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和
当代著名诗人、《诗刊》编委赵恺先生的长诗《第五十七个黎明》,首发于《诗刊》1981年第3期,并获得1981—1982年度《诗刊》评奖一等奖第一名。
《第五十七个黎明》与赵恺先期发表的成名作《我爱》密切相关。1980年夏秋之交,江苏省作协在无锡举行读书班,与会的赵恺写出了《我爱》,随即寄给《诗刊》。在诗中他大胆地喊出了爱的声音,这在走出“文革”、走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初期年代,不啻为是一声惊雷。“不到一个星期,《诗刊》来信:‘来稿收到,拟发11期。邵燕祥。’读书班一下子炸了营。”(语出赵恺诗集《共命鸟》)当年《诗刊》副主编邵燕祥没有失言,《我爱》如期以头条发表,赵恺诗名鹊起。《我爱》获得中国作协首届中青年诗人新诗评奖(1979—1980)一等奖第一名,1981年5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赵恺从大诗人艾青手中接过证书。由于赵恺的诗在编辑部内的激情传阅中,得到了一致赞扬,1980年岁末,他奉命到北京《诗刊》帮助工作,正是因为这次奉命赴京,一代名篇《第五十七个黎明》的诞生机缘,如期而至。
赵恺回顾:“事情的契机是从等车开始的。一天傍晚,灰蒙蒙、乌沉沉的天空落下了雪片。真个是‘燕山雪花大如席’。我在方家胡同等去小关(《诗刊》当年办公地)的公共汽车时,空阔的马路上走来了一位工人模样的妇女。她一手推自行车,一手推婴儿车,头上、肩上全是雪,婴儿车上也是雪。眼前的景象引起我对我所熟悉的纺织女工的联想,回到小关,久久不能平静。于是,萌动了为这位女工写诗的理想。为了增加关于背景的实感,我骑着一辆自行车赶到使馆区,而后就是建外大街,接着一路穿过长安街,经过东单,经过历史博物馆,经过英雄纪念碑,直到人民大会堂。伏案半个月,始告定稿。”(语出赵恺两卷集散文卷《木笛》“我的大学”)
《第五十七个黎明》是赵恺连续三年登上《诗刊》之三部曲的第三乐章。第一乐章是他献给周恩来的《浓眉下的眼睛》(1979年第3期)。第二乐章则是《我爱》。在写出这爱的三部曲之前的22年中,赵恺经历了太多的风雪,其内心则历练得更加善良坚强、充盈爱心。因此,当他看到这位女工在风雪中默默坚毅前行的场景,便以这样一颗把整个春天都装在怀里的爱心,孕育出《第五十七个黎明》的创作构思:一个年轻的母亲,和她的躺在婴儿车里的孩子,共同组成一个移动的雪岭,一个顶风冒雪前进的家庭。妈妈结束了56天的产假,推着出生只有57天的孩子,一起庄严地走在北京的大街上,一起朝着上班的工厂方向行进。这真的是一个巧妙绝伦的构思!有一次,赵恺先生与我交谈,说自从看到这个场景,自从有了这样的创作构思,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他的一颗心就一直在颤抖,他的一双眼睛常常在湿润,诗人的灵犀之门,被一种大爱的力量轰然一声撞击开来。这种大爱,不仅是献给一个普通劳动者和她的家庭的,更是献给我们正在走出风雪、走向春天的祖国的。《第五十七个黎明》诞生的1980年,正是改革开放事业刚刚在起步,这是奔向春天时必须穿过风雪的冬季,这是在北京的黎明已经重启的早晨,这是整个中国在走过坎坷之后,冒雪也要前行的盛大雄壮的出征。
正是按照这样的构思,赵恺按照他的“单一、流动、发展”的诗歌“形象三原则”,一边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里骑行,一边行吟。他深深地知道,自己用一滴滴的心血,书写出的这首献给一个普通中国纺织女工的赞美诗,代表的就是1980年代初的北京面孔和北京身影。
重读《第五十七个黎明》,不由想到,赵恺的诗一直是紧贴着大地、紧贴着人民的。正如他写作此诗前的42岁人生,他一直是在大地上匍匐着前行一样。赵恺的诗一直都在倾诉着爱,正如他把流经自己生活着的淮安的大运河水,化作了一河爱的长流。正如他把洪泽湖水,化作了一湖爱的泪滴。而《第五十七个黎明》的思想价值与艺术意义,就在于他塑造出了一座改变了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最初岁月的诗歌雕像。这座雕像既无声地歌颂着为摆脱贫困而坚毅前行的普通劳动者,也歌颂着艰难起步的走向富强的新中国,这座雕像尊严地映照着中南海红墙的黎明。而这座诗歌雕像的最为亮眼之处,也是整首诗的高潮之处,出现在结尾,诗人赵恺用不可遏制的深情与激情,描画出了让人格外泪目的场景,进发出了如下感天动地的诗句:
“母亲穿过天安门广场,长安大街停下一条轿车的长龙:一边是‘红旗’‘上海'‘大桥’‘北京',一边是‘丰田'‘福特'‘奔驰'‘三菱',在一支国际规模的‘仪仗队'前,我们的婴儿车庄严行进,轮声辚辚,威震天廷,历史博物馆肃立致敬,英雄纪念碑肃立致敬,人民大会堂肃立致敬,旋转的婴儿车轮,就是中华民族的魂灵。”
风雪已过,不会消失的是风雪中的诗歌雕像《第五十七个黎明》,它一直在召唤着人们的大爱情感,依然会照亮无数奋斗者的人生。
文末,想再次追述一下赵恺心中大爱的源泉。其实,他最缺少的就是母爱,因为在他还很年幼的时候,亲生母亲就去了美国,此一去就再也没了消息。而他在缺少母爱的磨难中,又收获了无尽的母爱,他一直生活在淮安,与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一样,是在淮安人民温暖怀抱里成长的赤子。他的成名作《我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获奖的当天,他见到了特意来看望大家的敬爱的邓颖超妈妈,当他紧紧握着她温软的双手时,千言万语却无从说起,泪水涟涟打湿了衣襟。就在那一刻,赵恺从心里喊了一声“母亲”!这也正如他在岁月的苦役中,在一个饥寒交迫的夜晚,一个衣衫破旧的淮安农民老妈妈,给他递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山芋叶稀饭,他从心里喊出了一声“母亲”,那情景是一样的呀!赵恺的大爱就是这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