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 和 我 的 母 亲
文/章信强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陷儿,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
每每听到这首歌时我就想起了我的母亲!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形象是勤劳 持家 能干的良家妇女。在我的心目中,母亲通情达理,和蔼可亲,慈祥善良。
母亲十几岁时,外公外婆相继去世了,母亲和两个弟弟(我的两个舅舅)相依为命,十几岁的小姑娘承担起了抚养两个弟弟的责任,过早的品尝到了人世间的甘苦,没有了少女的天真和快乐。
母亲嫁给了一个实诚人——我的父亲。结婚后就又承担起上伺候老 下养小的责任。大集体时, 靠挣工分吃饭,男劳力每天十分,女劳力每天八分,我的父亲是每天拿了八分的劳动力。当家立事全靠我苦命的母亲。
靠挣工分吃饭的年代,由于父亲体弱挣工分少,又不能加班多挣工分,所以,我家的生活十分的困难,是全村最穷的人家。我只记得自己小时候整天吃的黑窝窝头,喝的红薯面稀饭,靠吃野菜充饥,就连这样的饭也吃不饱。夏天只有一件布衫,冬季只有一件粗布棉衣,没有换洗的其他衣服。全家人在饥饿中挣扎,处于饥寒交迫之中。
我们的村庄在三个公社的边缘交界“三不管”地带,座落在一个荒凉的岗丘之下,处于春风吹不到被社会遗忘的角落。交通十分的闭塞,没有像样的路通向外边。村上的人常年累月在农田操作,没有一个人去过县城,能到街上赶集就是自豪荣耀之事。劳作都是原始工具,耕地靠牛,播种靠人拉,收割靠镰刀,运输靠牛拉木车和人担,全部是原始劳作方式。土地又十分的瘠薄,那个年代没有化肥,小麦亩产一百斤左右。除去公粮所剩无几,我记得每年每人平均八十斤至一百斤小麦,其余口粮全是红薯和少部分高梁,人们生活十分的艰苦。由于贫穷和交通封塞,人们十分的愚昧落后,全村几乎没有识字的人,劳动力多的人家,生活好一点点,但也没有供孩子上学的,好像学校是给别人办的,与我们村无关。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我的母亲一门心思的供我上学读书,她认为送我上学是学能力、是学本事的,因为我是男孩,指望我成年后当家立事。当时,我们村不少人对我母亲说:咱们村有几个小孩上学的,你们家那么穷,还上什么学?!别人的好言相劝和冷嘲热讽,都没有动摇母亲供我上学的决心,一家人省吃俭用,义无反顾的把我送进了学校。
在大队学校上一至四年级(那个年代行政村称大队),上高小需到十八里外的公社所在地。那个年代没有父母接送孩子上学的习惯,也没有自行车等代步工具,由于我年令小每次上学走母亲都不放心,总是跟着我走到村外,送了一程又一程,嘱咐来嘱咐去,然后直至我走远看不见了她再回去。次次如此,每次当我走的很远了,回过头还看见母亲在那里站着,有多么的不舍和牵挂时,我尽管年少,但内心也有说不出来的滋味,那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好好学习,要对得起母亲。
上初中一年级时,由于家里太穷,实在供不起我上学了,我就决定退学。我在家呆了一星期,好像丢了魂一样,光想上学,有时自己哭,难受死了,我的母亲看到我这么爱学习,心疼不已,自己偷偷落泪,和我一样,愁眉不展,哀声叹气,举止无措,甚至比我更难过。我现在还记得母亲说的话:“我娃学习好,考上中学不容易,比别人强,得让娃上”。那几天为了给我筹备生活费,持刚傲强的母亲走东家,串西家,找同族人家,求关系好的,放下身段千方百计去借钱,那年代乡亲们都穷,借来的很少,实在没有办法了又想起了我舅家,舅舅家也不富,但算是有了一线希望,星期日我们去了舅舅家,母亲和舅舅商量,无论如何,咱们得供娃上学,舅舅无话可说,给我装了几斤豆面和十来斤高粱面,足够我二个星期的伙食,下午我就去学校了,我又能上学了,别说当时我有多高兴了,现在回忆起来,对母亲,对舅舅还有满满的感恩之情! 没有母亲我来不到人世,没有母亲艰难地供我求学,也没有我今天的舒适生活!
当时家庭很穷,每年的口粮都不够吃,而且是“三薯转”即红薯面粥、红薯面馍和蒸红薯,常年以红薯为主。我们在学校条件好的吃高粱面馍,干部子弟吃花卷馍,我只能吃红薯面馍(俗称窝窝头或称雷旧垂),饿的面黄肌瘦,每每星期天回家母亲总是给我做好吃的补养身子,说是好吃的无非是摊煎饼,做小米面条(小米也很金贵),鸡蛋是万万不能吃的,那是我上学生活费的来源。 尽管吃点小米面条或者摊煎饼,那也是我的期盼。我们姐弟三人,我姐姐和弟弟也是盼着我过星期天回去,因为我过星期天回去了也可以跟着吃点好吃的饭。

现在想想,若不是父母含辛茹苦,忍辱负重的供我上学,我就不可能走出农村,融入城市从而改变一家及后代的命运。现在,我们的家庭地位已被社会所承认。所有这些,我的努力是小,父母的功劳是大,特别是我的母亲。
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学不再招生,使我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但上天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却又给你开了一扇窗。我结婚生子后又遇上了升学深造的机会,我由民师考入了唐河师范深造,当上了一名公办教师,后又调入镇政府工作,三年半后又成为一名镇政府的领导干部,从农民到公办教师又成为镇政府领导干部,我们家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的母亲以我为荣,特别的自豪。时常交代我:当官了别忘记小时候的苦日子,别摆架子,要好好干,多为老百姓办好事。
我参加工作后也经常地回去看望父母,总给二老送点他们愿意吃的食物,也经常给他们留点零花钱,有时还带着北京吉普车让她们兜兜风风光风光!我本人也从未让二老生过气,润物无声地孝敬着他们。当然孝敬父母的重要一条是自己努力地工作,求得功名是父母亲最开心的事,所以我一直在拼命地工作,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进而成为乡政府国家干部,而后成为领导干部,一步步地进步,这也算是我对母亲最好的回报吧!

我受苦受累一辈子的母亲,积劳成疾,我无力回天,于九五年离开了我们。我做为儿子也千方百计地孝顺母亲,做了我应该做的一切,但也留下有遗憾,想起来心中就隐隐作痛,我应该让母亲吃山珍海味,游名山大川,穿绸缎,住宫殿,坐洋车。但二十年前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条件都没有现在发达,人的眼界也没有现在开阔,追求享受的标准也没有现在高。母亲没有得到这些享受就离我而去了,但我相信我的母亲在天那边会得到最高最好的享受,因为她功德无量,我也在时时的祝福着她。
母亲,我们的家从农村早已安在县城,现在你的孙子孙媳都在体制内工作,家安在南阳市。我们家是一步一步的向上走,前景无限美好。我也对今后的日子充满了憧憬,这可能是母亲在那边对我们的暗暗点拨吧,谢谢你——母亲!
对我亲爱的母亲,我无以为报,只有用文字寄托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表达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其实父母与子女一场是世上极深的缘份,要加倍的珍惜。父母与子女的距离一直是渐行渐远,所以希望父母健在的儿女们趁早尽一份做儿女的责任,时不待我,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多行行孝心!

章信强,呢称岁月如歌。河南省南阳人,公务员,太极拳爱好者,平时喜欢写些回忆录,练练太极拳,追求优雅而从容的生活。