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联故事新编】第十七集
军民携手为抗战
功绩显赫交通站
上回书说到兴东村“三家窝棚“交通站应运而生了。打那以后,爷爷荆成玉、姥爷崔玉佩、还有孙三他们几个交通员无数次冒险跑到几十里地以外的西山杨树川沟找到抗联部队,把日本鬼子军队的活动情况一五一十报告给抗联首长。抗联队伍也经常派联络员到村里侦察敌情,打探情况。记得那年东北的冬天寒风刺骨,冰天雪地,抗联战士在林海雪原中穿行,衣食无着,无处躲藏。大家知道,受冻挨饿有时和凶残的日本鬼子一样能够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年关快到了,爷爷领着不满十岁的爸爸顶着刺骨的寒风,顶着鹅毛般的大雪进到山里,看到抗联战士搭棚而居,穿的是狍子皮,腰里扎着草绳,黑黢黢的脸上只看见一口白牙和一双眼珠子,就像山里的野人,真是心疼极了。战士们为了不暴露自己,不敢用明火取暖,不敢开枪打猎,只能靠给小动物下套子偶尔改善生活,平时只能吃草根、树皮、橡子等。眼前的这一切,让爷爷和爸爸他们父子俩非常揪心,回到村里就不顾危险和困难,与乡亲们一起筹集粮食、盐粒、冬装和夏服给抗联部队不断送去。
因为日军管控很严,大人出去不方便,只有十岁出头的父亲荆树友就当起了交通员。一次家里做好了玉米粒让他去给躲在山里的抗联部队送去,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赵尚志。赵尚志个子不高嗓门非常大,一把搂住父亲说,小老弟,你也一起吃。父亲说,大人交代了,再饿也得回家吃。那时候,在日伪统治下的兴东村,家家仅有的几亩薄地,能打的粮食多数都被日军估算着按比例上缴了所谓“锄禾粮”,不管是丰年与欠年,他们均按土地的亩数照收不误。乡亲们自己也食不裹腹,可硬是从嘴里省出一部分粮食偷偷送给抗联战士们吃。
在乡亲们和抗联的频繁往来中,我们一家和抗联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抗联部队也把我们家当成亲人和临时休息点。我们家和乡亲们都为部队传递情报,因为大家都是兴东人、都是东北人、都是中国人,能为赶走日本鬼子出点力是心甘情愿的。但抗联部队纪律严明,把从乡亲们家里收去的物资、拿走的物拾,都一一打好收条和借条,乡亲们也就跟留个念想似的收着。有的抗联战士不会写字,借了啥就在一块布上画啥,有画着马的小布条,有歪七扭八写了几个字的小纸条,大大小小啥样都有,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年代动荡,时隔久远,这些收条、欠条都已流失,但当年传递暗号的信号石、藏枪的树洞、枫桦树、老柳树还在佐证当年抗日的痕迹与情景。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苦的阶段。抗联战士为更有效地打击敌人,借助中俄界江黑龙江这道屏障与日本军队展开了巧妙的周旋。这年9月份,陈雷首长等人奉命过江去苏联休整。途中,遭遇敌人埋伏,有两名战士牺牲,三人受伤。陈雷等人为保存实力,巧妙避开敌人的包抄,半夜到达“三家窝棚”交通站。爷爷一家人见到抗联领导非常高兴,为陈雷等人安排住宿、给伤员包扎伤口。陈雷一边吃着我奶奶做的菜团子、一边说了奉上级命令,想带领大家过江的意图。当时,他最不放心的是身上带着的9支枪,必须要藏在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为了让陈雷首长放心,爷爷和姥爷领着几名战士贪黑细细查找了可以藏枪的地点。最后,在一个山脚下的一棵枫桦树下发现了一个不小的貉子洞。此洞大小适宜,地点隐秘,他们便将枪支用雨布包裹整齐,放入洞里,开始筹划过江事宜。抗联战士为什么老是过江呢,那时抗联受设在苏联的共产国际领导,经常到那边请示汇报抗日的工作,或去对岸养伤休整。当年,在这里过江的人有赵尚志、陈雷、付国才等抗联领导和无数战士,陈雷这回是第二次从三家窝棚过江。抗联之所以选择兴东这个地方过江,是因为江面到这里虽然宽阔,但水不深而且水流也平稳,是有名的兴东浅滩,当时船只都被日寇严格管控,大家只能乘浮木渡江,这里是最佳去处。陈雷他们来到江边,正值深秋9月,江风呼啸,江水刺骨。大家顾不了这许多,伐下三棵树木,打丫去枝,运到江边。然后,趴在木头上,爷爷等人把他们用裹腿兜住后背绑附在三根圆木上,圆木飘流时,要用手脚和腿的摆动控制圆木方向。一切安排妥当,用力一推,三棵原木飘向江心。对岸刘谷瘪子等人接应,使陈雷他们又一次顺利过江。
行动无论多么隐秘,还是被鬼子听到了风声。日军调集大部队来到“三家窝棚”挨家挨户搜查。他们当然一无所获。半年后,陈雷、付国才等几名抗联英雄又返回 “三家窝棚”,由父亲领路,找到貉子洞,取回了保存完好的枪支。但是你如果认为“三家窝棚”总是有惊无险,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敌人不但阴险狡猾,而且还丧心病狂。今天就讲到这里吧,下面的故事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