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伴舞《溱湖美》
溱湖断想
原载《人民日报》
缪荣株
世人都夸溱湖美,我更赞创造美的溱潼人,是他们改写了溱湖的历史。
姜溱河和泰东河在溱潼交汇,把苏中古镇溱潼揽在怀里,再加上镇中间流淌着夹河,让小镇四周成为一片泽国,家家户户尽枕河。1969年12月,生活在高沙土地区上河的我毕业后去溱湖西边的村插队,第一次走过溱潼麻石小街,周身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怪不得溱潼两字都水滴滴的呢。小渡船从镇西码头向三十间(地主大宅院名)摆渡时,那漂浮着的小船,船帮离水面也就半寸左右,我生怕满船的人随时会翻入那宽阔、激流的泰东河中。1972年夏,老家的土坯房在狂风暴雨中倒塌后,我好不容易批到了湖西庄砖瓦厂的两百片瓦和三千块红砖。我和家人背着纤绳拉着小船装着沉重的砖瓦,在溱湖中迷了路。暮色笼罩着溱湖,深秋的芦花在夜色中瑟瑟发抖,几只孤雁和离群的野鸭传来几声彷徨和凄厉的叫声。满眼四望,芦荡更芦荡,何处是归程?严重负载的船儿在夜色中找不到回家的路,只得停在荒村野水芦苇丛中,那苍苍茫茫波涛滚滚的万亩溱湖像要随时一口吞没小船,情景十分可怕。我在孤寂和煎熬中等待黎明。
沧海变桑田。如今,这片湖水变美了。
溱潼有句歇后语:湖西庄(溱湖畔的村庄)失火——窑烟。新中国成立前后湖西庄有一百十四座窑。那满面尘灰烟火色的窑工在挑着沉重的砖瓦,沿着陡峭的窑顶向下一步一步捱时,为了减轻肩上的重负,吼出了古老、低沉、苍凉的劳动号子。如今,那生活在苦难的最底层的窑工号子搬上了舞台,唱起来、舞起来竟是那样威武雄壮,充满了阳刚之气。那些历经千年沧桑的秦砖汉瓦进了博物馆、科学馆,成为海内外游客解读溱潼历史的名片。
四十五年前,横跨在溱湖河湖港汊上的许多桥是用草绳捆绑成的几根毛竹篙子或丁字槐,走在上面“咯吱咯吱”作响,晃得行人心发慌。有的桥为了行船,中间高两头低成拱形,我们只有爬过桥去。现在,溱湖大大小小的河湖港汊上有许多美丽的画桥,有梯形、弧形、拱形,有栈桥、浮桥,一座座都有着好听的名字:秋芦桥、喜鹊桥、七孔桥、走在上面晃荡的充满趣味的浮桶桥……它们或用水泥,或用木板,或用毛竹制成,掩映在翠绿丛中,倒映在碧波之上,别有一番野趣,有的桥名还流传着千古传奇美丽动人的故事。
溱湖上的女人们撑船的姿势美极了:那沉重的毛竹篙在她们手上那么乖巧,柔软的双臂轻轻地往碧水里那么一点,那船儿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在碧波荡漾中飞了起来。难怪,每年会船节,一个个参加划船的妇女是那样英姿飒爽,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我桥头中学朋友的老伴是原来的村妇联主任,已经七十六岁了,十五年来年年是参加比赛船上的司锣手。
也许,近代历史上,由于溱潼地处水乡,交通不便,才远离战争。镇江丹徒那位明清两朝出的唯一的状元李承霖因洪秀全案,才举家逃到扬州、江都、泰州、姜堰、溱潼等地,并多次从泰州到溱潼,关注他们家的经营,才留下了后代一门两院士的佳话。溱湖水还孕育了省部级领导、知名艺术家、作家、大学校长、共和国的将军等三十多位名人。从美丽的大自然到人文精神,都得到了展现。原先深藏在小巷深处的千年山茶树和古槐也向世人露出了她们的美丽面容。
同样的天,同样的地,同样的水,在溱潼人的手上怎么就打造了这闻名全国的5A风景区等四块金牌?是改革开放激活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政策变了,溱湖苏醒了,芦花挺直了腰,像翩翩起舞的少女,像新疆姑娘晃动着脑袋迎接远方的客人,那成群的雁在蓝天中排列着表演各种队形,那稀有的麋鹿也从英国皇家动物园回到了它们最初的家园,那哼着扬州小曲的船娘,就是当年那些撑篙老把式的后代。
一泓湖水,一条小船,一支竹篙,凭借这些,在解决温饱后,溱潼人向文化生活的更高层次探索、创新、突破。溱潼人构筑了水乡民俗文化自然景观的大舞台,舞到了极致,舞到了全球。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言:这方水土的吸引力一定会与日俱增,在全国众多的旅游“明星”中脱颖而出,更加灿烂夺目。
评论:《溱湖断想》,真的很美
蔡肇基
苏中有这么一个地方,四周“泽国”,家家“枕河”,人走麻石小街只觉得“湿漉漉的”,连地名写出来也“水滴滴的”。这大有意味的地方,就是古镇“溱潼”,而裹着溱潼的便是“溱湖”。
也许是由于现在不少地方已经出现,未来或将更加严重的缺水危机吧,我这个曾经生活于苏北里下河水乡的人,对水的情感更胜于过去了。生命从水中走来,有水才有生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作为高等生命的人类更不可须臾缺水,地域水危机就请勿侈谈“发展”。今日,我分外看重水,喜欢水,尽管我一点不能“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我喜欢写水的文章,何况,把水乡泽国写得那么美,像缪荣株的《溱湖断想》(见《人民日报》2014年6月23日“大地”版)那样!
作家明示的笔下,溱湖之水也有不美的时候。与“我”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断想》开始示现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万亩溱湖。她,“宽阔”浩淼,四处“荒村野水”,遍布“芦苇”,传来的是“几只孤雁和离群的野鸭”的“彷徨和凄厉的叫声”,“我”作为纤夫背拉的那条满载沉重砖瓦的小船在夜色中迷路,随时可能被“吞没”。这美吗?自然不美,“我”只觉得“十分可怕”。但是,我总觉得这些文字其实还深深蕴蓄着什么:那“苍苍茫茫波涛滚滚”的律动,难道不也是一种壮美?那“荒村野水芦苇丛”和孤雁、野鸭的啼鸣,难道不也是一种生机?“我”在“孤寂和煎熬中等待黎明”,难道不是在漾动着希望?大自然美或不美,其实并不决定于大自然自身,而在于欣赏者主体。面对没有征服的大海,你感到恐怖;你游弋于大海,大海就有了美感;你进而开发大海,大海就不但美丽而且富饶。写溱湖的浩淼荒芜,预示着它期待溱潼人的作为,为“更赞创造美的溱潼人”留下行文的天地。“沧海变桑田。如今,这片湖水变美了”,这是文章形而下的跌宕;从根子里说,“我”始终爱这溱湖的美,浓烈的爱是贯串全文的主流,尽管有时潜藏着。
一旦直接写到“人”,溱湖之美及作家对溱湖的爱,可就是多流向地放纵奔腾了。
先是那“窑烟”,那解放初期湖西庄114座窑的“窑烟”。生产砖瓦的窑工们“满面尘灰烟火色”,劳动的号子“古老、低沉、苍凉”,足见溱湖人在共和国百废待兴艰难岁月里的刚强发奋。再是“桥”,从45年前“用草绳捆绑成的几根毛竹篙子或丁字槐”构成,某些部位只能爬行的“桥”,到今天遍布四处、形态各异、命名动听的美丽“画桥”,突显了溱湖之变,平添了溱湖如画之美。三是“溱湖上的女人”,“无论是姑娘或少妇撑船的姿势美极了”,“沉重的毛竹篙在她们手上”变得无比“乖巧”,轻轻往水里“一点”,就使船儿“像离弦的箭一样在碧波荡漾中飞了起来”,这哪里是行船的劳作,分明是艺术的歌舞,进一步构成绝佳风景。四是史上和当今溱湖名人辈出,或自身水育,因地灵而人杰;或从异地汇聚,仿佛海纳百川。众多的人才必然泽被四方,于是,这里“原先深藏在小巷深处的千年山茶树和古槐向世人露出了她美丽的芳容和古老的传说。
《断想》就是这样兼顾历史和现实,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溱湖“美丽的大自然”和“人文精神”。其中,又特别聚焦“人”,从窑工、船娘到知名人士,纵情颂赞创造溱湖美、改写溱湖史、向天下展露溱湖芳容,同时又被创造化育的溱潼人,情感执著、真挚而浓郁。
尤为深邃的是,《断想》又引导读者共同在想:“同样的天,同样的地,同样的水,在溱潼人的手上怎么就打造了这闻名全国的5A风景区等四块金牌?”作家告诉我们,是“改革开放激活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打破了“束缚着人们的创造力”的“旧体制”。这些话自是当今之普泛真理,但并非全文最终立意之所在。引起我特别注意的,是文中这样一些深邃之笔:“溱潼人构筑了水乡民俗文化自然景观的大舞台”,今日会船节上,“那哼着扬州小曲的船娘,就是当年那些撑篙老把式的后代”,“我桥头中学朋友的老伴是原来的村妇联主任,已经76岁了,15年来年年是参加比赛船上的司锣手”。原来,溱潼人新的“思维方式”凭借的仍是那“一泓湖水,一条小船,一支竹篙”,在解决温饱后,自身“向文化生活的高层次探索、创新、突破,月月有发展,年年大变化”。你看,连“那生活在苦难的最底层的窑工号子”也“搬上了舞台”,多么“民俗”;但“唱起来,舞起来”却不再是“古老、低沉、苍凉”,而是“那样威武雄壮,充满了阳刚之气”,这又是“民俗”的发展。这样,今日之溱湖文化才有了历史的积淀、传统的继承、民俗的弘扬和现实的创新,要言之,这才是“无与伦比”的不可取代的特定的溱湖,才有了立足“大地”的根基和舞进时代、舞向全球的价值。与那些不顾自家水土,一味模仿异域风情的做派相比,高下优劣,岂可同日而语。
《断想》近1400字,篇幅不长,但容量极大,这与文字的精粹有很大的关系。作家极为注意文字的锤炼,文章写溱湖之水,文字却挤尽了水分。许多单音节词语的使用特别得力而传神,如写窑工挑着沉重的砖瓦,沿着陡峭的窑顶向下一步一步“捱”,“吼”出劳动号子。透过一个“捱”字,你尽可想象窑工步履小心、吃劲、艰难、迟缓之情状;一个“吼”字,又尽可想象窑工声嘶力竭、颈部青筋暴突之神态。又如上文提及的船娘撑船,握着沉重的毛竹篙,“柔软的双臂轻轻地往倒影在蓝天碧水里那么一点,那船儿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在碧波荡漾中飞了起来”,一个“点”字,尽显驾轻就熟,得心应手;“飞”字则突出船之轻盈快捷;“倒影蓝天”和“碧波荡漾”的景象与人、舟的动态相映,熠熠生辉,明丽生动。文章语言特点还有很多,如全文较少使用介绍说明性文字,而以画面描摹见长;不少写物语句兼有拟人比喻色彩,形象鲜明,富于情感;还有一些语句,透射出古典诗词的意象变化,如“芦荡更芦荡,何处是归程”句,化用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句而成,意象出新,令人吟味不已。
我读过荣株数部散文集,写过两篇评论,觉得荣株散文是时代的镜子,写什么时代就照见什么时代,不少篇什于真实的表现之中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形成了乡土、平实、质朴而又深厚的风格,有着特定的美学特征和“足以让别人看过久久不能忘记的东西”。读了《溱湖断想》,我进一步感到荣株散文为乡土和时代记言的使命和责任,同时又感到荣株的散文在发展,更具内蕴而优美。
我情不自禁地又敲起键盘而写作此文。《断想》末句曰:“溱潼人,真的很神!”受此感染,仿此而成文章标题曰:“《溱湖断想》,真的很美!”
2014年8月13日
蔡肇基,男,1944年2月29日生于泰州,1967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在泰县叶甸中学、姜堰中学、南京市第一中学任教,现为南京市中学语文教学学科带头人,南京市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为江苏高考说明的研制人。江苏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我省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苏教版语文教材编写专家,江苏语文高考命题和阅卷专家。蔡教授有20多年的高考命题和阅卷经验,著述数百万字,在江苏省乃至全国极有影响。
参与江苏省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编写,任编委。在文道统一、现代阅读、语文导学、写作教学和思维训练方面有一定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从成语学语文》《中华美德文言故事译注》《高中作文同步大参考》等著作9部,主编教辅读物若干。论文及编著的文字总量约550万字。
栈桥情思
缪荣株
您游览过“国家5A级溱湖湿地景区”栈桥吗?那可是个容易被游客忽略的好去处。
溱湖对外宣传观光的美景有三处,一处是每年清明节期间举办规模盛大的会船节的人文景观;二是乘画舫去湖心岛生态馆,然后由船娘摇橹深入到河湖港叉,体验湿地风光;三是华侨城温泉浴。其实,栈桥风光“养在深闺人未识”。
暮春三月,春和景明,惠风和畅。漫步在栈桥上,静谧中的溱湖处处显露着大自然的神秘。湖里有十条代表周围各镇历史文化景点的贡船,在有序地沿湖畔慢悠地地荡去。远处,游船接二连三地向湖心岛生态馆码头行驶。湖波轻轻地吻着湖岸,柳树下鸟儿在谈情说爱,风吹嫩芦苇沙沙作响,钓鱼人钓着的大鱼拖出水挣扎着,发出泼刺刺的声音,栈桥音响里传来佛经音乐。湖边,狗一动不动地静坐在闲云野鹤似的钓鱼人身边,静观主人的一举一动。各式各样不知名的花儿竞相开放。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最欣赏的还是通往古寿圣寺和药师塔千米长的栈桥,它游客更近距离地贴近溱湖,是溱湖景点的设计者一个智慧的创造。栈桥每隔20步左右,就树着一共88块摘自《佛经》语录牌子,每块牌子上南无世静光菩萨下面,写着关于人生哲理的语录,读着这些语录,犹如在一个知名学府听著名教授讲解经典,是个别具一格的好景点。绝大多数人走过栈桥去寿圣寺和药师塔时来去匆匆,极少有人停下来读牌上语录,更没有人细读、抄写、思考、凝想......而我情有独钟。其中有语录:“不自量者取辱,不自畏者遭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以美好的心,欣赏周边事物;以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以负责的心,做好分内的事;以谦虚之心,检讨自己的错误;以不变的心,坚持正确理念;以宽阔的心,包容伤害你的人,以平常的心,接受已发生的事实;以放下的心,面对最难割舍;以感恩的心,感谢走进生命中每一个人。”这些语录不是要人成佛,是希望修练成正人,君子人,做和佛心相通相近的人,也就是和老百姓心相连的人。
走在栈桥上,一边读语录,一边远远欣赏着悠长的绿带镶崁在溱湖周边和蓝天之间。我先后特地去过栈桥五次,在和熙的春风里,在这样天水一色的大自然环境中,在佛教音乐声中,每次都有不同的新的感受,读起来印象特别特别地深刻。您自然地就会思考人生提升境界,读一次,提升一次。诚然,在他处读这些《佛经》经典语录也有效果,但是没有在栈桥上收效更大。正像在延安、井岗山党校培训干部一样,效果不一样,环境使然。这儿的湖波蓝天清风可洗刷你心中之污垢、佛教音和语录可以提升你的心境。也许,中央反腐以来那一千多名落马的官员到过栈桥,犯罪的几率就会减少,在职的官员细游过栈桥,也许会提升人生境界。
在这样的背景下,视药师塔、古观音寺、观闲云野鹤似的钓鱼人,听栈桥音响里传来佛经音乐,您就会平静得听见心跳的声音,一切凡尘世俗远您而去,您的心顿觉得纯洁了许多,您的灵魂得到一次出洗礼,您的人生境界得到一次次升华。您会感觉得您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原载《泰州晚报》
环湖阅读
缪荣株
我这人有些特别,旅游景点宣传得滥熟的地方固然要去,对那些不为外人所知隐秘的景点我也特好奇。多次游览江苏泰州“国家5a级溱湖旅游景区”,在游船上只远眺欣赏到湖边几个村庄的边儿,感到很不满足。于是我从去年起,对环湖的三个村连续两年走进去看个究竟。四月底虽然风轻日暖,到底是溱湖的风和日,只不过三天功夫,就轻轻地抚摸黑了我的脸。
溱湖不大,一年一度的划会船最吸引中外游客眼球,借助这个载体,景区可谓将传统文化玩到了极致,叫响了世界。其实,除了看溱潼会船节,游国家级湿地公园、华侨城外,环湖的三个村也是旅游的极佳处,可现在这三个村还“养在深闺人未识”呢。明朝时就流传着一副绝联,据说下联仍在征集和争议中,上联为“一眼观三湖,湖南湖西湖北口”,三湖即为湖南村、湖北村、湖西村。村上的河湖港汊连着溱湖。溱湖养育了三村一万多儿女,溱湖儿女护卫了美丽的溱湖并在村上流传着许多和溱湖相关联的动人传奇故事。
出溱湖景区大门东行百余米即湖南村。
湖 南 村
这个村人口4536人,是个小桥流水人家为特色的清洁美丽的村庄,先后荣获“中国最美乡村试点村”“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等。著名作家周桐淦就出生在湖南村。该村计划沿东西两条,南北三条小河,恢复和建成古村落,逐步修复原有的颇具规模的前庙、中庙、后庙。
在湖南庄远眺庄南药师塔和寿圣寺,湖南村紧邻国家5a级景区——溱湖湿地公园和泰州华侨城,村内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寿圣寺、高尔夫球场、温泉世界、溱湖动物园、溱湖海洋世界等众多景点和旅游项目,发展观光农业以及旅游配套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湖南村现有从事农家乐、民居民宿、旅游商品及农副产品销售的商家及摊点近100个,有600多人服务各旅游景点,年人均收入2万多元。该村已申报第二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特色试点村,并启动了23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目前已投入744.9万元,垂钓观光区建设工程、乡愁榆树节点打造工程、农渔体验区提升工程等工程正在进行。
湖北村人民欢迎您
湖北村路洁水清,庄幽鸟鸣,老人闲适,怡然自乐。各种无名的鸟儿在柳树枝桠间或小型或大型的开着座谈会,只只发言踊跃,民主气氛浓。刚刚捕鱼胜利归来,停泊在树下船儿上的几只鱼鹰一边在打瞌睡,一边听着邻居开会。垂杨树杈上喜雀窝里的小喜雀们朝天张着黄黄的嘴儿敖敖待哺,一只觅食急急回窝的母喜雀和我撞了个满怀。
站在湖北口村向北望去,同时进入照相机镜头的有四个画面:亭子、会船大桥、远处的岳飞点将台、有时还有一群钓鱼爱好者。
湖北村会船大桥
从会船大桥上眺望古镇溱潼
2008年,溱潼镇政府专门筹款,在古镇通往喜鹊湖的溱水河上,也就是当年岳飞驻防过的岳家军水寨旧址,建起了一座四五层楼高的关隘,名叫“溱洧关”,并在关上修建“岳飞点将台”,再现当年岳家军在这里操练水师的威武雄壮的场面。溱潼人牢记岳元帅抗金功绩,在关上供奉着岳元帅的塑像,还另设立了一座纪念碑,用来缅怀共同抗击金兵的山东义士们的壮举。殿堂外,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入选《姜堰名人》的王庆农的一副气势磅礴的楹联赫然入目:
急鼓惊锣岳帅军威长忆
轻舟快桨会船民俗相沿
横披:万舟云集
岳飞点将台
在岳飞点将台眺望古镇溱潼
最近,湖北口村引来一家文化公司前来洽谈投资项目,成为新的亮点。前来洽谈的客商非常赞赏这里的乡村环境、文化氛围,表示这里特色田园乡村打造的乡土味道吸引了他们的眼球。
从湖北口村往湖西村只有5里路。湖西村和溱湖相吻处面积最大,是个伸入溱湖三面环水的岛屿。湖边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湖水清澈见底,用手一捧喝起来甜丝丝的,村民淘米洗菜后直接下锅。这里终年静悄悄,听不见汽车声,只闻湖浪轻轻拍岸的声音,庄上到处听到各类成群鸟儿的鸣叫,鸟鸣庄更幽。整个庄子巷回道转,静极了,针掉下来都听见响。这里正是处于闹市的人所向往的世外桃源。也许湖西庄人感到寂寞,许多老人早晨就自动地集中到连接姜堰的816车站的长凳上,天南海北地拉呱儿。他们看见从车上下来一个生人,就投去热情的眼光,“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回头时碰到原来在机关工作的熟人蒋玉平,他的家就住在湖西庄,真诚热情地拖我到他家吃饭。多年不见,近80岁的人那灵巧的样子,那豪爽的性格竟像50多岁,是溱湖这方水土使然的吧?湖西庄人单纯、厚道,我不禁生出想在湖西庄购房,和妻到这儿来颐养天年的想法。
湖西庄砖瓦有上千年历史,曾远销北京皇城,镇江金山寺用的溱潼砖瓦到现在印记依然清晰可见。民间谚语:湖西庄失火——窑烟。解放初期湖西庄有114座窑。那满面尘灰烟火色的窑工在挑着沉重的砖瓦,从窑顶沿着陡坡向下一步一步捱时,为了减轻肩上的重负,吼出了古老、低沉、苍凉的劳动号子。如今,那生活在苦难的最底层的窑工号子搬上了姜堰《激情三水》
和中央省市大舞台,唱起来,舞起来竟是那样威武雄壮,充满了阳刚之气。我走到湖西庄的每一处,似乎都有窑工的号子声在耳边响起。砖瓦馆应该设在湖西庄,这才是物归原处,还原历史。现在设在湖心生物馆和湿地生物在一起不伦不类,况且游客需要的是在原址感知触摸历史而不是抽象的过程。
古秋水庵在湖西庄南边。近读高泰东教授在《泰州晚报》上写湖西庄《朱根庆:寻古匾青丝成霜》的文章,竟有三位名人和古秋水庵结缘:中国佛教会副会长太虚法师、清末泰州进士皇太子侍读吴同甲、原南京考试院院长戴季陶都为不起眼的古秋水庵题写过匾额,想不到不起眼的古秋水庵竟有那么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无疑为湖西庄增加了含金量。沿古秋水庵再向南走,站在大桥上看药师塔和寿圣寺耸立在庄南湖边,从这个角度欣赏,更有一种说不出的神秘奇妙的感觉。
古秋水庵
在湖西庄远眺庄南头药师塔和寿圣寺
听村民说,沿湖要建一条环湖大道,即便建道,也不便行车好,保持溱湖村庄国庆节这最后的静谧吧!环湖阅读是溱湖旅游的延伸和拓展, 就是改变会船节昙花一现,开发溱湖旅游往深处做的大文章啊!
为姜堰电视台专题片
《溱潼镇院士故居导游攻略及解读》
缪荣株
(一)院士故居
扬州李氏后人编的家谱
(二)《李氏家训》和三院士 :
溱潼镇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三院士曾祖父李贞发在李家可是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李贞发的祖父李承霖是明清两朝镇江丹徒状元,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李承霖后裔人才辈出,翰墨传香,家道隆昌。据三院士曾祖李贞发在上海的孙子向我提供的资料说,李贞发排行老三,出生于1840年。1853年前后,在李贞发父亲云轩公带领下,全家从丹徒迁苏北,云轩公在东台盐务上工作, 赡养家室。没有多长时间,李贞发去溱潼镇族人所经营的典当内当学徒,从此,李家定居溱潼。
李贞发一生谨慎,勤俭持家,宽厚待人,在溱潼虽为外来户,却得到当地人的信任和好感。他从十四五岁时到溱潼学习典当业务起,一生从事商业活动。在典当中,从学徒逐步升任管事(相当于现在的经理)。他勤奋学习精通业务,“敬德修业”,到了中年渐渐地有了积蓄。19世纪初,他家除经营粮行、钱庄、当典、油坊、布店外,还在苏中地区较早地创办邮电、电力等实业,筹办了养正小学、贫民工艺厂等社会事业。后来先后置田三五百亩,置屋二三十间,跻身于溱潼大户。
李贞发成了溱潼当地的富户,并担任溱潼商会会长。他和亲睦邻,扶贫济困,造福一方,待人仁慈忠厚,能急人之所急,忧人之所忧,对亲戚邻居有困难的常常周济,贫困子弟无业的,安排就业。他家常备有各种急救药物,如北京出产的专治铁打损伤的狗皮膏与百效膏,广州出产的专治烧伤烫伤的玉树神油,杭州胡庆余堂出产的专治喉患的药粉等,以供邻里乡人的需要,病家哪怕深夜敲门相求,也从无怨言。因此,李贞发口碑很好,人多尊称“李三爹”“李善人。” 李贞发对溱潼近代经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溱潼人有目共睹,地方史有记载。
李贞发受状元祖父李承霖的耳濡目染,践行祖上的教诲,希望李家后人继承祖上的传统家风,因此在他1890年50岁时书写《李氏家训》:“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少小勤学、车胤孙康、弦歌雅乐、翰墨传香、尊师益友、孝德永彰、和亲睦邻、扶幼尊长、敬德修业、发奋图强、女红针黹、娴淑贤良、诗书共读、兰桂齐芳、扶贫济困、造福一方、克勤克俭、家道隆昌。”
中国一家出三院士的除梁启超三个儿子梁思成、梁思礼、梁思永外,就是我们溱潼李家三院士了,真是凤毛麟角啊!
(三)“支传铁瓮家声远,
派衍青莲世泽长” 门对:
旧时人家门对的内容,多数是揭示家世的渊源,这副对联上联指出李家这一支是从镇江丹徒铁瓮城迁来的,下联指出姓李,李白号称青莲居士,先祖甘肃陇西人。睿园里面的莲亭和这副对子,都提到李白的号青莲居士,这说明李氏族人是书香门第,是李白的粉丝,同姓的大诗人李白对李家有深刻的影响。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副门对包括书写都出自于李氏家族女性之手李惠芳,这个老人就是三院士的姑妈,今年97岁。这表明李氏家族真正提倡男女平等“诗书共读,兰桂齐芳”。李氏一家历史上人才辈出,翰墨传香,家道隆昌。除三院士外,李承霖的侄孙李寿铨是江西萍乡煤矿矿长、南社成员;侄重孙李为扬是江苏省文史馆馆员、教授、扬州清华大学同学会名誉会长。居住姜堰的状元第九子李子钧,人称李九爹,原任北京故宫电灯厂厂长,曾经为姜堰东岳庙写了一副著名的庙联。19世纪初,李子钧还是姜堰冷香吟社的老师,他的学生徐逸龄是姜堰街上出名的文化老人,今年103岁,李子钧的外孙胡绳是中国社科院原院长......
(四)《孝德永彰》匾:
匾额是民国总统徐世昌为李家题写的,徐世昌的印章盖在匾额上方中间,这只有皇帝才有这样的资格。匾额内容来自《李氏家训》孝德永彰。《李氏家训》是1890年李贞发50岁时书写的。李氏80字家训: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少小勤学、车胤孙康、弦歌雅乐、翰墨传香、尊师益友、孝德永彰、和亲睦邻、扶幼尊长、敬德修业、发奋图强、女红针黹、娴淑贤良、诗书共读、兰桂齐芳、扶贫济困、造福一方、克勤克俭、家道隆昌。
1918年秋天,徐世昌当选民国第五任总统,任期3年半。他下台后,一直住在天津家里,不涉及官场任何活动,也不过问政治,专事著述,前后出版著作12本。徐世昌下野之后,虽然不关心政治,但是大事不糊涂,很有气节。当时有人策划拥立清朝皇帝归位,动员徐世昌当拥立清帝归位的带头人,他根本不为所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徐世昌拒绝当北平汉奸市长,不做华北汉奸领袖,表现了很高的民族气节。那么李家为什么能得到总统的表彰呢?
据李贞发在上海的孙子向我提供的资料说,李贞发排行老三,出生于1840年。1853年前后,在李贞发父亲云轩公带领下,全家从丹徒迁苏北,云轩公在东台盐务上工作, 赡养家室。没有多长时间,李贞发去溱潼镇族人所经营的典当内当学徒,从此,李家定居溱潼。
李贞发一生谨慎,勤俭持家,宽厚待人,在溱潼虽为外来户,却得到当地人的信任和好感。他从十四五岁时到溱潼学习典当业务起,一生从事
(五)睿园:
院士故居前面圆门上的砖雕刻着“睿园”,这个园子是在十几年前重新修建的。睿,表示“明智”、“智慧”,取之于王安石文中“睿则思无所不通”的句子。取睿园,是李氏祖先告诉子孙,一切学问、智慧来自于少小勤学,文化是一切智慧的根基。家训中“少小勤学,车胤孙康”,讲的是古人车胤囊萤,孙康映雪刻苦学习的故事。如果说李氏家训是李氏留下来的传家宝,是传家的魂,是软实力,那么,睿园则是李氏家训关于教育子孙学习物化形象硬件的一个重要标志。睿园里的莲亭取之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一篇散文《爱莲说》。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莲亭形象设计就像李家所在地里下河地区荷塘里常见的一支支亭亭玉立的荷花。李家取名莲亭有三层含义,一是莲园主人自比莲,为官为人像莲一样清廉正直出污泥而不染,二是同姓李白号青莲居士,三是李氏家族堂号青莲堂。
商业活动
在典当中,从学徒逐步升任管事(相当于现在的经理)。他勤奋学习精通业务,“敬德修业”,到了中年渐渐地有了积蓄。19世纪初,他家除经营粮行、钱庄、当典、油坊、布店外,还在苏中地区较早地创办邮电、电力等实业,筹办了养正小学、贫民工艺厂等社会事业。后来先后置田三五百亩,置屋二三十间,跻身于溱潼大户。
李贞发成了溱潼当地的富户,并担任溱潼商会会长。他和亲睦邻,扶贫济困,造福一方,待人仁慈忠厚,能急人之所急,忧人之所忧,对亲戚邻居有困难的常常周济,贫困子弟无业的,安排就业。他家常备有各种急救药物,如北京出产的专治铁打损伤的狗皮膏与百效膏,广州出产的专治烧伤烫伤的玉树神油,杭州胡庆余堂出产的专治喉患的药粉等,以供邻里乡人的需要,病家哪怕深夜敲门相求,也从无怨言。因此,李贞发口碑很好,人多尊称“李三爹”“李善人。”李贞发跟无锡荣德生、南通张謇是很好的商业合作伙伴。张謇和徐世昌同在民国政府做过官,两人在交谈中提及溱潼李贞发时,张謇介绍溱潼李家,给徐世昌留下了好印象。
李贞发去世后,有关部门具文上报,因此就有了徐世昌写的这个称颂李家的匾额。这个匾额也遭了不少劫难,解放前战争年代藏于密室,后来又当作仓库货物的垫底板,才免遭破坏。
为中国教育电视台准备的节目
溱潼镇院士三兄弟第六代祖是
状元李承霖
缪荣株
院士故居内容极其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很深。我在调查、收集、整理、编辑有关《姜堰名人》一书资料时,收到老家在江苏省姜堰区溱潼镇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发来的两万多字的资料及李氏在南京、上海、扬州等地族人提供的有关信息,结合多年来对姜堰文史资料的调查研究发现,清道光年间丹徒县文科状元李承霖(1808─1891)是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院士兄弟的第六代祖,实地走访镇江后得知城西李承霖墓“状元坟”早毁不存。这里先介绍院士故居的重头戏——院士故居第六代祖李承霖。
道光朱笔点承霖
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院士兄弟在家乡姜堰虽然大名鼎鼎,但说起他们的第六代祖是镇江市丹徒人,道光二十年(1840)的文科状元,名曰李承霖就几乎无人知晓了。李承霖是明清两朝镇江地区唯一的状元,字雨人,一字仰严,号果亭,行五,其先世为山西省河东闻喜县人,元朝末年为江苏省盱眙县令,朱元璋起兵濠泗时以死尽节。其后人先迁徙广陵(扬州),再迁镇江落籍丹徒县,李承霖是十七世孙。
那么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怎么会跑到苏北里下河水乡溱潼镇落户的呢?原来,李德仁、李德毅、李德群祖上是高门大族,世代书香门第。第六代祖李承霖于道光十九年(1839)秋的乡试中,举经魁(中举第一名称解元,前五名统称举经魁),翌年春的庚子恩科(该科为庆贺道光帝六旬寿辰特设的),李承霖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恩科进士第一人,被道光皇帝钦点为一甲一名状元。
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员,南社诗人,李承霖的侄孙李寿铨和文廷式阁老谈过“每科殿试以后,一般总由阅卷大臣评定前十名,并将试卷进呈皇帝御览。文章按水平高下排在御案上,恭候皇帝朱笔‘点元’,也留有皇帝可以最后更动的余地。鄙人的五叔祖李承霖,字雨人,系道光庚子科殿试前十名,道光皇帝提起朱笔正要点预定第一名试卷时,不料蘸的银朱太饱满了,笔一提晃,一大滴银朱正好落在李承霖试卷名字之上方,也正是皇帝要点状元的位置。事有凑巧,北京一带那年正遇上大旱,而‘承霖’、‘雨人’这名和字,都含有‘霖雨苍生’、‘承恩泽人’等吉利含义,道光皇帝便将李承霖的试卷调到第一名的位置而宣布为状元”。
李承霖镇江故里的文史资料说,李承霖的际遇很特殊,30多岁时还是童生,这一年侥幸进了学为秀才,又遇朝廷庆典设恩科而先赴南京乡试(若非恩科,应于第二年才能进行乡试),中举后接着赴京会试,连捷后经殿试又点了状元。从中秀才到点状元计八个月的时间,所以在李承霖友人的贺诗中有“读书三十年,发达八个月”之句。
李承霖在当时参加进士会考的考官是内阁大学士潘世恩、礼部尚书龚守正、户部尚书龙文及户部侍郎王玮庆四人。考试的题目是“如琢如磨至修也”,“盖均无贫”二句,“用下敬上”四句。赋得“慎修思永”得“谟”字。
教皇子点洪天王
据后来流失台湾的李德仁的叔叔保存的资料记载,李承霖一举夺魁,授翰林院编修,专门负责编辑各地奏章呈交皇帝,并施教两个皇太子。在李承霖走红期间,儿子们也曾出了两个探花,只是不够显赫,流落姜堰的第九个儿子李梓恭曾任北京故宫电灯厂厂长。
话说清咸丰元年(1851),广东花县人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也不过两年时间,起义军波及江南六省,徽州、镇江、扬州等地的富商大贾及老百姓纷纷逃避到泰州、姜堰、溱潼一带。洪秀全造反,这可吓坏了李承霖。原来,道光二十三年(1843),李承霖一举夺魁授翰林院编修,出任广西乡试主考官,而后,提督广西学政。当时的官场腐败,考场十分混乱。李承霖发现找人替考已成风,当时称为“枪替”,他亲临监考,为了选择真才而整饬考场秩序,力纠作弊之风。他工作非常认真,经过幕僚看过认为不可取的卷子,还要拿来细细复阅。他说:“我不是不怕麻烦,只是以为多取一个假冒的即少取一个有真才实学的,那样,我于心何安?”他由于过度疲劳,结果患上慢性目疾。遇到考秀才屡试不中的洪秀全,李承霖秉公圈点他中秀才,以致后来洪秀全当了农民造反的头,仍不忘当年恩师的知遇之恩,甚至执意劝解恩师到南京帮他打天下。李承霖的父母为此甚为着急,认为荼毒生灵,于是规劝他向皇帝提出告老还乡一并照顾年老双亲,皇帝准奏并派他到江苏当了盐督使,李承霖一家从此落脚苏北。
道光二十六年,李承霖提督学政任满回京后,道光帝命他代为诸皇子抄录开国方略,入值上书房,教醇亲王读书,并对他说:“你常患目疾,书可以慢慢地抄,教醇亲王当以性情气习为重,读书是次要的。”
洪秀全赠“枣梨”
咸丰初年,李承霖因母亲亡故而回家乡丹徒守孝。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打镇江时,李承霖侍父避乱黄墟。第二年他居住的地方半夜失火,他背着父亲冒烟逃出险境。咸丰四年(1854),李承霖母丧服满后,应复职。咸丰皇帝想起他时便问翁同騄,李是否服满,为何不来销假?翁便写信催李承霖入京。李承霖以父患风痹不能远离为由相辞。
李承霖晚年双目失明,对家人特别是对后代严格要求,不准穿绫罗绸缎的衣服。有时候听见儿孙的声音便喊过来在身上摸一摸。最后,李承霖老死于家中。他著有古文诗词多篇,因兵燹大多散失,仅余数十篇,编为《劫余仅存》。
一般人中了状元,或宦途显赫,或文章盖世,唯独李承霖除道光二十三年(1843)做了一任广西学政外,即回京在上书房任侍讲学士,当醇亲王(光绪生父)的师傅,旋即借母丧回籍。从咸丰三年(1853)起即隐居泰州达30余年,默默无闻,故生平事迹不为人所知。
李承霖的后裔曾经听过家里的老人讲,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洪秀全怕连累老师,命人送了一袋梨和一袋枣到镇江老师家,“枣梨”是“早离”的谐音,状元公理解这个意思是叫他早早离开故居。因而李承霖由原籍丹徒(镇江)迁居泰州,以后一直在泰州生活了30年。泰州曾保存一套始自元代的家谱,在“文革”中丢失。笔者手头现存的《李承霖家谱》《李寿慈家谱》是后来人补修的,上面都这样记载着:李承霖,丹徒籍,居泰州。在写到他儿子慎传时,举人,居泰州。李承霖在泰州时,还为泰州商氏家谱作序。这期间,也常到溱潼镇收租粮。原泰州大林桥附近的夏家花园就是皇帝赐予他的状元府第。
太平军进攻江苏时,军中即传言:“天王的老师在泰州,我们不能打泰州。”故泰州未遭兵燹。现在编辑的《镇江文史》还传说洪秀全曾召请李承霖去过天京。家族中也流传过类似的一些轶事,但都得不到佐证。李承霖对于和太平天国的关系,一直讳莫如深,即使对他的两个儿子(慎传、慎儒)以及后来对侄孙李寿铨,一直“三缄其口”,也从未透露过丝毫信息。究竟真相如何?无记载可考。
隐居泰州葬镇江
李承霖避乱泰州休息庵之事,可以从他编著的《劫余仅存》的自序中得到印证。陈邦贤《点状元的预兆》说:“前清有位状元,叫做李承霖,江苏丹徒人,侨居泰州,就是曾经的泰县,家贫如洗。他和他的母亲住在一间楼下的小屋子里。他在那里读书,母亲在那里做针线、洗衣服。某年除夕的晚间,楼上的小朋友把马桶翻倒下来,恰巧把粪水滴在李先生的头上,李先生连呼晦气不止。他的母亲便以极温和的态度对他说道:‘这一冲冲掉了霉气,恭喜你明年要点状元了!’到了第二年,李承霖果然中了状元。从李承霖在未考中状元前就曾随母亲侨居泰州,到听到金田起义的消息后躲在泰州,可见他跟泰州有很深的渊源。”
李承霖自从隐居后,恬淡俭朴,乐善好施,凡亲友告贷,总不吝资助。当时因战乱频繁,李氏宗支已分散逃避各地,扬泰之间是他唯一的活动范围,平时常到扬州探望家境清寒之族人。及见侄孙李寿铨勤奋好学且天资聪颖,大为欣慰;抚之曰:“此吾族中之千里驹也!”自此不时予以指导教诲,致使其阅历修养和文学造诣日进,为当道所赏识,被吸收到安定和梅花两书院任教授。李承霖去世时,李寿铨已27岁。
李承霖一生曾著有诗文若干,可惜在战乱中不存。战后他向友人索得部分文稿、诗词及往复书信等在光绪甲申春77岁时编了《劫余仅存》一书。由于李承霖曾经历了1842年的镇江抗英保卫战及1853年的太平天国两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其文稿在避乱时大半被火所毁,因而今人很难从史料中去追寻其人生轨迹。李承霖在书的卷首的自序中称自己所有的文稿“因遭壬寅之夏(指1842年镇江抗英保卫战)、癸丑避乱(指1853年太平天国战争),存稿及行箧又毁于火,一劫再劫”。序中还说兵燹后向友人索得“关乎治乱救生,试院及吾郡大事的散文”;“应酬诸作、往复书信”,“时文、古近体诗”等分编为上中下三卷的《劫余仅存》,最关键的是序末注明“光绪甲申春七十七叟李承霖自序于泰州休息庵”。
光绪甲申是1884年,李承霖77岁,其卒年84岁,以此推算其生卒为1808-1891年。因是状元公本人自序,不可能将写书的时间与年龄搞错,所以说这个年份是可靠的。
李承霖家住在何处,虽未见地方文献记载,却知李氏宗祠位于镇江市运河路通往南郊的铁路涵洞附近,后因铁路南站货场扩大时被拆毁而不存。李承霖84岁去世后与原配夫人郭氏合葬于镇江市城西的高骊山小银窝,当地村民称之为“状元坟”,实地走访后得知其墓早毁不存。
扬州李乃昆是状元公的5世孙,据他收藏的李氏家谱提供:李承霖承字辈下来是慎——寿——葆——学——乃——德……
状元公有4子一女分别是:慎传、慎儒、慎维……有的则没有按照家谱排。
原载《泰州晚报》
作者简介
缪荣株,江苏姜堰区人,加拿大《大中报》《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名人》主编。
图片除作者提供外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