺县残疾人联合会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楼从事窗口服务。一些人质疑她,“一个重残人能干什么”。这些质疑声,林晓云太熟悉了,但她已经不是那个躲在房间里哭的小女孩,她要证明给别人看,她能行。
“我自己双腿残疾,所以我更能感受到残疾群体的心情,更能体会他们的需求。”林晓云说,她给自己定了一个窗口服务工作标准,如进门要笑脸相迎、需求要尽量满足、政策要耐心讲透等等。碰到求助,她也想方设法帮忙。
一次,林晓云收到求助,一对夫妇的4岁女儿后天药物失聪,而家里拮据,没有钱给孩子安装人工耳蜗。看着这对父母无助的神情,林晓云写了一篇文章,发给了温州晚报雪君工作室。在雪君工作室主持人郑雪君的帮助下,社会爱心涌动,女孩终于植入了人工耳蜗。像这样用手中的笔帮助残疾人群体的事例不胜枚举,让许多处在失望中的残疾人获得了希望。
在忙碌的工作中,林晓云也未疏远文学,她书写家风风物,记录老宅春秋……这些年来,她写的《江南山乡》《桥语》《旗杆底》等多部作品出版,文字的力量让她得以新生。2019年,她加入浙江作家协会会员,202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泰顺本土唯一一位中国作协会员。
“同学们,正因为爱,我收获了希望,也收获了成功。也希望大家拥有一颗感受爱的心,享受爱,也学会爱,爱自己,爱父母,爱学习,爱生活,做最好的自己。”林晓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